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梅
摘要:隨著70年代末的國門大開,現代建筑作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征而受到中國建筑師的仰慕而引進西方現代建筑。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后現代主義建筑登上了中國發展的舞臺,從而掀起了一股“后現代主義”熱潮。本文通過對后現代主義的演變以及后現代主義對城市建筑風格特征的影響,以成都城市建筑為例,分析了成都城市建筑的風格特征與發展趨勢。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城市建筑的風格特征;發展趨勢
一、后現代主義的概述
后現代主義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出現的一種反對現代主義的思潮,是對現代主義的重大反動與挑戰,是一種即復雜而又矛盾重重的意識形態。最早在建筑界提出后現代主義看法的是美國建筑家羅伯特.文丘里,他主張對建筑以裝飾手法來達到視覺上的豐富,提倡滿足心理要求,而不僅僅是單調的功能主義中心。反對密斯的“少就是多”的極限主義風格。在設計上大量采用各種歷史的裝飾,加上折中的處理,打破國際主義多年的壟斷,開創了新裝飾裝飾主義的階段。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與演變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誕生與意義
1966年出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出版的《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是后現代主義最早宣言,是建筑領域最重要的理論。他與米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條針鋒相對,提倡多樣性取代現代主義的單一性,并在書中提出要實現建筑中復雜和矛盾的追求必須通過保持傳統和流行的方式有兩種藝術風格來實現。1972年山崎實設計的像監獄一樣的現代主義建筑被拆毀,標志著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的滅亡,后現代主義誕生的轉折點。正式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由過去簡單滿足生活的功能需求發展到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希望設計風格上更加富于變化,不僅僅是功能的完美,更應該具有他們喜歡的裝飾內容,以滿足心理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后現代主義風格應運而生,蓬勃發展起來。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建筑設計中的衍變
建筑學的現代主義體現在所謂國際主義的設計風格上,美國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為代表,其特點是以功能性和擴大建筑現有可用空間為主要理想,對環境、人文環境、審美的考慮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年輕建筑師共同出現,開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對強烈的裝飾性(即使在巴洛克風格)的探尋,并有一些深層次的建筑景觀空間思考。建筑師極其希望通過建筑景觀表達古老的文明、自然和夢想的追求。文丘里強調人的不同需求和社會生活的多樣化,提出和現在主義建筑設計針鋒相對的建筑理論和主張,他放棄了現代主義的單一性和排他性。在建筑行業,特別是年輕的建筑師和建筑系學生,引起的振動和響應。在上世紀70年代,后現代主義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雜志大肆宣傳,很多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建筑應運而生,例如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正是其中最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劇院外觀由三組巨大的“貝”形外殼組成,它猶如面向大海張開的巨型貝殼,又如三只從海中魚躍而起的海豚,與蔚藍的海景融為一體,設計師巧妙地將后現代主義設計中的諸多要素融入建筑其中,融合了不同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后現代主義建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美國奧伯林學院艾倫博物館擴建、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后現代主義建筑是針對現代主義建筑特別是國際主義風格建筑而發展起來的。表面上是否定現代建筑的內容和形式,以裝飾取代無裝飾,以豪華的材料取代樸實無華的現代建筑材料,以式樣改變來取代一成不變的現代建筑格局。如果從建筑構造本身來看,他們之間是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關聯,是發展性的,而不是對抗性的。
后現代設計運動的核心內容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的架構,不過強調在建筑的外表或者產品的外表加上一層裝飾主義的外殼。雖然在70年度來勢洶洶,但內容卻是脆弱的,這體現在它的思想基礎上。后現代主義風格是對現代主義形式和內容的批判,它關注的是形式內容,而不是復雜的社會、技術、文化發展一脈相承的體系,不是文脈,因此它的思想性是很薄弱的,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取代現代主義設計,到了80年代以后逐漸衰落。
三、后現代主義對成都城市建筑風格特征的影響
隨著70年代末的國門大開,現代建筑作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征而受到中國建筑師的仰慕而引進西方現代建筑。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后現代主義建筑登上了中國發展的舞臺,從而掀起了一股“后現代主義”熱潮,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人們對后現代主義建筑及其理論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后現代主義建筑對中國建筑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期,由于建筑師們汲取和借鑒國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快餐式的推廣和應用,沒有仔細研究相關的文化理論。“后現代”建筑無可避免的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這些建筑的“后現代”往往只表現在從國外后現代建筑中截取過來的片面形式,它只關注于建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設計視野的開闊,建筑行業歷經近20年的發展,現代建筑設計在引進西方先進理論、技術的同時,正確地選擇和深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從觀念到形式解構西方后現代建筑設計精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從以下幾個實例探索后現代主義的建筑情感空間,了解后現代主義對成都城市建筑風格特征的影響。
(一)追求“個性”與“象征”的標志化設計
當代,源于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以及對生活品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成都掀起了一股建設熱潮,為我們留下了數座地標性的建筑。它們正在慢慢的融入成都這座古老而有靈魂的城市,改變著人們對環境、對建筑的認同感。紅星路35號園區原來是軍區7234印務工廠,建成于上世紀80、90年代。3棟建筑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一座典型的以解決實用功能為主的現代主義建筑,簡單大方的盒子建筑外形,加上周圍也是如此雷同的建筑,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座冰冷的城市建筑。2012年在國家、四川省、成都市的支持下,西南地區首家以廣告與傳媒等上下游產業相融合的產業鏈式特色聚集園區--成都紅星路35號廣告創意產業園區掛牌,標志著紅星路35號廣告創意產業園區肩負著成都廣告創意產業發展重任。作為錦江區“創意改變城市”的打造項目之一,紅星路35號通過德國MV建筑設計事務所打造設計。在改造的過程中運用"空間折點"的理念進行外觀改造,并采用以三角體為延展點整體建筑渾厚不拘一格,完成了傳統工業形態與創意設計的相互融合,外形上繼承了軍印廠硬朗的工業氣息,具有時代的“個性”,目前是成都市地標性景觀建筑之一。
紅星路35號的改造是順應時代的變遷,根據功能的定位進行完美改造的建筑。設計上完美演繹了現代社會為人設計的建筑理念,經過改造后的不在是冰冷的建筑,也變得富有有生命了,每天都在和我們進行著無聲的交流。在它的身上我們能充分的體驗到后現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二)地域文脈與時尚的共同運用
成都遠洋太古里坐落于成都中心地帶位,是太古地產和遠洋地產攜手發展的開放式、低密度的街區形態購物中心,集購物、休閑、藝術、娛樂為一體的人文風尚匯中心,是后現代建筑的集中地,是一個自由開放的購物區。北臨大慈寺路、西接紗帽街、南靠東大街并與成都地鐵2號及3號線的春熙路交匯站直接連通。與歷史悠久的大慈寺相鄰,接壤人潮涌動的春熙路商業區,盡享優越交通和人流優勢。與傳統的室內購物中心不同,太古里的建筑設計獨具一格,以人為本的“開放里”概念貫穿始終。保留古老街巷與歷史建筑,2-3層融入川西風格的青瓦坡屋頂的獨棟建筑,格柵、大面積落地玻璃幕墻營造出既傳統又現代的開放自由的城市空間。在擁擠的都市中心成都遠洋太古里保留一片低密度開闊空間。陽光、雨露、鳥語花香種種體驗變得與眾不同。
太古里的“里”字意味“街巷”。正是這里縱橫交織的里巷使成都遠洋太古里別具一格。在太古里的設計中引入“快里”、“慢里”概念。“快里”由三條精彩紛呈的購物街貫通東西兩個聚集人潮的廣場,眾多國際品牌以獨棟或復式店鋪完整展示他們的旗艦形象,為成都人提供暢“快”淋漓的逛“街”享受。Gucci旗艦店完美整合開放式空間不同于傳統模式的時尚零售空間。“慢里”則是圍繞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以慢調生活為主題。生活的趣味、休閑品味、歷史文化及商業交融的獨特氛圍呈現出來。米其林星級餐廳的精致美食,概念哈根達斯店等等都將為成都人帶來全新美食消費體驗。除了精致美食“慢里”,引入的各類文化生活品牌為繁忙的都市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書店、美學生活、咖啡的方所著匯集世界頂級設計產品、文具、百年茗茶、忙碌的都市人在這里慢下腳步邂逅美好的生活。比鄰的千年古剎大慈寺更為其增添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韻味。
太古里“以現代詮釋傳統”的設計理念將成都的文化精神注入建筑群落之中。這座城市的色彩與質感成都人的閑適與包容點點滴滴的地域特色都在房屋、街巷、廣場一一呈現。在遵循古建筑原本比例的基礎上采用國際最新的保護復原體系融入更多文化創意以及對建筑保育的新理解,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的建筑風格量身定制,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續它們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川西民居質樸素雅而又開敞自由的建筑風格、沿承至今的古老街巷、老成都的市井風貌與人文韻味得以保留重現令人心曠神怡的城市中心即將重現活力續寫未來更多可能。兼顧國際視野與地域特色,以人、自然、文化為主題這些融合東西方思想的藝術品或以植物的形態或以自然的風光或以生活的元素將美妙瞬間凝固定格在開闊的天空之下沉淀藝術之美讓生長于此的都市人感受一份樸質的真情。太古里承載著城市空間文化與歷史這一重要的職責,讓人于繁忙都市中心慢享美好時光,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聯想空間,打開了人們心靈情的感天窗,讓開放的建筑之間而不存在距離感,摩登而又不失親和力。歷史的古韻、人文的雅致、藝術的光輝和街巷的購物休閑氛圍交融碰撞。
太古里是后現代建筑思想的一次集中的體現,它既尊重于地方的文脈肌理,又給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是對現代建筑的一種新的演示也是對城市生活的一種全新的營造。
四、成都現代建筑的發展趨勢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一個高技術的時代,高技術的應用改變人們的生
產方式、生活方式,引發著人們對高情感的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在不斷的前進。信息的快速傳播,更是豐富了人們的虛擬情感生活,進一步擴展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方式。高技術時代使人與外界環境的信息交流更加豐富,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的,各種文化以及各種語言相互交錯、相互融合的時代,各學科、文化之間的距離已經消失,個性化越來越鮮明,情感也越來越豐富。
在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成都無疑是一座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廣泛地吸收國外最先進的建筑設計思潮,結合本土的實際情況,關注著建筑的靈活性、城市文脈以及生態環境等等,建造出了很多優秀的現代建筑作品,保證了城市建筑的生命力,創造出許多具有獨特個性的后現代建筑。除了剛才例舉的幾個建筑,近幾年比較典型的建筑有環球中心,東區音樂公園、成都華潤二十四城成都萬象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來福士廣場、藍頂藝術區等等。這些建筑引領著成都建筑的發展趨勢。
(一)現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與人的關系
各種各樣的社區、俱樂部等等,都成為了人們相互交流的場所;網絡信息的應用,更是讓人與人的距離變成了零,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從各種交流中人們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人與人的交流更豐富。時代的便利,交通的發達,人們的出行也越加的方便,人們不再是生活在自己周圍的小圈子里,人們走的更遠更廣,過程中碰到的見到的建筑也越加的廣泛,與建筑的交流也就越頻繁豐富。現代建筑更加注重人與建筑的交流。“人創造了空間,空間反過來又影響了人” 建筑不僅僅是滿足空間使用者對使用功能的要求,更要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現狀建筑無疑在這方面做得越來越好。
(二)現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無論是人還是建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們都向往自然無憂無慮的生活,由自然界引發的情感也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在經歷過工業革命的冷漠建筑后,讓我知道更了解到了情感丟失后的煩惱,所以在高技術的今天對自然環境的情感追求也是必然的。綠色建筑、生態建筑也就應運而生,它們也就成了高情感在高技術中的平衡體現,更加注重建筑與環境的融合。
(三)現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與文化的關系
面對國際化的大融合,城市、國家、民族都出現了文化危機,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失去了傳統,失去了以前的記憶。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對情感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不可避免的加強了文化的交流,人與文化環境交流更加豐富。設計中也越來越注重區域以及文脈的問題。現代建筑的前進趨勢就是回歸建筑的本源,這也是建筑從統治階級的建筑走向大眾建筑的表現,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建筑設計中來,讓建筑來體現情感用情感來打破風格的束縛,讓人們知道建筑的目的是通過人的體驗來實現的,它的本源不僅僅是對現代主義的功能需求,也是人們對高科技和精神文明的需求。
五、結語
人、建筑、環境以及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情感是它們交流的紐帶,建筑是情感的體現。20 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對現代主義建筑的批判,后現代建筑中,心理學、人文學、生態學等等各個學科與建筑密切聯系到了一起,確立了“通情才能達理”的設計理念,這是一種對情感的呼喚。高技術與高情感的結合,讓建筑既體現了科技的力量的一面,也表現出附有人情味的一面。后現代建筑注重了建筑與環境、歷史、建筑形式與人的心理感受等的關系,突破了現代建筑“功能主義”和“簡潔主義”的教條。
一位重要的日本當代建筑師伊東也曾說過:“20世紀的建筑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到了21世紀,人、建筑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今天的成都城市建筑的發展正是順應這個時代發展的大趨勢發展的。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二版,339-342
[2]嬈安海,后現代建筑理論及其對中國建筑設計的影響,浙江大學2006級建筑設計其理論碩士學位論文
[3]傅 紅 羅 琳,成都當代建筑風格評析,城市風貌與建筑設計,資源與人居環境2005年第Z1期
[4]任紹輝.曹宇寧,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建筑設計的影響,理論研究,2015-11-08
[5]賈莉,芻議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發展和衰落,人文高地(2015年01期)
[6]鄒洋,后現代主義建筑空間的情感化研究,齊魯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