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呈林
(河南商城縣人民醫院 河南 商城 465350)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神經外科一種常見的危急重癥。此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1]。因此,對此病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通常進行手術治療。為了進一步比較用微創鉆孔引流術和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微創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在微創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他們的年齡在47~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4±2.3)歲。在常規組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他們的年齡在45~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1±2.5)歲。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診斷標準。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及感染的患者。這些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這些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常規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為患者使用鎮靜劑、降壓藥、脫水劑、止血藥進行治療,糾正其機體的水電解質失衡,維持其呼吸道的通暢。在此基礎上,對常規組患者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頭顱CT檢查,以明確其出現血腫的部位。對患者進行全麻后,避開其大腦皮層重要的功能區,在距離顱骨最近的CT層與最大出血面的中心點做一個長為5cm的手術切口,對此處進行鉆孔,并做一個直徑為3~4cm的骨窗。將患者的硬腦膜切開,用腦針對此處進行電凝皮層穿刺操作后,對此處的皮層進行分離處理,直至其出現血腫的部位,使用小吸引器為患者清除血腫。對微創組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的方法是:在CT機的引導下避開患者顱腦的關鍵功能區及大動脈,在接近血腫的位置對其顱骨及硬腦膜進行鉆孔,插入穿刺針,使用穿刺針清除此處的血腫。再次對患者進行顱腦CT檢查,其術前的腦出血量若明顯多于穿刺后的引流量,說明其穿刺部位的血液已經基本凝結。然后,經引流管在此處注入尿激酶,對其血腫塊進行液化處理,液化的時間在3~5d之間,液化的最長時間為1周。對于腦室內出現血腫的患者,應在其血腫同側或對側的額角進行腦室穿刺以外的引流處理。對患者進行顱腦CT檢查,其血腫如果基本被清除,可為其拔出引流管[2]。
①痊愈:進行治療后,患者腦部功能受損評分的下降幅度在91%~100%之間。②顯效:進行治療后,患者腦部功能受損評分的下降幅度在46%~90%之間。③有效:進行治療后,患者腦部功能受損評分的下降幅度在18%~45%之間。④無效:進行治療后,患者腦部功能受損評分的下降幅度≤17%[3]。總有效率=(痊愈的例數+顯效的例數+有效的例數)/總例數×100%。
我們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治療后,微創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進行治療后,微創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1.32±0.46)h,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5.48±3.91)d。常規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3.08±0.17)h,住院的平均時間為(28.72±2.35)d。微創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住院的平均時間均短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過去,臨床上為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通常使用開顱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進行該手術的時間長,對患者腦部造成的創傷大,患者的死亡率高[4],因此效果并不理想。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鉆孔引流術被廣泛地應用在此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微創鉆孔引流術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地清除其腦部的血腫,且進行手術的時間短,對患者腦部造成的創傷小,其治療效果已經得到了臨床上的普遍認可[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使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效果相比較,使用微創鉆孔引流術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