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趙英凱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胃腸道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胃腸道腫瘤的主要方法。有研究表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胃腸道腫瘤患者進行術后腸道營養支持可提高其生存質量[1]。為了對比分析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胃腸道腫瘤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的臨床效果,我院對近年來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99例胃腸道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99例胃腸道腫瘤患者。我們根據術后腸道營養支持方式的不同將這99例患者分為腸內組(50例)與腸外組(49例)。在腸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他們的年齡在3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8±9.3)歲。在腸外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1例。他們的年齡在33~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6±10.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對腸外組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的方法是:在手術結束后,為患者靜脈輸注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溶液,當其腸道功能有所改善和恢復后,為其服用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患者持續治療1周。
1.2.2 我院對腸內組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是:經患者術中留置的鼻胃管、鼻空腸管或空腸造瘺管為其灌注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制劑。營養制劑的初始輸注速度為25~40 mL/h,此后可不斷增加輸注速度,其最大輸注速度為125 mL/h。為患者持續治療1周。
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腹腔膿腫、尿路感染和胃排空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術畢至腸恢復正常蠕動的時間、術畢至排便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
我們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腸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0%,腸外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6.73%,腸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腸外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腸內組患者術畢至腸恢復正常蠕動的時間、術畢至排便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分別為(42.4±4.6)h、(5.87±1.74)d和(14.90±7.50)d,腸外組患者術畢至腸恢復正常蠕動的時間、術畢至排便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分別為(50.4±8.7)h、(6.29±1.49)d、(18.25±15.32)d,腸內組患者術畢至腸恢復正常蠕動的時間、術畢至排便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腸外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腸道腫瘤主要包括胃癌、直腸癌等。由于早期胃腸道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因此多數患者在就診時其病情已經處于癌癥的中晚期。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胃腸道腫瘤的主要方法。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且由于受到手術的刺激,其胃腸道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出現一系列的應激反應,術后其營養不良的狀況會加重。因此,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胃腸道腫瘤患者進行術后腸道營養支持至關重要。進行腸外營養支持雖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易導致較多的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恢復。而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會使患者體內的T細胞亞群水平及NK細胞數量顯著提升,IL-2(白細胞介素-2)的濃度明顯增加,從而提高其免疫力,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恢復的時間。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腸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腸外組患者,其術畢至腸恢復正常蠕動的時間、術畢至排便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腸外組患者,此研究結果與孫光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與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相比,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胃腸道腫瘤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效果更好,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恢復的時間。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