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驥
[摘要]中國動畫電影發展至今已走過94個年頭,從走向國際的黃金時期到一蹶不振的低潮時期,再到如今中國動畫電影的重振崛起,創作方向、創作方式與美學特征都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發展與時代顯示出極度的貼合性,甚至每個階段的中國動畫電影所表現的美學價值都有著時代發展的印記。本文通過審視與梳理當代中國動畫電影美學的發展過程,總結分析不同階段的中國動畫所呈現出的美學特征與創作傾向,進一步展望未來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中國動畫;電影;美學;發展
中國動畫電影從1922年誕生至今已走過94個年頭,從走向國際的黃金時期到一蹶不振的低潮時期,再到如今中國動畫電影的重振崛起,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方向、創作方式與美學特征都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中國動畫電影與真人版中國電影的發展,有著相似性和獨立性。相似性是指二者的創作發展都與時代發展顯示出極度的貼合性,尤其是每個階段的中國電影所表現的美學價值都有著時代發展的印記;而獨立性是指,中國動畫電影有著獨立的發展路線,并沒有如真人版中國電影那般經歷著常規的逐漸加速的發展路線,而是在誕生之初就逐步進入了黃金時期,將中國動畫電影的藝術成就推向了巔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審視和分析中國動畫電影的美學特征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研究。本文通過審視與梳理當代中國動畫電影美學的發展過程,總結分析不同階段的中國動畫所呈現出的美學特征與創作傾向,在當下中國動畫電影生發出的新的美學特征面前,進一步展望未來的發展之路。
一、民族文化的單一性提取
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可以看作是一條“逆生長”之路。在萬氏兄弟和特偉等第一批中國動畫人的積極推動下,中國動畫從1922年誕生到1949年的蓄勢待發,從1950年正式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直到1976年,中國動畫不僅俘獲了國內觀眾,同時也將傳播和發展的觸角伸向了國外,這段時期的中國動畫呈現出旺盛的創作激情、生命力和影響力。
礙于當時文化傳播障礙重重,傳播速度和信息獲取速度也遠不及現在,在1922年那樣一個年代,萬氏兄弟能夠創作出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甚至可以視作一個奇跡。也以此為標志,中國動畫電影正式誕生,相較于美國迪士尼動畫的誕生更是早了整整六年。可以說,中國動畫的后期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誕生基礎,這一切都源自中國動畫人的藝術覺悟與創作意識的覺醒。
回顧中國動畫電影的發端,從故事基礎到創作素材和美學思想,無一不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發展初期的中國動畫電影真正體現了動畫藝術的本質——綜合藝術,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文化精華創作,藝術創作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20世紀20年代,鑒于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傳播環境,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電影技術與藝術文化的獲取途徑并不順暢,因而當時的中國動畫唯有從民族文化與民間藝術中借鑒經驗、提取創作靈感和素材,方可將動畫這門綜合性的藝術發展開來。
因此,無論是1941年上映的中國首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還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影片故事基礎都是源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國古典文學成為萬氏兄弟動畫創作的靈感來源和素材基礎;1939年,中國首部木偶片《上前線》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動畫電影拓寬了創作類型,木偶片成為其重要的類型分支,這種將民問藝術與動畫藝術融合的創作方式,也成為日后中國動畫的重要發展方向。此后,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皇帝夢》以及1953年上映的中國首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等,開啟了中國木偶片發展的新時代。1958年誕生的中國首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誕生的中國首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等,這些中國動畫電影的重要類型片分支,都是根植于民族藝術與民族文化的整合式創作,閃爍著創新且獨特的藝術光暈。
同時,在中國動畫電影對于民族文化進行單一性提取的這個階段,其呈現出的美學特征也極具中國特色,表現出創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二次創作。從畫面色彩到畫面構圖,這一時期的中國動畫都鮮少出現色彩明亮的畫面,多數色調都是調和過的暖色調,且明度偏低,整體呈現出中國文化含蓄內斂的特質。無論是1950年至1976年的黃金時代,還是1977年至1985年的白銀時代,中國動畫人都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與動畫電影創作的融合,早期的中國動畫表現出內蘊深厚的民族美學特征。
二、多元文化的伸展與整合
大多數觀眾和學者都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88年出品的水墨動畫《山水情》,看作是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拐點作品,這部作品為中國動畫帶來了最后的榮譽,精工細作的“中國學派”精品動畫電影徹底成為歷史,中國動畫不可逆轉地走向下坡路。
跨入發展低潮時期的中國動畫電影,從題材內容到美學風格都發生了轉折性的改變。對于產生這種轉變的原因,是內力和外力同時作用的結果。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的影響下,眾多國外動畫影視作品低價流入我國,徹底改變了我國動畫電影市場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動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明顯的提高,精神世界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大。同時,國外的文化思想的大范圍傳播,加上題材新穎的國外動畫作品的流入,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取向,求新、求異、求變成為觀眾的新需求。
因而,當我們反觀20世紀末的中國動畫,毫無疑問,粗制濫造和照搬模仿成為其重要的風格標簽。中國動畫人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茫然無措,曾經相對封閉的動畫電影市場環境,在被國外動畫迅速擊破的同時,中國動畫人并沒有一個及時有效的應對策略以及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因此,照抄和模仿,粗制和濫造,都是中國動畫電影迅速商品化的標志,中國動畫的精品藝術屬性被徹底抹去。在此期間,1999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創作的動畫電影《寶蓮燈》,被視作民族創作和精品藝術的回歸之作,但是該片在故事結構、人物造型和場景設計上的缺陷無法回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寶蓮燈》仍舊是對好萊塢動畫的一次模仿,美學特征的模糊造成了美學價值的缺失,使該片迅速被觀眾遺忘。
直到21世紀初,中國動畫雖不可避免地依舊受到國外優秀動畫的影響,從故事結構到角色造型、場景塑造等美術設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模仿的痕跡。但是,我們能夠看出中國動畫人所做出的多元化創作上的努力。從21世紀至今,題材內容、美術設計、審美傾向等,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向,究竟何種美學風格的中國動畫電影能夠符合觀眾的期待和市場的需求,中國動畫人在反復的比對和實驗中探索前進。因此,新世紀開始至今的中國動畫電影市場可謂異彩紛呈,在“回歸民族化創作”的口號愈演愈烈之時,中國動畫已經不可避免地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前進,并不能對這一處于加速發展期的中國動畫有一個泛指性概括,對多元文化的鋪展、吸收和整合,讓中國動畫產生一種多元文化融合式的美學特征。
如今,中國動畫也在嘗試以故事內容和美學風格,將受眾群體做出細致的劃分,無論是《喜羊羊與灰太狼》針對低齡幼兒群體的可愛和幼稚;還是《秦時明月》針對青少年的受眾群體所做出的融入日本動漫美學特征;抑或是《龍之谷:破曉奇兵》和《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臺》對好萊塢動畫做出的整體模仿,企圖復制一個好萊塢商業大片的票房神話,涵蓋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走進電影院。在泛娛樂化的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千差萬別,多元化的創作發展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必經之路,上述提到的中國動畫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攫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雖然美學價值的缺失造成大多數的中國動畫無法談及藝術性,但是中國動畫在分析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完成了多元化創作發展的蛻變。
三、展望:關于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之路
2015年,由田曉鵬執導的國產動畫電影《大圣歸來》打破了沉寂已久的中國動畫電影市場。該片從題材內容上再一次回歸文學經典《西游記》,主題內容上并沒有融入西方文化思想,而是深入思辨并展現了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該片在美學風格上終于符合了觀眾所期待的民族化。可以說,電影《大圣歸來》的誕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和社會的產物,中國動畫沉寂多年,回歸民族化創作的呼聲愈演愈烈,如何能夠既做到回歸“中國學派”的民族化創作,同時又融入與當前文化相吻合的美學思想,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動畫電影《大圣歸來》符合了觀眾期盼多年的審美預期,該片甚至在上映之初就被寄予了極高的期望,肩負著破解中國動畫發展多年不得志的困局、重振新世紀中國動畫民族化創作的歷史使命。從《大圣歸來》我們看到,劇本故事是對于經典文學《西游記》的二次改寫,甚至存在后現代主義的意味,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場景環境的設計都脫離了日本動漫和好萊塢動畫的影響,真正實現了原創。但是,該片成功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在于藝術價值的提升和審美價值的回歸。《大圣歸來》創造了一種屬于新時代的美學風格,其中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如色彩、文化圖騰、服裝、建筑等,同時也兼容并包地有著現代美學元素融入其中,從人物造型和色彩上都能管窺一二。而這也正是眾人所期待的中國動畫的未來發展方向——扎根民族文化,以兼容并包的融合法,生成符合觀眾審美視角和審美方式變化的美學價值。
如今的中國動畫電影市場早已不再是那個封閉自守、閉門創作的狀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給中國帶來的改變,并不僅僅局限于市場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在文化藝術領域同樣接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如何接受這種沖擊和融合,如何能夠把握觀眾的審美取向,創作出符合電影市場生態環境的作品是今后不變的課題。結合《大圣歸來》的成功經驗,將創作靈感的獲取和創作素材的提取停留在中國民族文化是唯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從動畫創作的根基上就保證了其民族性格和藝術獨立性。進一步提取符號化的中國文化圖騰,將其應用于動畫創作當中,任何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色彩、服裝、家具、建筑等,作為人物形象和場景設計的線條、元素融入,都能讓看似陳舊保守的民族文化生發出新的光彩,產生符合時代審美傾向的美學價值。而不斷沖擊中國動畫創作發展的諸多外來因素,不斷產生的新觀念和新技術,觀眾審美視角的不斷轉化,都是推動中國動畫發展和前進的不竭動力。
探尋當代中國動畫電影美學發展脈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這不僅是一次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在當前電影市場急速發展的背景下,所做出的審時度勢的歷史反思。中國動畫電影唯有在扎根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切實有效地實行融合式的創作方式,并使作品具備獨立的美學特征和審美價值,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電影市場中重拾競爭力,獲得長足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