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
【摘 要】作為土建類的基本課程,混凝土結構的教學既需要教師為學生細致講解理論,又需要進行大量實驗設計,以幫助學生探索學習思路,掌握學習方法。文章通過對混凝土結構教學的教材引用、教學模式和實踐方法進行闡述,進一步總結了混凝土結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契合、應用。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 教學實踐 教材 教學模式
混凝土結構是土木建筑專業的基礎課程,知識點多,綜合性強,數學、工程模型較復雜,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帶來了較大壓力[1]。筆者認為,混凝土結構教學需以教材講解為基礎,并且以課堂實驗、社會實踐為手段,豐富教學內容,逐步培養學生用扎實的理論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能力,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的專業化建筑設計人才。
一、充分運用教材
混凝土結構教材對建筑結構基本理論進行詳細敘述,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任課教師需要認真備課,熟練掌握教材內容,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教學基本理論時,為學生講述結構材料的各種性能;在講解基本構件時,教師應結合教材案例,積極引導學生創作、鞏固應力的分布圖;學生在學習基本結構時,教師應重點講述各種結構體系中的受力特點、結構機理、計算原則等,著重講述適用條件。
充分運用教材的目的是為引導學生運用教材知識進行結構、構件設計,培養學生細致、嚴謹的精神。但筆者認為,教師教學不可過度強調教材,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化。比如,在學習鋼筋混凝土的主梁高度確定時,教材要求按剛度條件,梁高取其跨度的1/14至1/8,而高寬比為2∶1或者3∶1[2],這是從經濟角度對主梁配筋并考慮橫向無支撐梁的穩定性,同時也為設計留有余地,避免材料損耗。但大量工程實踐已表明,主梁高度可取為跨度的1/15,次梁的高度可取為跨度的1/18。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在利用教材為學生授課時,告知學生要做到舉一反三,結合實際分析問題。
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混凝土結構教學通過向學生灌輸理論,并通過實驗課程加以鞏固,形式單一,模式局限,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成效。所以,改進教學方法與豐富授課手段是讓混凝土結構教學更好落實的關鍵。
一方面,建議更多的教師在授課時不要僅以課件教學為重點,需進一步運用多媒體手段來豐富課堂內容,可以通過播放課程教學影片來輔助理論講解。如講述混凝土結構機理,播放建筑設計的相關紀錄片,為學生講述構造建筑時力學導致變形的原理,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應用,混凝土結構教學也應該建立遠程教學模式機制,改變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如任課教師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構建教學資料分享網絡,和學生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解答學生疑惑;同時,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計劃和實驗內容,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進一步促進高校混凝土教學模式由單一的理論教學向多元化的實踐創新過渡。
三、強化實踐教學
混凝土結構教學實驗主要涉及構件構造設計,學生可通過實驗設計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提升操作能力[3]。比如研究鋼筋混凝土受壓柱中的箍筋間距問題,要求任課教師和學生在進行實驗之前,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來查閱相關資料,準備實驗問題,進行實驗分析;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采用綁扎的普通箍筋進行實驗,將縱向受力鋼筋看作壓桿,轉化為壓桿穩定問題進行數據測算,將結果形成實驗報告反饋給任課教師。實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有助于學生體會理論用于實踐的本質,培養其實踐探究意識。
混凝土教學不能僅以實驗課程為實踐著力點。筆者認為,應讓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學習,進行調查研究,提高知識水平。一方面,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積極為土木專業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平臺,如與建筑企業聯系,積極組織學生赴建筑工地進行參觀、學習;組織學生進行企業實習,在工作過程中提高建筑設計的基本能力,獲得職業經驗。另一方面,校方可舉辦知識競賽、學術研討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題研究、項目申報等,調動個人學習積極性,培養刻苦鉆研的精神。
四、總結
混凝土結構學理論知識點較多,信息量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新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教學應著眼于創新實踐,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知識,鞏固理論,提高實踐能力,為日后從事建筑業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許英,汪宏,張益多,等.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03):88-91.
[2]邱戰洪.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混凝土結構的教學實踐[J].臺州學院學報,2007,29(06):69-72,76.
[3]徐有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混凝土結構教學的建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S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