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瀾
摘要:所謂比較教學,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可比性優勢,通過多層次和多角度的比較,發揮比較法在教學和復習中的作用,從而做到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再對教材進行靈活性應用。這一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提高教學效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教學從被動型轉為主動性,實現“教”與“學”的無縫鏈接。比較教學的應用無疑對語文中考復習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比較教學;初中語文;中考;復習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中考畢業班的語文教學的教師,筆者對于語文中考復習可以說是有一定的教學經驗的。由于語文知識不像數學那樣邏輯和系統,知識相對零散,而相對有體系和邏輯的語法知識又比較枯燥晦澀。這就導致了學生們在本來就緊張的中考復習無法將精力集中在語文學科中。
那怎么解決中學復習階段高壓下學生們的語文課程的復習呢?這對于畢業班語文教師來說無疑是一項重要的挑戰。而比較教學法則相對更好的將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習不再那么枯燥,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識。具體應如何做到呢,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合理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綜合優勢
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到了畢業班,要復習多本 書,如果教師一篇一篇地分析,學生一篇一篇的學,還是跳不出 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怪圈,教學效果低微,如果打破冊的界 限,整體使用教材,把教材按照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文言 文等分類,然后站在一定的高度統攬教材,那么教學效果就會事 半功倍,教師在教學中對每種文體的內容做整體性考慮,從整體 目標出發,大膽取舍,突出重點難點,找出文章的共性與個性,從而歸納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教學中視每一種 文體為一個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把講讀與自讀結合起來,把聽說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達到舉一反 三的目的。比如人教版教材《后一課》、《故 鄉》、《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文章都是小說,小說中 都有自然環境的描寫,把文中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分別加以分 析,找出他們的異同點,結合 2003 年河北省中考題《木笛》、2008 年河北省中考題《小扇輕搖的時光》把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 用分析透徹,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對小說 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有了深度的把握,從而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分析 能力,再配以相應的寫作聯系,讓學生在作文中通過用環境描寫 或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天氣狀況、人物活動的場景;或渲染氣 氛;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或為表現人物 性格服務,突出主題,這樣既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繼而又提 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的比較就使教材的整體功能大于各部 分的功能之和,可見比較能使教學上下貫通,左右逢源,使語文 教材這個大系統活起來,使語文教學活起來,這樣才能大限度 地發揮教材的整體優勢。
二、合理利用課堂場景對課程中可比較因素進行解析教學
魯迅小說《故鄉》就非常成功地運用了對比,作品中眼前故 鄉的蕭條景象與二十年前故鄉的美麗景色對比,深刻揭示了舊中 國農村日益衰敗的趨勢,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對比,二十年前 后的楊二嫂的對比,都對揭示小說的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 還有我和閏土的關系與宏兒和水生的關系形成對比等等。《故鄉》 和《孔乙已》都是魯迅筆下的小說,塑造的一個是舊社會貧苦農 民的形象,一個是舊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兩文都寫出了人 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閏土只穿一件極薄的棉衣是因為 生活困苦不堪,孔乙已穿一件又臟又破的長衫是因為它身受封建 科舉制度的毒害,自命清高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閏土說話吞 吞吐吐反映了他的麻木遲鈍,孔乙已說話吞吞吐吐反映了他自欺 欺人、麻木不仁而又無可奈何的心理。《范進中舉》和《孔乙已》 都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進終于爬進社會上 層,而孔乙已直到臨死“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孔乙已和范進 在性格上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以及胡屠戶、眾鄉鄰、張鄉紳 在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變化,以及這些對比對表達文章 主題的作用。總之,在文章的教學中,可比內容非常豐富,教師 引導學生深入開掘,創造一種得體的教學氛圍,從而自然地將學 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得教學內容在比較中更切實、更鮮明,學生 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會更透徹、更深刻
三、改被動“灌溉”為主動參與,發揮類比聯想進行教學
類比聯想就是由所講的事物聯想到其它同類事物,這樣既獲 得了新知識,又鞏固了舊知識,能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 果,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古詩文、文言文的學習,《語文課程標 準》中要求對文言實詞的掌握、大意的疏通,背誦等常讓學生感 到力不從心,教學中運用類比聯想,由一個文言實詞聯想到同一 個字在其他文言文中的出現,如“屬”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神 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 傳響,哀轉久絕”(《三峽》)等中“屬”字的含義;由文體《愛 蓮說》中的“說”想到《陋室銘》中的“銘”、《出師表》中的 “表”、《桃花源記》中的“記”等文體特點;由一首詩出現的 “山”字想到其它古詩中寫到的“山”,并由此擴展到寫“鳥”、“水”、“風”、“花”、“雪”、“月”、“愛國情”、“思 鄉情”、“友情”、“雄心壯志”、"名勝古跡”、“戰爭”、“愛情”、“音樂”等的詩句,還可由《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 明聯想到他的《飲酒》、《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總 之教學中可就一個知識點進行比較,也可取幾個知識點進行比 較,可將同一朝代作家的幾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較,也可把相近內 容的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可對字、詞、句、段落、篇章進行比較,也可對開頭結尾、人物形象、寫作風格進行比較,教學中可以對原文、原段或原句改寫進行比較,也可對原句詞語、句子、段落刪減進行比較,還可將本文與課外積累的同類內容的。
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比較教學之所以成為 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讓語文課堂更高效,就在于它要
求教師整體把握教材并靈活處理,它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 動性,把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訓練重點,把教法和學法融為一體,貫穿于教學之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有效比較,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復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學峰:《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比較教學》,太原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2]陳黎江:《用比較教學指導初中語文總復習》,中學語文教學,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