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校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中醫院 山東 淄博 255035)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骨科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膝關節疼痛、僵硬、局部腫脹等,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出現膝關節畸形、肌肉萎縮等癥狀[2]。該病可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保守療法治療該病,但效果欠佳。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該病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為了進一步探討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41例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1例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均經X線檢查得到確診,且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在這些患者中,排除患有骨結核和糖尿病的患者,排除存在嚴重的心、肝、腦、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60~77歲,平均年齡為(65.42±2.63)歲。
我院對這41例患者均使用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膝關節的正中線上做一個切口,從其髕骨內側進入膝關節。將患者膝關節內的炎性滑膜組織徹底清除,切除其外側的半月板和前交叉韌帶,鑿除其骨贅等病變組織,松解其膝關節內側痙攣的軟組織。若患者的膝關節出現外翻的情況,則應對其下肢力線進行校正,并對其髕骨、股骨和脛骨進行切骨處理(一般情況下,只需將患者髕骨周圍增生的骨贅切除即可,股骨需采用髓內定位切除法進行切骨處理,脛骨則需采用髓外定位法進行切骨處理)。最后,將與患者膝關節相匹配的假體植入其膝關節中,并用骨水泥對假體進行固定。為患者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術后用冰袋對患者患肢的膝關節進行2個小時的冰敷,并對其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
①我院采用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SS)對這41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情況進行評價,進行HSS評分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膝關節的功能越好。②我院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這41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進行ADL評分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強。③我院采用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對這41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進行評價,進行MMSE評分的滿分為3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精神狀態越好。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這41例患者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后,其HSS評分、ADL評分和MMSE評分均明顯高于進行治療前,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這41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HSS評分、ADL評分和MMSE評分的比較( ,分)

表1 這41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HSS評分、ADL評分和MMSE評分的比較( ,分)
時間 例數(n)HSS評分 ADL評分 MMSE評分治療前 41 40.32±10.80 32.68±1.49 15.30±2.76治療后三個月 41 90.07±6.71 88.55±3.61 25.64±2.09 T值 8.99 61.84 7.25 P值 <0.05 <0.05 <0.05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病程長、病情進展慢、難以治愈等特點[4]。該病的主要病理特點是骨贅形成與軟骨缺損。該病可嚴重影響老年患者膝關節的活動能力,并使其出現劇烈的疼痛感。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保守療法治療該病,但效果一般。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該病的效果較好,可將患者膝關節的受力水平恢復至其患病前的水平[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這41例患者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后,其HSS評分、ADL評分和MMSE評分均明顯高于進行治療前,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能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