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中 羅宏 陳建 附青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現有導師制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不足。從完善導師組制的角度出發,闡述了“雙導師組”制構建的內涵,探討了“雙導師組制”在四川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實踐情況和運行優勢。該“雙導師組制”對豐富高校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實踐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 專業碩士學位;全日制;導師組制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11-0023-03
一 引言
經濟全球化趨勢迫使國內企業必須瞄準國際市場,對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實行轉型升級,這就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原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下,學生缺乏工程實踐訓練和創新能力等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使得研究生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在十二五末期,我國將實現學術型與專業型碩士的培養規模相當。近年來,在國家研究生教育政策引導下,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在要求具備扎實理論基礎的同時,更對工程應用和創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目前,盡管學術界對于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概念存在爭議,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可以明確的是它主要涉及“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及“怎樣培養”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指導教師在培養工作中顯得至關重要。單一導師制起源于德國,其特點是每一研究生由一位導師獨立指導,類似于學徒式研究生培養模式[1]。這種單一導師制弊端明顯,已基本被淘汰。為解決單一導師制帶來的困境,近年來我國在探索研究培養模式中經歷了單一導師制向雙導師制或導師組制的轉變[2-4]。根據《關于開展2014年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工作的通知》(學位〔2014〕17號)要求,將在5年時間內完成全國范圍的研究生學位授權的合格評定[5]。這無疑為研究生培養模式中的導師制改革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每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單位都必須認真對待。因此,本文言說的雙導師組制正符合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正如湖南大學姚利民教授所指出,必須強化導師的指導責任,增加導師的指導投入,使研究生在全程學習、研究中得到所需的指導[6]。
二 現行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大多數高校已采用了雙導師制或導師組制培養碩士研究生。這種導師制一般是由來自高校和企業的指導教師對需要實施指導的研究生進行聯合指導培養[7]。校內導師是具有碩導資格的專業教師,校外導師則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專家。校內導師側重理論教學和學術指導,校外導師側重實踐教學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但現行導師制在運行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以下不足。
1 缺乏制度規范
有的培養單位在形式上倡導雙導師制或導師組制,但缺乏制度保障和運行機制。校外導師僅僅是掛名作擺設,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根本沒有得到校外指導;有的為應付校外實習報告的撰寫,臨時安排學生到企業生產線走馬觀花地參觀一下,最后讓企業在學生實習報告上蓋章存檔了事;有的聘請了校外指導教師,但沒有出臺校外指導教師的相關薪酬待遇規定,從而挫傷了校外導師的積極性。除上述情況外,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責任認識不足也妨礙了雙導師制的實施,一是部分企業在開展聯合培養工作時主要考慮市場最大化和利潤收益,而是企業自身認為國家沒有強制規定其承擔研究生培養的義務,“教育”功能被弱化;二是部分企業基于知識產權保護不愿意讓學生接觸核心技術項目,學生很難對產業背景和新產品研發有深刻認識。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歸結于培養單位對雙導師制或導師組制重視不夠、校企之間在導師制建設上缺乏科學合理的制度規范和合作雙贏機制,直接影響著現行導師制作用的發揮。
2 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長期以來,受到“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影響,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沒有真正落實。目前,全日制專碩研究生培養大體涵蓋校內+校外導師、課堂、實驗室+實習基地等三個系統。整個培養過程基本以畢業論文答辯為考核目標,教學過程往往過分強調課堂教學,以至我們的學生懶于動手,不愿參與工程實踐;實習過程是學校的指導教師安排,注重形式,很難真正鍛煉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工程意識。理念只是一個精神、意識層面的哲學概念,要把“以學生為中心”落實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理念,必須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能力培養為中心,為學生打造一個校企合作的培養平臺。首先,應在培養目標與定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置、工程實踐訓練、過程監控與組織管理等方面,始終圍繞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其實踐創新能力。其次,應積極探索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實現自主選專業、選課程、選導師、選實習單位的培養機制。第三,通過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和激勵機制,以各種方式鼓勵企業、導師和教學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去關注學生、關愛學生、指導學生,踐行教育以學生為本的真諦。
3 學術型學位培養觀念尚未完全轉變
近年來,高層次應用人才在就業大潮中越來越受到青睞,專碩研究生人才培養已成為研究生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類型。然而許多專碩學位點培養單位仍沿用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來制訂專碩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學術型碩士生導師兼任專碩研究生導師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在專碩研究生指導過程中,校內導師仍然沿用原有學術型研究生的指導模式或方法,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傳授和學術研究能力,不太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校外導師只負責企業實踐環節,沒有參與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不了解甚至不參與校內培養環節。特別是,許多高校在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保障方面沒有建立工程實踐的的過程監控和考核評價等制度,致使通過工程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初衷無法真正實現,其培養成效也就難以體現。
三 “雙導師組制”的構建
我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已有十余年的培養經歷,其中“化學工程”是專業學位授權點專業。近年來,我校對“化學工程”專碩培養模式進行了實踐。筆者所在的“化工新材料”導師組在專碩研究生培養中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導師組運行機制──“雙導師組制”。這種“雙導師組制”堅持“以校內+校外責任導師培養為主”的原則,圍繞每位研究生指導,組建“校內導師組+校外導師組”的結構模式。
在校內導師組組建方面,圍繞每位研究生培養,除了通過研究生與導師互選機制確定1名校內責任導師以外,還配備1-2名副導師和1-2名導師助理協助指導。副導師應具有碩導資格,且具備基礎理論雄厚、知識視野開闊、學術思想活躍的特點,主要協助責任導師指導項目研究方案、學位論文撰寫、工程實踐等。導師助理應具有一定科研實力和指導能力,但條件上又未能達到碩士生導師遴選標準的年輕博士教師。導師助理可擔任研究生重點課程和學位課程的主講教師,參加學術交流、訪學和帶領研究生參加工程實踐鍛煉等。導師助理不納入碩士生導師的管理序列,但需上報研究生培養所在二級學院備案。對于進入導師組的導師助理,二級學院在職稱晉升、人事任用方面鼓勵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在校外導師組建立方面,以校外工程實踐基地為平臺,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為紐帶,企業根據校內責任導師的研究背景和與企業的項目合作研發情況,為每位研究生確定一名具有較強實踐水平和研發能力的高級職稱技術人員作為校外責任導師,并配置1-2名項目共同研發工程師作為導師助理。其中,校外責任導師是學校正式聘任的校外兼職導師,享受學校發放的相應薪酬待遇。每位專碩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課題與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的研發內容直接相關。校外導師組除負責企業實踐環節的培養任務外,還全程參與培養方案制定、課堂教學、學術講座等校內培養環節。
四 “雙導師組制”的實踐探索與優勢分析
近年來,“化學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所屬的“化工新材料”導師組與自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知名企業合作,對“雙導師組制”的實施進行了積極探索。
1 “雙導師組制”有利于校企導師資源的共享
“化工新材料”導師組利用學校科研團隊優勢、圖書館文獻資源和省重點實驗室科研設備條件,通過科研技術合作與企業導師組密切合作,為川南地方企業的新產品研發,技術推廣等服務。由于校外導師組中的責任導師是我校正式聘任的兼職教師,享有相應薪酬待遇,借助他們在企業的工作便利條件,對專碩學位研究生的工程能力訓練起到了實實在在的推動作用。在校內培養環節運行期間(前2學年),以校內導師組指導為主;校外實踐環節(第3學年)則以校外導師組為主;所有導師組成員在研究生培養中全程參與,各有側重。導師組成員具有不同院校畢業背景,使得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學術觀點和思維方式,從而大大拓寬研究生的科研視野,促進了專業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
2 以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為紐帶,有利于校內外導師間的真誠合作
目前,就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校企合作而言,大部分高校主動積極,而企業顯得十分被動。我校“化學工程”專業碩士授權點,通過與自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橫向科研項目合作,讓校內外導師們組成若干課題組,既為校內外導師之間搭建了合作平臺,又兼顧了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宗旨,而且研究生可以在校企合作項目中得到科技創新和工程實踐鍛煉。例如,近年來,我們與中橡集團炭黑工業研究設計院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支撐計劃、校企橫向合作等項目中聯合申報、合作研究、共享成果。2011~2014年,共有8名研究生參與這些項目研究,并在該研究設計院完成工程實踐訓練環節,既推動了研究院的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又借助項目研發完成了工程實踐鍛煉環節。最近,我們正聯合中昊晨光、自貢硬合和中橡碳研院等十余家川南知名企業,積極推進省科技廳立項支持的“川南納米新材料基礎科研服務平臺”建立。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借助于該基礎科研服務平臺,以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為紐帶的“雙導師組制”,將繼續堅持以研究生科技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線,以校企雙贏、平等合作為基礎,協同完成專碩研究生的培養工作。
3 設置導師助理崗位,有利于吸納青年教師進入校內導師組鍛煉
目前,在我國高校實施的雙導師制中,大多數學校要求導師組成員具有導師資格,吸納青年教師進入校內導師組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難以實現“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勇于創新”的導師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在“雙導師組制”的實踐探索中,“化工新材料”校內導師組目前吸引了5名36歲以下的博士青年教師擔任導師助理,形成了包括正高、副高和中級等不同職稱和學歷層次教師的研究生指導小組。這種年齡結構合理的成員結構,既發揮了老導師的經驗優勢,又考慮年輕教師的活力。因此,圍繞“雙導師組”制,在校內導師組中設置導師助理崗位,吸納青年教師進入導師組鍛煉,不僅可以讓青年教師接受經驗豐富的導師的指導,還可以進入導師組的學術團隊參與課題研究,有利于實現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為培養導師助理的學歷和研究能力,目前“化工新材料”校內導師組有1名青年教師正在川大讀博進修,1人在國家炭黑材料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另1人獲得“西部項目”教師出國留學計劃資助。
4 “雙導師組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和解決就業難題
近年來,通過“雙導師組制”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我校“化學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明顯提高,其中2013-2014年有2人獲得國家獎學金,3人獲得校級優秀論文,1人獲省優論文,申請發明專利6項,11人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研究生在工程實踐鍛煉期間的積極表現獲得了企業的好評。例如,2012級研究生付曉燕在成都拓利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為期1年半的工程實踐鍛煉中,全程參與了校企合作項目“改性硅酸鹽膠粘劑的研制”,并以此為基礎完成了學位論文。通過工程實踐鍛煉期間的工作和生活,研究生們發現地方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為他們施展個人能力提供了實踐舞臺,一些研究生表達了畢業后留在實踐單位工作的意向。例如,2014和2015年,各有1名研究生與中昊晨光化工院和中橡集團碳研院簽約留在單位工作。正是這種校內、校外“雙導師組”制讓研究生有更多機會直接參與企業的工程實踐和科研項目,從而有效幫助研究生在學術和實踐能力上同步提高,同時還可以為實踐單位提前考察人才,并優先獲得畢業生的挑選權。
五 結語
在未來幾年,國務院學位辦將陸續對全國專碩學位培養工作進行全面檢查。這必將促使各研究生培養單位深化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其中導師組的構建與運行實踐是其中重要環節之一。通過“雙導師組制”在筆者單位的實踐來看,以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為紐帶,將研究生培養過程與企業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工作有機結合,是保障校企合作框架下導師組制長期高效運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周欣,張志毅,倪超.醫學院校以導師組模式培養研究
生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112-114.
[2]耿相魁,王慧.雙導師制是專業碩士研究生質量的可靠
保障[J].決策咨詢,2015(1):88-92.
[3]趙慶華,熊倩,謝莉玲,肖明朝,王富蘭,劉智平.導師組
制模式培養護理研究生的實踐[J].護理教育,2015(2):
190-192.
[4]高久群,鄭華,余全紅.交叉學科設置和研究生培養的
實踐與思考——以中山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5(2):
98-101.
[5]楊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
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工作的通知》[J].陜西教育(高教版),
2014(10):36.
[6]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
育研究,2013(11):55-59.
[7]向誠,張云懷,王東紅,郭瑜.基于導師團隊的專業學位
研究生集體培養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