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娜 戚玉娟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近年來,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較高、致殘率較高及致死率較高等特點。該病患者經搶救生還后,常會發生一系列后遺癥,可對其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1]。臨床路徑護理模式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整體性、綜合性、跨學科性的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模式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進而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避免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幫助患者早日康復[2]。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腦梗死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間我院收治的96例腦梗死患者,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8例)和研究組(48例)。在對照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0例,其年齡為40~93歲,平均年齡為(65.7±11.2)歲;在研究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1例,其年齡為41~95歲,平均年齡為(66.1±11.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改善腦循環、支持治療及對癥治療等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在此期間,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健康教育、日常護理、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及對癥護理等常規護理,為研究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具體方法是:①由主治醫生、護士長及責任護士組建臨床路徑護理小組,對患者的病情及具體情況進行評估,然后為其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護理路徑表。②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d,責任護士要首先向患者詳細地介紹病區的環境以及主治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基本資料,然后再為其介紹我院的規章制度、療區的作息時間安排以及傳呼設施的使用方法,并向患者強調臥床休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③在患者入院后的第2d~第3d,責任護士要輔助患者完成各項常規檢查,并向其講解進行各項檢查的臨床意義、目的及重要性。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向患者介紹腦梗死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并指導其正確進行排便、擺放肢體的方法,同時定期輔助其翻身,并為其拍背。④在患者入院后的第4d~第10d,護理人員要囑患者及早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并詳細為其講解進行言語功能鍛煉和肢體功能鍛煉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項。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密切監測患者血糖值和血壓值的變化情況,并做好壓瘡、靜脈血栓及其他并發癥的預防工作。⑤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在出院后堅持進行康復訓練,并指導其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按時、按量服藥,定期回醫院進行復查。
①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價。NIHSS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低。②采用Barthel指數(BI)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BI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④統計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護理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及BI評分之間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及BI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明顯的改善,且研究組患者上述兩項評分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評分及BI評分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評分及BI評分的比較()
指標 研究組(48) 對照組(4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NIHSS 14.6±3.9 6.5±3.9 15.6±3.9 8.6±3.4 BI 47.1±8.5 83.2±7.2 45.6±9.2 78.1±8.9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4.2±4.7)d,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8.6±4.8)d,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為(98.1±3.2)分,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為(89.3±6.8)分,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多因患者的腦部供血不足,使腦組織發生缺氧、缺血,進而導致腦組織發生軟化、壞死所致[3]。有研究認為[4],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其致殘率、提高其生存質量。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腦梗死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我院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為研究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及BI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明顯的改善,且研究組患者上述兩項評分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文獻報道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5-7]。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十分顯著,此護理方法不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神經缺損的程度,還能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