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勝
(貴州省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金陽醫院)神經外科 貴州 貴陽 550081)
近年來,小骨窗顯微手術被逐漸地應用于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中。有研究證實,采用小骨窗顯微手術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可較徹底地清除其腦血腫[1]。為了進一步探討此種手術方法的有效性。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顯微手術組和開顱手術組,每組各有60例患者。在顯微手術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他們的年齡為41~84歲,其平均年齡為(62.4±5.0)歲。他們的腦血腫量為30~80ml。在開顱手術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他們的年齡為44~72歲,其平均年齡為(58.7±4.0)歲。他們的腦血腫量為50~90ml。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顯微手術組患者進行小骨窗顯微手術,具體的方法是:①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麻醉。②對患者進行頭顱CT掃描,并對其顱內的血腫進行定位。③在患者的血腫部位做一個長度為5cm的切口。④使用骨鉆對顱部進行鉆孔,并將骨窗擴大至3cm×3cm。⑤將硬腦膜剪開后,按照CT機對腦血腫方向的定位指示使用腦針進行穿刺,并對腦血腫的部位及其與皮層之間的距離進行探查。⑥在顯微鏡直視的條件下使用吸引器對患者腦內的血腫進行清除。對于較大的血腫可先進行電凝碎化后再將其吸除,但要防止損傷周圍的血管。⑦對活動性出血點進行止血,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血腫腔進行無菌沖洗。⑧仔細檢查患者無活動性出血后,使用明膠海綿壓迫其血腫腔壁,然后對硬腦膜和頭皮層進行縫合。對開顱手術組患者進行常規的開顱手術,具體的方法是:①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麻醉。②使用CT機對患者顱內的血腫進行定位。③根據患者腦內血腫的部位和大小決定為其開骨窗的位置和大小。④剪開患者的硬腦膜,對其腦內的血腫進行清除。若患者血腫部位的出血量較大,應對出血點進行電凝止血,然后再吸除血腫。⑤根據患者顱內壓的變化情況為其選擇是否移除骨瓣。⑥為患者的血腫腔留置引流管。在術后24~72h內,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對兩組患者在術后的6個月內其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①ADLⅠ級(一級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完全能夠自理,而且未發生并發癥。②ADL Ⅱ級(二級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但仍需要別人的幫助。患者未發生比較嚴重的并發癥。③ADL Ⅲ級(三級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幾乎不能自理,而且發生了嚴重的并發癥。④死亡:患者在術后的6個月內死亡。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正負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顯微手術組患者腦血腫的清除率為93.3%,其死亡率為6.7%。開顱手術組患者腦血腫的清除率為73.3%,其死亡率為26.7%。顯微手術組患者腦血腫的清除率及死亡率均明顯優于開顱手術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開顱手術組患者相比,顯微手術組患者中ADL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n,%]
顯微手術組患者腦水腫的發生率為6.7%,其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33.3%,其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26.7%。開顱手術組患者腦水腫的發生率為23.3%,其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36.7%,其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33.3%。顯微手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開顱手術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與常規的開顱手術相比,小骨窗顯微鏡手術具有手術時間較短、安全性較高等優點。相關的資料顯示,使用小骨窗顯微鏡手術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可徹底地清除其顱內血腫,而且可減少對其腦組織的損傷[2]。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顯微手術組患者腦血腫的清除率、死亡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優于開顱手術組患者。
綜上所述,采用小骨窗顯微手術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清除其腦血腫,而且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