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四川省蒼溪縣人民醫院CT室 四川 蒼溪 628400)
周圍型肺癌是一種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此病患者在發病的早期常無明顯的不適癥狀。在出現呼吸困難、發熱等臨床表現時,此病患者的病情往往已進入中晚期,錯過了進行治療的最佳時機。在臨床上,早期確診周圍型肺癌患者的病情是延長其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質量的重要措施[1]。近年來,我院為周圍型肺癌患者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術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80例患者均為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的周圍型肺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手術探查及病理檢查得到確診。根據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方案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MPR組與薄層掃描組。在MPR組患者中,有15例女性,25例男性,其年齡為42~85歲,平均年齡為(62.2±2.6)歲,其中有32例患者出現咳嗽、咳痰的癥狀,有6例患者出現痰中帶血的癥狀,有2例患者無自覺癥狀(在進行體檢發現患有此病),有23例細支氣管肺泡癌患者,有10例肺鱗癌患者,有4例肺腺癌患者,有2例肺混合癌患者,有1例肺類癌患者。在薄層掃描組患者中,有14例女性,26例男性,其年齡為44~85歲,平均年齡為(62.3±2.8)歲,其中有31例患者出現咳嗽、咳痰的癥狀,有7例患者出現痰中帶血的癥狀,有2例患者無癥狀(經體檢發現患有此病),有24例細支氣管肺泡癌患者,有9例肺鱗癌患者,有5例肺腺癌患者,有1例肺混合癌患者,有1例肺類癌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MPR組患者采用MPR技術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檢查方法是:使患者取仰臥位,先為其采用飛利浦16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全肺平掃,掃描條件為:層厚和層距均為2mm,電壓為120kv,電流為120mA。然后,用高壓注射器在患者肘前部的靜脈注射對比劑(注射速度為3~4ml/s,總量為100ml),對其進行CT增強掃描,將所得的數據進行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重建及表面遮蓋顯示(SSD) ,最后將相關的圖像輸送到CT工作站進行處理。為薄層掃描組患者采用薄層掃描技術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檢查方法是:使患者取仰臥位,使用飛利浦16層螺旋CT掃描儀對其進行全肺平掃,掃描條件為:層厚為0.625mm,電壓為120kv,電流為50mA,將所得的數據進行二次重建,將相關的圖像輸送到CT工作站進行處理。
由兩位高年資的醫師對兩組患者的檢測圖像進行統一的處理和分析,對比觀察其分葉征、細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的檢出率。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MPR組患者在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時其分葉征、細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的檢出率均高于薄層掃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時其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的檢出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的對比 (n/%)
在診斷周圍型肺癌方面,CT檢查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及診斷的準確率高等優點。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的臨床推廣應用,周圍型肺癌的早期檢出率呈迅速增高的趨勢[3]。臨床實踐證實,多層螺旋CT低劑量薄層掃描技術在診斷周圍型肺癌方面雖然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難以區分分葉征、細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的假陰性現象、對橫軸面圖像的觀察具有局限性等[4]。MPR技術沒有低劑量薄層掃描技術的上述缺點,采用此技術對周圍型肺癌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能清晰地顯示其肺間質、微小肺實質性的病變及肺組織的血運情況,準確地診斷其病情。此外,該技術在檢測心包疾病、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基層動脈瘤的真假腔方面也有理想的效果[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為周圍型肺癌患者采用多平面重建技術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可顯著提高其分葉征、細短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的檢出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