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濤
(儀隴縣人民醫院 四川 南充 637600)
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均屬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范疇。這類患者的氣流阻塞體征常呈進展性發展[1]。重度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十分嚴重的一種類型,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可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肺減容術(LVRS)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肺減容術能通過切除過度膨脹且無功能的肺組織,糾正肺臟過度膨脹的情況,從而起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作用[2]。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肺減容術治療重度肺氣腫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15例重度肺氣腫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有6例,其年齡為51~78歲,平均年齡為(63.4±7.8)歲,其病程為6~30年,平均病程為(18.9±4.8)年,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重度肺氣腫的臨床診斷標準,均存在桶狀胸、雙肺呼吸音降低等體征,偶爾可聞及干性羅音,X線片顯示其肋間隙增寬、膈肌下降低平、肺紋理稀疏,CT影像顯示其靶區肺組織的透亮性高、紋理稀疏或消失,或呈多發性空泡樣改變。根據Modified Reaerrch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分級標準,在這15例患者中,病情判定等級為4級的患者有1例,為3級的患者有6例,為2級的患者有8例。這15例患者在患病期間,均因出現了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的情況而多次入院接受治療。
讓這15例患者進行3~6個月的呼吸訓練(吸煙的患者應事先讓其戒煙至少3個月),再為其實施肺減容術。然后,觀察對比手術前后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并將對比的結果及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進行肺減容術的具體方法是:①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及心導管檢查等LVRS術前評估,排除其存在肺心病及肺動脈高壓的可能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術后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②用胸腔鏡探查患者的胸腔,明確其肺部的靶區,然后用電凝鉤將靶區肺組織燒破,使其萎陷,以充分暴露操作空間。③從后操作孔置入卵圓鉗,提起靶區肺組織,然后使用Endo-GIA(內鏡用切割縫合器)沿預先設計好的切割線對靶區肺葉作U型或∩型切割。④檢查有無遺漏的需切除的重要靶區,以防止減容不完全。⑤向患者的胸腔內注水,檢查切緣是否存在漏氣的情況。⑥對于兩側肺部均需進行肺減容術的患者,可在為其完成一側的手術后,輔助其翻轉體位,再對其另一側的肺部實施手術,手術的方法同上。⑦術后,分別于患者的胸膜頂部及側胸壁處放置2根引流管。
觀察對比手術前后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觀察項目包括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6-MWD(6分鐘步行距離)、RV(殘氣容積)和TLC(肺總量)。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這15例患者中,接受單側肺減容術的患者有12例,接受雙側肺減容術的患者有3例,手術的耗時為90~250min,平均手術耗時為(120.4±65.7)min。術后,這15例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并痊愈出院,無一例患者死亡。手術后,這15例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較手術前均有明顯的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前后各項肺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
肺氣腫屬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范疇,是因肺組織的彈性減退、肺功能不全而引發的一種慢性肺部病變。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喘咳氣促、胸悶多痰等,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唇甲紫紺、心動過速及水腫等癥狀,可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3]。該病的發病機制是肺泡過度充氣,并呈持續性的膨脹狀況,導致肺組織的結構嚴重受損、容積增大、彈性回縮率大幅下降,進而形成肺氣腫[4]。研究證實,肺氣腫的發生和發展與吸煙、大氣污染及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肺減容術(LVRS)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5]。肺減容術能通過切除過度膨脹且無功能的肺組織,糾正肺臟過度膨脹的情況,從而起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作用[6]。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肺減容術治療重度肺氣腫的臨床效果,筆者選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15例重度肺氣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先讓其進行3~6個月的呼吸訓練,再為其實施肺減容術,然后觀察對比手術前后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并將對比的結果及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手術后,這15例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較手術前均有明顯的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用肺減容術治療重度肺氣腫的臨床效果顯著,此手術不僅能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明顯改善其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