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蘭
(重慶西南鋁醫院 重慶 401326)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肢體矯形外科臨床上一種常用的髖關節重建術。用該術式對髖關節病變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地緩解其髖關節疼痛的癥狀,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但是,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易出現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創面出血及感染等術后并發癥。上述并發癥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1-2]。因此,對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探討此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68例患者。我們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34例)和預防組(34例)。在常規組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他們的年齡在59~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78±10.43)歲。在這些患者中,有15例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患者,有8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有6例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患者,有5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在常規組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他們的年齡在60~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12±11.17)歲。在這些患者中,有14例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患者,有7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有8例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患者,有5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我院對這些患者均進行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病情監測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預防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
1.2.1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方法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為了預防此類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其是否出現下肢腫脹及壓痛的癥狀,并觀察其下肢皮膚的顏色及溫度。患者的下肢一旦出現異常情況,護理人員應及時通知主治醫師。此外,在術后的12小時,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為患者使用抗凝藥物進行治療,以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指導其進行下肢肌肉的收縮訓練、足趾及踝關節的屈伸訓練及直腿抬高訓練等。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適當調整進行康復訓練的強度[3]。
1.2.2 預防關節脫位的護理方法 關節脫位常發生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對患者進行搬運的過程中。因此,術后在搬運患者的過程中,應由幾名護理人員分別托住其頭部、肩部、腰部、患側髖部及下肢、健側髖部及下肢,將其平放在病床上。此外,護理人員應為患者穿上防旋轉丁字鞋,以防其患側下肢外旋,進而造成其患側下肢的關節脫位。在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期間,如果訓練的幅度過大會導致其人工髖關節出現脫位。因此,在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護理人員應指導其將屈髖的角度控制在90°以下,并告知其患側膝關節的高度應低于同側的髖關節。
1.2.3 預防創面出血及感染的護理方法 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創面較大,易使其下肢靜脈血管出現重度損傷。并且,老年患者機體的凝血功能下降,常會出現創面出血的并發癥,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失血性休克。因此,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創面的出血情況。在術后的1 d內,用敷料對其創面進行固定,并對其下肢進行局部制動。另外,創面出血易導致患者出現感染。創面感染是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最嚴重的術后并發癥。為了預防此類患者的創面出現感染,護理人員應保持其敷料的清潔、干燥,嚴密監測其是否出現創面紅腫、疼痛的癥狀。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為患者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在為患者更換敷料時,護理人員應進行無菌操作,并密切觀察其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總量。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創面出血及感染、關節脫位)的發生率。
我們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結束后,預防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例,%)
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脫位、創面出血及感染是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上述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因此,對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術后進行預見性護理的效果不錯。
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下肢長時間處于被動體位,其下肢的靜脈處于舒張的狀態,加之術中使用止血帶對其下肢進行捆扎的時間較長,易使其下肢的靜脈血管出現損傷,進而使其下肢靜脈有血栓形成。研究發現,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出現此并發癥的患者如果沒有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下肢靜脈的血栓一旦脫落,極易導致其因肺、腦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出現栓塞而死亡[4-5]。
研究發現,關節脫位的發生與術后搬運不當、體位控制不當、早期功能鍛煉強度過大等因素密切相關。手術結束后,在將患者搬運到病床上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其患側下肢的穩定性,并告知其在術后早期進行體位控制及康復訓練的方法、意義及注意事項。
為了減少患者創面的出血量,術中應避免對其下肢的靜脈血管進行穿刺,以減少其下肢靜脈血管的損傷。創面感染是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最嚴重的并發癥。手術結束后,臨床上應注重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確保其敷料的清潔、干燥。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