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強
(廣西柳州市融水縣人民醫院 廣西 柳州 545300)
肝硬化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該病是在多種病因的長期作用下發生的彌漫性肝損傷[1]。該病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是肝掌、難治性腹水、肝病面容、疲倦乏力及惡心等,部分患者還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及原發性肝癌等一系列的并發癥[2]。肝硬化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威脅其生命安全。為探討肝硬化患者血清鈉的水平與其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預后的關系,筆者對近幾年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2年6月至2014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這些患者經影像學檢查、腹穿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后,均被確認患有肝硬化。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31例;其年齡為22~72歲,平均年齡為(47.15±3.69)歲;其病程為3~7年,平均病程為(5.12±1.47)年。其中有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20例,有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68例,有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5例,有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患者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生化及B超等各項檢查的結果。統計血清鈉水平≤120 mmol/L的患者、血清鈉水平為121~130 mmol/L的患者及血清鈉水平為131~135 mmol/L的患者其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病死情況。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血清鈉水平≤120 mmol/L的患者其肝性腦病、低鉀血癥、自發性腹膜炎及肝腎綜合征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血清鈉水平為121~130 mmol/L的患者及血清鈉水平為131~135 mmol/L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鈉水平為121~130 mmol/L的患者其肝性腦病、低鉀血癥、自發性腹膜炎及肝腎綜合征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血清鈉水平為131~135 mmol/L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這些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n(%)]
血清鈉水平≤120 mmol/L患者的病死率明顯高于血清鈉水平為121~130 mmol/L的患者及血清鈉水平為131~135 mmol/L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鈉水平為121~130 mmol/L患者的病死率明顯高于血清鈉水平為131~135 mmol/L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這些患者的病死率[n(%)]
從病理組織學角度來說,肝硬化的形成原因是患者發生廣泛的肝細胞壞死,其殘存的肝細胞出現結節性再生,結締組織發生增生,形成纖維隔,導致其肝小葉的結構被破壞,從而形成假小葉,使肝臟逐漸變形、變硬[3]。血清鈉的水平是指患者血清中鈉離子的濃度。鈉離子是人體細胞外液中數量最多的陽離子,能有效地幫助人體調節酸堿平衡、維持正常的細胞外液滲透壓和細胞生理功能、保持細胞外液的容量等。而水與鈉離子的代謝平衡,是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的主要條件之一[4]。
一般來說,人體血清鈉的水平應大于135 mmol/L。若患者血清鈉的水平小于135 mmol/L,則表示其可能發生了低鈉血癥[5]。低鈉血癥可分為輕度低鈉血癥、中度低鈉血癥及重度低鈉血癥。重度低鈉血癥是指患者血清鈉的水平≤120 mmol/L。中度低鈉血癥是指患者血清鈉的水平為121 mmol/L~130 mmol/L。輕度低鈉血癥是指患者血清鈉的水平為131 mmol/L~135 mmol/L[6]。由于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鹽的攝入量,其對鈉的吸收量減少,加之其需要排出大量的腹水,因此,其血清鈉的水平會比較低[7]。肝硬化并發癥是導致患者發生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直接原因。而低鈉血癥與肝硬化患者發生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的有著密切的關系[8]。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血清鈉水平≤120 mmol/L的患者其肝性腦病、低鉀血癥、自發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均明顯高于血清鈉水平為121~130 mmol/L的患者及血清鈉水平為131~135 mmol/L的患者,血清鈉水平為121~130 mmol/L的患者其肝性腦病、低鉀血癥、自發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均明顯高于血清鈉水平為131~135 mmol/L的患者。
由此可知,肝硬化患者血清鈉的水平越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死率越高。臨床醫師可將肝硬化患者血清鈉的水平作為預測其預后的獨立因素。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隨時監測其血清鈉的水平,并根據監測結果調整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