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 濤
(重慶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科 重慶 400054)
小兒支原體肺炎是兒科的常見病。此病主要由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此病患兒約占所有肺炎患兒的20.0%,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咳嗽、發熱等。以前,臨床上主要采用紅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為此病患兒應用紅霉素進行治療雖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易引發胃腸道不適、靜脈炎等不良反應[1]。近年來,我院用阿奇霉素對部分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120例患者均為我院2012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支原體肺炎患兒。這些患兒均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小兒支原體肺炎,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劇烈的咳嗽、體溫升高(38-40度)、全身酸痛、肺部有濕啰音等。將這些患兒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60例患兒的男女比例為38∶22,其年齡在1-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0.6)歲,其發病至接受治療的時間在1-8天之間,發病至接受治療的平均時間為(4.7±0.7)天。對照組60例患兒的男女比例為39∶21,其年齡在1-1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0.5)歲,其發病至接受治療的時間在1-9天之間,其發病至接受治療的平均時間為(4.8±0.8)天。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兒入院后對其進行退熱、止咳等對癥治療,對存在呼吸異常的患兒進行吸氧治療,對發生劇烈咳嗽的患兒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兒采用紅霉素注射液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將20mg/kg的此藥溶于2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用藥1次。在患兒的病情有所好轉后為其應用紅霉素干混懸劑進行治療,紅霉素干混懸劑的用法是:每日服2次,10mg/kg/次,共用藥3周。為研究組患兒應用阿奇霉素注射液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將10mg/kg的此藥溶于2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用藥1次。待患兒的病情好轉后為其改用阿奇霉素顆粒進行治療,阿奇霉素顆粒的用法是:每日服2次,5.0mg/kg/次,共用藥3周。在對兩組患兒進行治療3周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及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控制: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經影像學檢查其肺部的炎癥得到控制。緩解: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得到改善,經影像學檢查其肺部炎癥有所減輕。無效: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的改善,經影像學檢查其肺部的炎癥未能減輕,甚至其病情進一步加重。治療的總有效率=控制率+緩解率。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分析 (n,%)
研究組患兒在進行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3%,其中發生惡心的患兒有2例,發生頭暈的有1例,發生皮疹的有1例,發生腹瀉的有1例。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8.3%,其中發生惡心的患兒有6例,發生頭暈的有3例,發生靜脈炎的有2例,發生皮疹的有1例,發生腹瀉的有5例。與對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在進行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015,P<0.05)。研究組患兒住院的時間為(5.50±1.60)天,對照組患兒住院的時間為(9.40±2.80)天。與對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住院的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67,P<0.05)。
小兒支原體肺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此病患兒的病情若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反復發作,甚至可誘發心肌炎、腦膜炎等嚴重的并發癥,使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脅[2]。調查資料顯示,對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可取得顯著的效果,控制其體內病原體蛋白質的合成[3-4]。阿奇霉素是新一代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與紅霉素相比,此藥在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方面具有以下的優勢:①抗菌譜較廣。②起效較快,組織滲透性良好,經靜脈滴注進入人體后可較快地進入病灶,并在短時間內在病灶內達到較高的濃度。③半衰期較長(高達40個小時),可減少患兒用藥的次數,提高其用藥的依從性。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在進行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其住院的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范國清等[5]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
總之,與使用紅霉素相比,為支原體肺炎患兒應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可取得更優的效果,能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顯著縮短其病程,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