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波
摘 要:創新驅動是我國處于經濟發展換擋期背景下提出的發展策略,這對于迫切需要轉型升級的制造業來說也顯得十分必要且有現實意義。文章從界定創新驅動的內涵及其作用機理出發,探討了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行創新驅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了三方面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制造業 創新驅動 轉型升級 存在問題 具體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293-02
一、引言
1.創新驅動的內涵。創新驅動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其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獲取競爭優勢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內容至少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創新活動是經濟增長的根本推動力量,技術進步促進了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第二,技術、知識、組織、制度、人才、學習能力等“軟實力”是獲取競爭優勢不可或缺的條件,且其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第三,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關鍵內容之一,提高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大競爭優勢。第四,逐步降低對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等初級要素的依賴程度,降低單位產值所消耗的自然資源。第五,新市場的開拓,即所謂的市場創新。市場創新是創新驅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區別于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屬于廣義的創新范疇。
2.創新驅動作用經濟增長的機理。創新驅動是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創新活動推動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一種方式。無論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還是內生增長理論,都將技術進步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而創新活動是影響技術進步的最重要因素,其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內在的嚴密邏輯和作用機理。
首先,技術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源泉,生產技術水平的改進可以提升勞動生產效率,減低生產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產出水平;生產設備的更新則可以產生一定的規模效益,提高投入產出比。其次,制度創新能夠激勵和引導個體的經濟行為,有效的組織和制度安排,可以使經濟主體的行為成本與收益相聯系,解決實際中的“搭便車”行為,最大程度地減少外部性。再者,管理創新能夠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在經濟活動中表現為交易成本的降低、提供更為完善的經濟服務和為合作創造激勵機制。此外,制度上的創新設計還能夠將外部性內部化。
3.實行創新驅動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1)創新驅動是制造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能夠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制造業整體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和提升行業的創新能力,還要抓住關鍵,著重解決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壁壘和薄弱環節,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整體競爭力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實踐表明,技術、知識、組織、制度、人才等“軟實力”已經成為制造業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不可或缺的條件。(2)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轉換率。制造業企業除了關注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量,還應關注技術創新資源的生產轉化率,即技術創新的“質”。創新的生產轉換率或成果轉換率較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量更為重要,其關系到企業利用技術創新資源的真實效率,直接決定了企業科研投入的成果和有效性。只有持續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推陳出新,才能夠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搶占優勢地位。
二、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行創新驅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科技體制滯后阻礙自主創新機制的形成(1)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設計不合理。我國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始終沒有跳出就科技改科技的圈子。在宏觀管理上,重復配置科技事業資源、政出多門的局面仍沒有改變。部門、行業、地區之間的溝通聯系還有所欠缺,缺乏有效的管理體系加以統籌。在科研管理上,經常出現多個部門權責交叉,科研課題的立項、招標和結項整個過程不僅耗時長而且審批多,而且不利于科研工作高效運轉。在科技管理機制上,鼓勵創新的環境氛圍還不夠健全,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片面強調學術成果的總量忽視質量問題日益嚴重,并且適應科研和技術研發評價和監管機制還沒有建立,科研成果的認定存在濃厚的行政色彩。(2)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科技支撐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必然途徑。然而,作為科技支撐的關鍵環節,我國的產權制度還不完善、產權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這直接導致創新的原動力不足。
2.自主創新和科技轉化能力較差(1)缺失技術平臺,科技成果仍不成熟。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科研指標任務,一些單位出現了為科研而科研的現象,單純追求論文的數量、成果的多樣,忽視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場化。這往往導致科研成果質量不高,難以與生產對接。沒有良好的技術研發平臺支持,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率很難提升。(2)資金平臺不健全,成果轉化資金不足。目前我國科研投入遠不能滿足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需求。我國的科研投入總量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與需求相比,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強。不僅如此,用于成果轉化的資金也嚴重不足,過多地重視了計劃項目的投入,不少科技成果因為缺少資金不得不停滯在實驗室階段。這也是制約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主要瓶頸之一。(3)我國成果轉化平臺不夠成熟。表現在:科技成果推廣組織不健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無法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優質的、切合實際的全程化服務,所提的指導意見也很難真正解決現實困難,在一些地方,科研機構形同虛設。科技成果轉化信息不對稱。科研院所、推廣機構與企業面對面溝通的有效渠道尚未建立。兩者無法實現有效銜接,使得科研成果與企業需要脫節。
3.信息化發展遲緩阻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實現。一些制造業企業缺乏前瞻性視野,推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略顯遲緩。缺少既懂業務知識、專業知識,又懂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信息化項目的建設和實施主要還是依靠系統開發商,缺乏自主創新。此外,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資金也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障礙。企業單純依靠資金和人才并不能很好地推進信息化進程。有些制造業企業管理不規范,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共享,缺乏規范的制度和業務流程。也影響信息化發展。由此可見,制造業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有政府的政策資金支持,也要依靠人才、管理和外部市場的整體規劃。顯然,我國的制造業信息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還有不少亟待完善的方面。
三、制造業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的具體對策
1.把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命題,本質上是探尋增強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是打造創新鏈,構建制造創新鏈;路徑是從制造鏈到制造創新鏈、再到制造創新方法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從“增量改革”過渡到“存量改革”,逐步夯實經濟增長的支撐力量。未來,中國經濟要進一步向質量、效益、內涵、集約方向發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發揮創新對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乘數效應,使制造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工業體系和發展模式。近年來,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在興起,互聯網金融、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一批新興產業相繼出現,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在制造業的應用前景日益廣闊。去中心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生產方式正在替代傳統工序分工和規模化生產,開放式創新正在取代傳統創新模式,這是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未來我國仍需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促進業務模式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
2.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進開放式創新。“中國制造”要形成新優勢,就一定要參與國際競爭,廣泛利用國際資源,取長補短,在開放中搞研發、拼市場,進一步支撐制度創新。推動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必須處理好社會監管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可以采取負面清單的方式,確保加強社會監管與推動企業創新并行不悖,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同時,努力促進不同所有制企業在市場上公平競爭,大力保護知識產權、確立公平公正的稅收制度,扶持培養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耐力,推進企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為此,企業需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努力開啟“移動互聯網+”戰略,讓產品及產品承載的文化同消費者互動。要使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常態,就必須通過行政體制、決策體制的改革,來配合技術創新。通過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讓各類高素質人才充分涌流,更加需要各類人才競相施展才干、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以具有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來進一步支撐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3.大力創新制造業價值鏈。在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我國制造業能否跨越發展的“陷阱和高墻”,完全取決于自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效果,即創新制造業價值鏈,提升我國制造業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未來制造業發展將從當前的大批量定制階段轉向個性化發展階段,制造業的設計創新和技術研發將成為企業發展關注的焦點。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世界先進制造業企業逐步采用柔性制造、網絡制造、智能制造等先進生產方式。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正經歷著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蛻變,通過融合工業設計、工業文化來改進產品提升價值。制造業企業不能再走傳統低端、同質競爭的老路,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同時加快其他方而創新,努力占領產業鏈高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實現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只有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把相對低的成本優勢與技術進步和提高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提高要素生產率,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制造業企業才能站穩腳跟。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后危機時代,制造業企業從生產導向到研發導向,從重視共性產品到更重視個性化需求,始終關注源頭動力,努力創新制造業價值鏈。
參考文獻:
[1] 曾繁華,何啟祥,馮儒,吳陽芬.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機理及演化路徑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治理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24)45-50
[2] 莊志彬,林子華.創新驅動我國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對策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45-52
[3] 孫泗泉,葉琪.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的作用機理與戰略選擇[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02)15-18
(作者單位:寧波碧彩實業有限公司 浙江寧波 315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