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江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人民醫院 四川 德陽 618100)
近年來,各種創傷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病情嚴重的胸部創傷患者極易出現呼吸障礙的癥狀,嚴重地影響其預后。以往,臨床上對進行開胸手術的嚴重胸部創傷患者主要實施單腔氣管插管術治療。但此插管術會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有研究表明,對進行開胸手術的嚴重胸部創傷患者實施雙腔氣管插管術治療,可明顯改善其各項血氣分析指標,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證實此插管術的有效性,我院對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接受開胸手術的99例嚴重胸部創傷患者分別進行單腔氣管插管術治療和雙腔氣管插管術治療,其中接受雙腔氣管插管術的50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開胸手術的99例嚴重胸部創傷患者。這99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嚴重胸部創傷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按照插管方式的不同將這99例患者分為單腔組和雙腔組,其中單腔組有49例患者,雙腔組有50例。在單腔組的49例患者中,有男性39例,女性10例。他們的年齡在16歲~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9±1.6歲。在雙腔組的50例患者中,有男性41例,女性9例。他們的年齡在17歲~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1±1.4歲。在這99例患者中,合并肋骨骨折的患者有29例,合并胸骨骨折的患者有30例,合并肺裂傷的患者有20例,合并支氣管斷裂傷的患者有2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開胸手術。同時,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氣管插管術治療,具體的方法為:①在進行插管前,對患者進行聽診,通過呼吸音判斷其氣道的具體情況。②在纖維支氣管鏡的引導下,對單腔組患者進行單腔氣管插管術,對雙腔組患者進行雙腔氣管插管術。進行單腔氣管插管術的方法為:操作者用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如持筆式持住導管的中段和上段,從患者的右嘴角進入口腔,通過其喉頭部位將導管的尖端插入聲門后,準確地將導管插入氣管。進行雙腔氣管插管術的方法為:操作者用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如持筆式持住導管的中段和上段,從患者的右嘴角進入口腔,將左側的管端插入其聲門后,將導管作逆時針180°旋轉,使導管的隆突鉤轉至聲門的前端后滑入氣管,確保導管的隆突鉤分別指向左右支氣管,然后繼續推進導管從左側氣管進入其主支氣管[1]。③應盡量采用雙肺通氣的形式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盡量縮短其通氣的時間。④在插管完成后,通過聽診確定患者導管的位置。在確認導管進入到患者的氣管后,將導管固定。⑤為患者連接麻醉機,將潮氣量設為6~8ml/kg,將呼吸的頻率設為12次/分,將吸呼比設為1∶2。
我們使用SPSS24.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false)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雙腔組患者的各項血氣分析指標均明顯優于單腔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血氣分析指標的比較
單腔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4.5%,雙腔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雙腔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單腔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胸部創傷分為鈍性創傷和穿透性創傷。對嚴重的胸部創傷患者必須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以降低其死亡率。雙腔氣管插管術分為左側插管法和右側插管法,在進行插管操作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最佳的插管法[2]。對氣道出血的患者或支氣管斷裂的患者,可采用雙腔插管并選擇其健側進行氣管插管術[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雙腔組患者的各項血氣分析指標均明顯優于單腔組患者,雙腔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單腔組患者。此研究結果與俞曉軍等人[5]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對進行開胸手術的嚴重胸部創傷患者實施雙腔氣管插管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