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慧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山東 濟寧 272002)
小兒呼吸衰竭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危重癥。該病是指患兒由于各種原因出現中樞性和(或)外周性呼吸功能障礙,導致其動脈血氧分壓低于8Kpa,并伴有呼吸困難癥狀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1-2]。由于該病患兒的病情較為危重,因此需要在ICU進行治療。為了探討對在ICU進行治療的呼吸衰竭患兒實施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在我院ICU進行治療的74例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5月~2015年9月期間在我院ICU進行治療的74例呼吸衰竭患兒。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其家長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這些患兒中,排除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兒。我院隨機將這些患兒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每組各有37例患兒。在常規組中,有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7例,其年齡為6個月~8歲,平均年齡為(5.39±1.24)歲。在綜合組中,有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16例,其年齡為5個月~9歲,平均年齡為(5.41±1.21)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對常規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密切觀察患兒病情的變化情況,遵醫囑使用相應的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同時對其進行飲食指導和輸液護理等。
1.2.2 我院對綜合組患兒進行綜合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對于三歲以上能溝通的患兒,護理人員要多與其進行交流,用溫和的語言對其進行安撫,可通過為其講童話故事、播放動畫片等方法來轉移其注意力,從而緩解其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2)定期檢查ICU內的各種設備,并進行消毒處理。保持ICU內溫度和濕度的適宜,定期對ICU進行通風。及早隔離疑似患有傳染病的患兒,以免引起院內交叉感染。對于哭鬧不止的患兒,可遵醫囑為其注射適量的鎮靜劑。(3)密切監測患兒的血壓、心率、體溫、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其生命體征出現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將患兒的頭部和頸部抬高,以免痰液堵塞其口腔和鼻腔,導致其發生窒息。同時,要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為其吸痰,吸痰時的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其呼吸道。另外,要遵醫囑對患兒進行吸氧治療,并根據其呼吸衰竭的程度及時調整氧氣的流量。(4)①進行眼部護理:護理人員要遵醫囑將氯霉素藥水滴入患兒的眼瞼內,并在滴完后用油紗布將其眼部覆蓋住,每天治療3次。②進行口腔護理:為防止患兒出現鵝口瘡,護理人員要遵醫囑把制霉菌素片碾成粉,然后蘸取少量的清水涂抹于患兒的口腔內,每天治療3次。③進行臀部護理:護理人員要保持患兒臀部的清潔和干燥,在患兒每次排便后,在其臀部涂抹保護油。
我院將兩組患兒的治護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患兒經治護后其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呼吸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兒經治護后其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呼吸功能有所恢復。無效:患兒經治護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后,綜合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經護理后其治療效果的比較[n(%)]
小兒呼吸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該病患兒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呼吸困難、嗜睡、昏迷、驚厥等,部分患兒還可出現低氧血癥或高碳酸血癥,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4-5]。由于該病患兒的病情較為危重,因此需要在ICU進行治療。過去,臨床上主要對在ICU進行治療的呼吸衰竭患兒實施常規護理,但效果欠佳。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對在ICU進行治療的呼吸衰竭患兒實施綜合護理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后,綜合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在ICU進行治療的呼吸衰竭患兒實施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