鐘 穎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醫院藥劑科 湖南 湘西 416000)
吳茱萸是臨床上常用的中藥材,其主要的基源生藥為植物吳茱萸及疏毛吳茱萸干燥成熟的果實。此藥具有散寒止痛、助陰止瀉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嘔吐吞酸、脘腹脹痛、高血壓等病癥。很多文獻指出,疏毛吳茱萸的果實中富含某些揮發油。但是,目前臨床上仍缺少對疏毛吳茱萸果實中揮發油成分的報道。在本文中,我們對疏毛吳茱萸果實揮發油的主要成分進行氣相色譜-質譜聯合分析,現將分析的情況報告如下。
本實驗所用的材料為2014年11月份采自廣西的白色疏毛吳茱萸果實,經專家鑒定和檢測確定其為疏毛吳茱萸干燥成熟的果實。
本實驗所用的儀器為美國finnigan公司生產的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其色譜柱為DB-5石英毛細管色譜柱(其規格為30m*0.25mm*0.25μm),其程序升溫的設定為40攝氏度至280攝氏度之間(溫度每分鐘增加3攝氏度),其載氣為高純度的氮氣,其氣流量的設定為每分鐘1.0μL,其樣本的進入量為0.2μL,其分流比的設定為40比1,其離子源為EI,其離子源的溫度為200攝氏度,其加速電壓為200eV,其掃描質量的范圍為400~500amu。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內附錄XD中介紹的方法提取疏毛吳茱萸果實中的揮發油:將100克疏毛吳茱萸果實的粉末放入水蒸氣蒸餾器中蒸餾12個小時,收集蒸餾液,加入氯化鈉中攪拌至液體飽和,再用無水乙醚萃取三次,獲得蒸餾液。用無水的硫酸鈉對蒸餾液進行干燥處理,得到黃色的油狀物(出油率為0.2%左右)。用Xcalibur軟件的NIST標準質譜圖庫進行檢索,并結合使用大量相關文獻中的人工譜圖進行解析,確認疏毛吳茱萸果實揮發油中所含化合物的種類。在Xcalibur軟件的數據處理系統中,使用鋒面積歸一法計算疏毛吳茱萸果實揮發油中各種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
在本實驗所得氣相色譜圖的保留時間(79.98分鐘)內共檢測出195個峰,其中41個峰得到認定,主要峰名、相關化合物及其含量見表1。本實驗對疏毛吳茱萸果實揮發油中的化合物共認定41種。在疏毛吳茱萸果實的揮發油中,這些化合物所占的比例約為72.02%。這些化合物的種類主要為單萜烴類化合物、單萜醇類化合物、倍半萜烯類化合物和酯類化合物。在這些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五種化合物分別為β-欖香烯、石竹烯氧化物、α-杜松油醇、地匙菌烯醇及芳樟醇,其在疏毛吳茱萸果實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3%、8.07%、7.13%、4.66%、3.58%。

表1 對疏毛吳茱萸果實揮發油中化合物的分析
吳茱萸作為一種重要的中藥,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此藥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其藥理作用較為復雜,對嘔吐、腹瀉、高血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療效。有學者采用離體家兔腸對吳茱萸揮發油的藥理作用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吳茱萸的揮發油具有抑制乙酰膽堿導致的腸收縮、改善組胺所致腸收縮等作用。有報道稱,在疏毛吳茱萸果實揮發油所含的化合物中,萜類化合物的占比最高。萜類化合物中的石竹烯、β-欖香烯、芳樟醇、香葉醇均有很好的鎮靜、平喘、抗腫瘤等作用,β-欖香烯還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本次實驗的結果顯示,在疏毛吳茱萸果實揮發油所含的化合物中,占比最高的五種化合物分別為β-欖香烯、石竹烯氧化物、α-杜松油醇、地匙菌烯醇及芳樟醇。通過對疏毛吳茱萸果實的揮發油進行相關的測定和分析,本實驗認定了該揮發油中所含的大部分化合物及其所占的比例,可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疏毛吳茱萸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