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梅
【摘 要】文章主要以社會性的觀點來說明大數據下各主體間所形成的社會網絡關系,研究如何透過互動與交流,進而帶來地方化的學習與能力建構。文章針對產業知識基礎與網絡關系形態來說明學習效果,提出如何創造區域地方化的學習與能力建構之行動策略方案。
【關鍵詞】大數據 社會網絡 區域學習與能力建構
區域創新的概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就已經提出。庫克雷蒙德等人定義“區域創新系統”是一個系統的概念:組織與其他組織有系統地透過一個內嵌的制度環境從事互動學習。在此定義下,有三個觀點值得予以補充:第一,“互動學習”相當于結合知識的互動過程,各主體在一個生產系統內創造共同資產;第二,所謂的“環境”是指一個開放的領土的集群,包含法令規章、標準、價值、人力、物力等資源;第三,所謂“內嵌化”是指由系統內、外的組織所創造、生產之經濟與知識過程,這些不同形式的創造與生產過程,透過社會互動的模式,達到難以復制。
一、大數據背景下的區域創新系統與產業知識
為什么地理空間上的創新系統與學習有關聯?創新的過程就是要同時產生創新與強化的能力。學習是在人們與組織間互動產生的,因此,社會性氣候如信任、力量與忠誠等對于學習過程的結果都有助益,即便創新活動最初的目標是創造經濟財富,但創新政策需要考慮更廣泛的社會架構,這也說明政府如果僅僅專注在補助與保護知識供應者的創新政策是不夠的。所以創新系統可視為創新與能力建構的一個架構,能力建構涉及學習與更新創新所必要的技巧與視野。
二、不同社會網絡下的區域學習與能力構建
不同的區域創新系統會形成不同的社會網絡,不同的社會網絡也會影響區域內各主體間的學習與能力建構。
(一)地域相嵌的區域創新網絡
此類型網絡下的組織主要運用綜效型知識,將創新活動建立在地方學習過程的基礎上,這樣的學習過程由于彼此在地理、社會、文化上的接近,而無須與知識組織有太多直接的互動。此類型的區域創新系統提供由下而上的,由技術中心、創新網絡或產業中心所提供的市場研究與情報服務所支持的網絡基礎,在地域脈絡下促進適當的技術與組織學習。庫克雷蒙德稱這種叫作“根植型區域創新系統”,此類型網絡常見于工業區內的中小企業網絡。學習區域理論明顯地認為綜效型的知識為其創新活動的核心。
(二)區域網絡創新系統
區域網絡創新系統基本上還是以一個特定區域為范圍,屬于地方性的、互動學習的。只是這個類型強調有計劃性地透過區域來加強機構的基礎建設,如研發單位、培訓單位或其他機關來參與與組織創新的過程。此類型多少可以視為典型的區域創新系統,亦即一個區域的組織集群,由當地的機構等基礎設施來支援。庫克雷蒙德把這種系統叫作“網絡型區域創新系統”。
網絡型區域創新系統代表一種內在發展模式,通過公共政策工具,致力于培養創新能力與促進合作。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如要進行更多躍進式的創新,則需要學習更多的非正式、內隱的研發知識,并有系統地完成基礎性研究與發展。區域網絡系統可通過與地方研發機構的合作,或與一些技術移轉代理機構及一些提供實際服務的機關的合作,得到更多的資訊,提高競爭力,進而提升區域內中小企業群體的合作創新能力,防止“鎖住”效果的發生。舉例而言,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是德國最重要的機械工程公司所在地,如戴姆勒克·萊斯勒、保時捷、博世等著名汽車公司/汽車設備廠都在這里設址。這些公司借由高度的精密分工,得到高度發達的網絡中一些專精開發與生產的中小企業,以及元件機械與系統供應商的支持。在這里,分析型的知識是無關且無濟于事的,而綜效型的知識在整個產業中卻占有優勢。這些供應廠商對于提升區域中的大型旗艦公司的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給整個區域經濟的績效帶來影響。所以,該區域創新系統在漸進式機械工程的創新上,扮演著生產與擴散這些能力的重要角色。
(三)區域化國家創新系統
與前兩類不同的是,部分產業和機構的基礎設施,將會進行功能性的整合,在國家或國際的創新系統下,其創新的活動大都是與區域外的主體合作產生的。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區域集群,在此區域集群內,促進組織創新活動的知識提供者主要來自區域外。
此外,區域集群內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基于線性模式,因為其合作主要是針對特定的專案,開發躍進式創新,并使用一般科學的、正規的分析型知識。如果區域內的員工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并分享相同的正規知識,這種合作會比這些員工同屬于一個地方社區更具有鼓舞作用。換言之,通過實務社群促進知識的累積與分享,實務社群的成員甚至可以跨區域間或國際移動。例如大公司的研發集群或政府在所規劃科學園區的研究單位都屬于此類型。
【參考文獻】
[1]蓋文啟.技術創新型開發模式:區域發展的新視角[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