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要]綜藝電影是伴隨著泛娛樂時代發展而產生的特殊的電影類型,是電影和電視藝術共同快速發展的結果。作為一類“現象級”電影,綜藝電影試圖創造與綜藝節目等同的娛樂效果和娛樂價值,以綜藝節目龐大的收視群體為基礎,確保電影票房利潤的回收。綜藝電影有著明顯的藝術短板、敘事內容的缺陷與審美價值的缺失,都制約了這種現象電影的傳播和發展。本文以批判的視角審視綜藝電影的產生背景和藝術價值,就其發展局限性展開討論。
[關鍵詞]綜藝電影;電影類型;局限性;大眾文化;泛娛樂
在“娛樂為先”的泛娛樂時代,各種類型的藝術逐漸產生了十分矛盾的特征和形態,既要對藝術理論方向做出積極的、有著實驗性質的探索,又要在藝術創作時貼近大眾和娛樂文化。在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的雙重推動下,藝術正向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在這樣旺盛的創作局面下,不可避免地產生創作水平和作品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綜藝電影是伴隨著泛娛樂時代發展而產生的特殊的電影類型,是電影和電視藝術共同快速發展的結果。作為一類“現象級”電影,綜藝電影試圖創造與綜藝節目等同的娛樂效果和娛樂價值,以綜藝節目龐大的收視群體為基礎,確保電影票房利潤的回收。綜藝電影有著明顯的藝術短板、敘事內容的缺陷與審美價值的缺失,都制約了這種現象電影的傳播和發展。綜藝電影匆匆忙忙地被創作出來、投入院線、來到觀眾面前,是否也會在匆匆忙忙之間已然走到了盡頭?
一、作為綜藝節目衍生品的綜藝電影
泛娛樂時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掌握主流話語權,娛樂價值和消費價值成為藝術創作的核心目標。泛娛樂時代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進一步產生的特殊的文化藝術氛圍所投射的時代環境。在消費主義的推動下,忙碌工作和生活的人們開始用消費來填補自己匱乏的精神世界,對于娛樂產品的迫切需求也導致電影、電視等藝術形式的蓬勃發展,即精神消費品的極速發展。
近幾年的電視藝術和電影藝術齊頭并進,在國內電影市場2015年的票房收益創下440億元人民幣紀錄時,電視圈同樣在經歷著一場電視節目的井噴。韓國、美國等國家成功運作的、有著超高收視率的電視綜藝節目,成為國內電視臺爭相購買版權的對象,《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都是購買了國外節目的版權后,進行了相應的中國本土化改造。因此,近幾年的綜藝節目擠爆了各家衛視,瓜分著不同的時段,吸引著不同層面的觀眾群體。其中,浙江衛視的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更是以一年兩季的強勢狀態稱霸電視熒屏。于是,2016年6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了《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針對國內電視綜藝節目過度火爆的情況加以調控,一方面是控制這些購買國外綜藝節目版權的綜藝節目的數量,進一步刺激國產綜藝節目的原創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避免過度的“全民娛樂”,避免占據不同時段的、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綜藝節目過度地消耗人們的精力,影響國內的精神文明建設。
電影和電視已經幾乎瓜分了人們的休閑生活,在家看綜藝節目,出門進電影院看電影,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休閑生活。然而,當下電影電視愈演愈烈的娛樂化傾向,已經使這兩種藝術形式成為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的代言人。這也是當前時代進入泛娛樂時代的主要特征和標志。
綜藝電影就是異?;鸨?、迅速擴張的電視綜藝節目衍生品,是日益膨脹的綜藝節目的利益需求做出的商業策略。這類電影照搬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模式,將游戲過程改編成為電影的故事框架,演員陣容則完全沿用電視節目中的明星,再適當地加入時下當紅明星調配演員陣容。可以說,綜藝電影就是濃縮版的綜藝節目,這種極為特殊的類型電影是綜藝節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殊產物,綜藝電影證明了綜藝節目炙手可熱的火爆程度。綜藝電影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受眾群體直接指向節目播出時守在電視機前的忠實粉絲,將他們業余的電影院的消費份額進行瓜分,以確保上映后的票房收入。因此,綜藝電影是一類只賺不賠的類型電影,幾乎零劇本成本,演員的出演費用已經包含在電視綜藝節目的合同簽訂當中,與其說這是一部綜藝電影,不如說是綜藝節目中的一集而已。綜藝電影是徹徹底底的綜藝節目的衍生品,它依托綜藝節目的受眾帶來的消費能力,其本質上的娛樂價值和消費價值并沒有獨立性,而是全賴于綜藝節目的成功與否。
二、綜藝電影的藝術價值與審美體驗
綜藝電影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電影類型,是在特定的時期,在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甚至在大部分人看來,綜藝電影并非一種嚴格意義上的電影類型。脫胎于電視綜藝節目,使綜藝電影有著無可厚非的綜藝特質和娛樂特質,在消費文化的推動下,最終促使這種綜藝節目衍生品的出現,變成投影于大銀幕的奇觀化綜藝節目。
對于綜藝電影藝術價值的探究,更多的時候,電影專業人士傾向于將其看作電影藝術多元化發展的表現,這種類型電影的出現刺激了電影市場的發展。當諸多電影人在墨守成規,并不樂于積極地改良自己的藝術創作時,綜藝電影的出現無疑是對于他們藝術創作的強烈刺激,這也從一個方面激活了電影人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強的電影院線競爭力。然而,不同的綜藝電影都有著各自的主題內涵以及各自不同的受眾針對性,因而體現出的整體藝術表現力也各不相同。
湖南衛視的熱播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是一檔大型親子戶外真人秀,主打親情路線,笨手笨腳的父親、聰明伶俐的孩子,二者之間能夠激發出怎樣的火花,是這檔綜藝節目主要呈現的部分。湖南衛視從韓國MBC電視臺購買了該節目的版權,至今已經熱播了三季。從第一季到第三季,這檔從韓國移植而來的綜藝節目就話題不斷,在不同的明星效應的光環下,這檔綜藝節目覆蓋了廣泛的受眾群,已經絕不僅限于兒童和有孩子的家長,這檔節目更多的時候是激發了人們心中未泯的童心,對于親情、父愛的回歸是這檔綜藝節目始終不變的核心主題。如此火爆的綜藝節目自然而然地創作了相應的綜藝大電影。《爸爸去哪兒》節目導演謝滌葵連同電影導演林妍連續拍攝了2014年的《爸爸去哪兒》和2015年的《爸爸去哪兒2》,完全沿用了綜藝節目中的游戲模式,只不過將拍攝地、游戲地搬到了國外,利用異域風情豐富該片的陌生化審美體驗?!栋职秩ツ膬骸穬杉镜拇箅娪安]有審美的創新,只是一味地打出親情牌,用明星親子娛樂的溫情敘事,完成該片的消費娛樂本質建構。
由浙江衛視的金牌節目《中國好聲音》衍生的大電影《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卻對綜藝電影做出了不同的詮釋。該片根據《中國好聲音》的選秀過程,結合參加選秀學員的歌唱夢想,以夢想的孕育——夢想的拼搏——夢想的實現串聯起整部電影的敘事框架。其中既有夢想的美好,又存在靠近夢想的過程中的傷痕累累。該片既宣傳了浙江衛視的這檔選秀節目,同時也放大了時下火熱的中國夢主題——千千萬萬的小小夢想最終組成了偉大的中國夢。
此外,相對于《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親情主題,《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的青春夢想主題,《奔跑吧,兄弟》則以一種更為無厘頭的方式呈現了一部無主題的大電影。在《奔跑吧,兄弟》大電影中,只是一味地呈現了換了一個場地的撕名牌游戲,沒有劇情和主題的創新,觀眾走進電影院只能看到一部大銀幕投影的綜藝節目,無法獲得任何新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體驗。但是,《奔跑吧,兄弟》大電影卻恰恰投射出了綜藝電影創作的本質——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只要有觀眾愿意走進電影院為其埋單,這種電影就有其存在的需求和價值,就會在這個電影市場中生存下去。
三、綜藝電影的電影藝術表達的局限
綜藝電影的電影藝術表達存在嚴重的局限性,從尤其被觀眾詬病的劇情內容,到演員的角色設定,再到若有似無的主題思想,綜藝電影始終脫離不了綜藝的節目內容帶來的框架和限定,似乎哪怕做出任何改變都是對于綜藝節目的審美價值背離。由于《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大電影在2014年的春節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擊敗了眾多好萊塢電影,狂攬7億元人民幣的高額票房,似乎綜藝電影的這種藝術表達形式是被市場和觀眾所接受的。因此,綜藝電影并不在乎人們對于電影質量的詬病,依然選擇完全復制電視節目內容的方式創作大電影。而這種復制與保守依然在《爸爸去哪兒2》大電影和《奔跑吧,兄弟》大電影上映后得到了沿襲,2015年1月30日登陸院線的《奔跑吧,兄弟》大電影,上映首周就輕松進賬6900萬票房,最終收入4.389億元人民幣票房,相對于該片的小成本制作規模來說,這無疑已經是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在泛娛樂時代,電影質量和票房收入似乎并不成正比,二者甚至在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問離下并無太緊密的聯系。但是,綜藝電影登陸院線是存在相當高的門檻的,并不是任何一檔綜藝節目都能做到低成本的投入、高利潤的回收。唯有綜藝節目在收獲了相當多的觀眾,形成一定規模的受眾群體,即當下被熱烈討論的“粉絲群體”時,這種從綜藝到電影的復制才能成功。而這種文本的復制也就意味著前文提到的電影質量的低下,而這種電影質量的低下只能依靠“粉絲效應”來獲得高額的票房回報。因此,綜藝電影的門檻效應是制約其發展的根本,無法依靠電影質量取勝的綜藝電影,只依靠綜藝節目的成功而生存下去,數量的稀少導致綜藝電影只能以一種現象級類型電影被認可,無法進一步被歸納到真正的類型電影理論范疇之中。
毫無疑問,綜藝電影有著多方面的藝術缺陷,即便是在其商業價值的挖掘上也有著投機取巧、劍走偏鋒的嫌疑。假設這些作為綜藝節目衍生品的綜藝電影,在劇本編寫上能夠做到原創和創新,從綜藝節目中提取出適當的娛樂元素,在一個全新架構的故事框架中,講述一個與綜藝節目相關聯的新故事,這種電影形式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生存周期會得到延續。王岳倫執導的《爸爸的假期》并非《爸爸去哪兒》節目的大電影,是在其基礎上重新編寫的故事結構,創作的全新的電影。雖然《爸爸的假期》只有6640萬人民幣的票房收入,但是該片對于綜藝節目的內容改編是值得綜藝電影學習的,主題的確立、內容的創新、節目元素的融入,綜藝大電影的創作也可以在一定的模式下進行。
總之,雖然當下電影市場異?;鸨?,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讓觀眾容易進行沖動消費,盲目地追蹤流行的娛樂話題、沉浸在娛樂效應之中。但是,電影市場中的淘汰機制一旦被完善,具有過度的斂財目的的電影也會逐漸被淘汰,一旦觀眾的審美能力在大量觀影過程中被提高,如同《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以次充好、以小博大的綜藝電影創作套路也必定會失敗。尤其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的《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在逐漸推進和生效的過程中,時下火爆的綜藝節目市場也會逐漸產生相應的變化,綜藝電影是否會匆匆結束曇花一現的輝煌,最終草草收場、消失在觀眾的視野之中,取決于綜藝電影是否能夠在創作上做出突破和創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類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