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峰
[摘要]“跨界”在電影圈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眾多作家、演員、主持人等投身導演行列,利用明星效應發酵電影的影響力,攫取票房收益。非職業導演的加入一方面擴大了電影導演職業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使得電影創作進一步多元化,進而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從內部來看,非職業導演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主要是由內向外的,由競爭力的增加到創作質量的提升;從外部看來,非職業導演對于創新思想的融入、電影語言的探索以及電影營銷方式的拓展都產生了影響。
[關鍵詞]非職業導演;電影行業;電影創作;電影語言
“跨界”是指從屬于某一個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個屬性范疇的行為,主體本身不變,只是一個歸類屬性的變化。如今,“跨界”一詞被廣泛應用在各種領域的多維互動上,從互聯網思維衍生出的這一融合性概念,已經被深化為一種再創造的能力,代表著創新、融合、衍生和流行。在電影圈,“跨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當下眾多作家、演員、歌手、主持人等各行各業的精英分子紛紛投身于導演之列,利用強大的明星效應發酵電影的影響力,以攫取高額的票房收益。
一、“明星效應”下電影行業深入商業化
電影雖然是一門藝術,但是其商業化的本質特征才是眾多非職業導演涌入電影圈的原因。從作家、演員到歌手、主持人,在積累了一定的人氣后,頂著明星光環跨界到電影圈,加入非職業導演的隊伍當中。隨著越來越多的非職業導演涌入電影圈、投身于導演的行列,當下的電影行業從內部開始,正在發生著一系列改變,電影創作思想、電影語言以及電影營銷方式都與過去有著明顯的區別??梢哉f,在當前的電影市場中正涌動著一股不容小覷的“明星效應”,即非職業導演的創作融入。
由于眾多非職業導演來自于各行各業,職業屬性大體上與電影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加入的目標也是想在日益蓬勃的電影市場上分一杯羹。因此,非職業導演往往能夠快速融入電影藝術創作,適應電影圈的工作節奏,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思想透過影像表達出來。在強烈的商業利潤的驅動力之下,非職業導演的電影創作十分強調電影藝術的商業屬性和娛樂特征,他們的電影藝術創作往往是直接切入時下最炙手可熱的類型電影,極度迎合時下觀眾的心理訴求和審美趣味。因此,非職業電影導演的電影極端商業化和娛樂化。
然而,在大電影時代,電影院線市場的火爆直接推動了電影藝術的井噴式發展,藝術電影的日漸式微,商業電影逐漸搶占院線、占據了人們的視野,電影藝術的日趨商業化已經成為更為符合時代特征的發展方向。尤其在以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集體商業轉型后,張藝謀的《英雄》、陳凱歌的《無極》、田壯壯的《狼災記》等,都將中國電影推向了大片、大制作的商業電影時代?!案鶕V電總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毕蛑蜃畲蟮谋泵离娪笆袌龇蓊~進軍的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在2015年顯現出了絕對的超強實力,電影產業的井噴式發展,也直接反映了當下觀眾對于電影這種精神消費品的巨大需求。近年來,眾多明星和各行精英紛紛跨界當導演,迅速擴充了非職業導演的隊伍,從根本上來看,最大的影響力就是促進了電影藝術的商業化發展進程,“明星效應”就像一針催化劑,使得本就蓬勃發展的商業電影市場更加熱鬧,從內部到外部加速改革發展的進程。
青年作家郭敬明的系列電影《小時代》,不僅刷新了電影從業者和觀眾對于商業電影的認知,同時更以近17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重新定義了郭敬明商業電影導演的身份。然而,郭敬明只是一個從文學界跨界到電影界的非職業電影導演,他的電影專業基礎幾乎為零,但是卻以自己對于電影的理解、對市場的把握、對“粉絲效應”的操控,憑借自己的商業敏感度,成功地將《小時代》系列電影推向大眾視野,最終贏得電影市場。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的成功,為其他電影導演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創作思路。在商業電影的黃金時代,任何成功都不能按照以往的經驗去設定條件和方法,如何能夠更好地把握電影市場的動向、關注觀眾的觀影心理、精準地針對能夠為電影埋單的受眾群等,已經成為比電影藝術本身更為重要的創作重點。
毫無疑問,國內非職業導演帶來的“明星效應”催化了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商業化,催生出更為完善的商業電影制片思路,深入地影響了電影行業的發展。而反觀好萊塢的非職業電影導演對于電影行業的影響卻是微乎其微,因為好萊塢已經具備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商業電影制片模式,非職業導演需要做的重點是選擇劇本投資,有時候一個完美的劇本勝過其他電影語言的巧妙運用。
二、非職業導演對電影藝術的大膽探索
進入21世紀以來,不僅局限在中國,放眼全世界的電影市場都在不斷增量擴張,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令世界各國的電影也在求同存異中期待獲得更多觀眾的理解和欣賞。在頻繁換片的電影院線檔期,每個月都會輪番上映多部電影,同時還有很多電影無法登陸院線,電影創作的旺盛導致眾多導演都在同類火爆題材上下工夫,在相似的敘事框架中添加相似的內容,用相似的系統的電影語言將其表現出來。這種電影導演專業知識帶給他們的局限性顯而易見,也正是這種專業知識讓專業電影導演拍攝的電影有著某種敘事的相似性和審美趣味的相似性,長此以往必定會使觀眾產生敘事猜想和審美疲勞,最終導致這些有著多種相似性的電影并不能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票房成績和觀眾口碑。
非職業導演大多數并非導演科班畢業,并沒有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電影導演基礎,有些人甚至是零基礎。也正是由于非職業導演對于電影導演相關知識的欠缺,反而構成了他們在拍攝電影作品時的優勢。同時,他們本職業的多元性也讓他們對于電影語言有著各不相同的理解和定義,在初執導筒時往往會憑自己的直覺去隨意探索拍攝技巧,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受電影語言的神奇魅力。也正因如此,非職業導演的電影創作呈現出集體的大膽探索精神,無論這種探索精神最終成就何等水平和層次的電影作品,這都是對電影行業的一個內部的有益促進和提升。
2015年無疑可以看作“青春電影之年”,在中國電影市場幾乎每個檔期都會涌現出幾部青春校園愛情片,青春懷舊、青春期的愛情、青春創傷等,成為這些青春校園題材電影的共同標簽,以情感牌和明星牌為爭奪票房的主要武器,最終成就了中國青春愛情片的“大年”。而在此之前的幾年,中國電影市場就具有青春愛情片崛起的苗頭,大部分專家學者傾向于將演員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看作近年來國產愛情片黃金時期的開山之作。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作為演員身份的趙薇首次跨界成為導演拍攝的電影處女作,充滿現實意義的殘酷青春主題讓這部青春校園愛情片深入人心。片中采用的充滿青春氣息的明星陣容也是該片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該片的成功得益于作家辛夷塢同名原著小說的扎實文本,為趙薇的電影改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敘事框架,讓這部電影作品在戲劇沖突的呈現和表達上,有著殘酷青春文學的蹤跡。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成功,是導演趙薇利用自己的電影創作直覺,拍攝出了辛夷塢同名小說中青春的美好和殘酷,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元素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中呈現的青春,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了青春從校園中脫離出來,逐漸在社會生活中消失殆盡的無奈和悲涼。趙薇憑借這部電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體現了她轉型成為導演的正確和成功。趙薇也是近年來非職業電影導演當中成功的代表,她對于青春電影的大膽創作,以及對于電影語言的積極而大膽的探索,激活了中國青春片的電影市場,啟迪了后來的眾多導演不斷推出此類電影搶占電影院線、瓜分票房。
相對于趙薇而言,同樣是演員轉型成為導演的蘇有朋,初執導筒的處女作同樣選擇了青春校園愛情片這一類型。電影《左耳》相較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更為復雜而殘酷,影片中呈現的充滿猜忌、嫉妒、謊言和暴力的愛情,也是近年來眾多電影導演不曾涉獵的題材內容,5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也讓蘇有朋的非職業導演身份獲得了認可。
可見,非職業電影導演對于電影藝術的大膽探索和創新,是讓整個電影市場活躍起來的推動力,這種多元化的、不受框架限制的創作,也是中國電影,尤其是商業電影獲得提高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三、“跨界”中的電影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從根本上來看,非職業電影導演對于整個電影行業的影響,表現為電影行業的日趨多元化,尤其是商業電影越發得到發展,并逐漸衍生出一套更加適應中國的制片體系。在非職業導演的“跨界”過程中,他們有意無意地從好萊塢電影工業取經,借鑒好萊塢已經十分成熟的電影制片體系,嘗試將這種制片方式本土化,最終協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非職業電影導演藝術創作。因此,無論是審查中國的非職業電影導演,抑或是將視野拓寬到整個世界電影行業,非職業電影導演都在以“跨界”的方式推動著電影藝術的完善和發展。
作家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在一片謾罵聲和爭議聲中囊獲了接近17億人民幣的票房,將中國商業電影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傳統電影行業不曾想象的局面;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一舉攬獲第29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第32屆百花獎最佳導演、第50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第33屆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等重量級獎項,并開啟了中國青春愛情電影市場的新局面;喜劇演員董成鵬用5000萬人民幣拍攝了一部《煎餅俠》,斬獲了11.59億人民幣的高票房,將網絡情景喜劇的成功延續到了大電影上,重新定義了國產喜劇電影;而同樣身為青年作家的韓寒,將一部《后會無期》拍攝得兼具文藝片和商業片的藝術特征,創下了良好的票房成績和觀眾口碑,鞏固了其青春文學作家的地位,也開拓了他的非職業電影導演生涯。這些“跨界”成為導演的作家、演員、歌手等,不僅完成了自己作為電影導演的藝術創作,更是在“跨界”的過程中為電影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各自的創新精神和藝術立場讓電影行業更加多元化。
雖然很多“跨界”成為電影導演的明星,拍攝的導演處女作并不盡如人意,如兼具演員、歌手等多重身份的主持人何炅執導的青春電影《梔子花開》,作為自己紅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梔子花開》的衍生作品,并未讓絕大多數觀眾買賬,其中劇情框架的不完善、敘事能力的欠缺以及主題表達的大眾化,讓這部電影差強人意;演員鄧超的導演處女作《分手大師》改編自同名話劇,但是沒有將話劇的成功延續到電影身上,雖然票房得益于影片的大力宣傳,但眾口一致的爛片口碑讓這部作品無法算得上成功。眾多“跨界”的非職業電影導演在摸爬滾打中逐漸探索屬于自己的導演風格,在如今相對完備的商業電影制片策略中,這些“跨界導演”都能憑借自己的明星效應和營銷宣傳回收成本并攫取一定的票房利潤,也意味著這些非職業導演能夠獲得更大的創作自由。這種自由能夠促使這些導演創新電影拍攝方式、探索電影語言、深化電影主旨,這種跨界的自由也必然會推動整個電影行業向著更多元化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