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初探——以洞穴墓和石棺墓為中心*

2016-12-15 09:48:07趙少軍
文物春秋 2016年2期
關鍵詞:文化

趙少軍

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初探——以洞穴墓和石棺墓為中心*

趙少軍

(遼寧省文物局,遼寧沈陽110011)

遼東地區;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

太子河流域的石構墓葬在夏末商初出現,并一直延續到戰國末西漢初,伴隨漢文化勢力向該地區的滲透和擴張,在西漢初期徹底衰落。太子河流域的石構墓葬有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來自于周鄰的影響,與周邊和區域內部不同文化的因素之間發生交流,且該地區傳統因素表現出持久的影響力。對太子河流域石構墓葬的淵源及與相鄰地區石構墓葬的關系的探討,進一步揭示了石構墓葬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多元文化因素影響,并同時對外施加影響的互動過程。

石構墓葬是遼東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遼東地區石構喪葬習俗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空間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范圍,造型和結構獨具特色,期間各類墓葬形制又互有聯系,并且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影響,已構成東北并波及到東北亞地區一個相對獨立發展的喪葬系統[1]。

太子河流域處于遼東地區的中心,具有豐富的石構墓葬形態,典型的隨葬遺物,系統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對于遼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尤其重要。目前,有關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的研究已經取得較大的進展,基本建立起石構墓葬的發展演變序列,分期及墓葬遺物方面的研究也有所進展,為后續研究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本文試以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的石構墓葬為研究對象,以石棺墓和洞穴墓為中心,對其分期、年代、源流及與相鄰地區石構墓葬的關系等問題進行探討。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一、墓葬分布

遼東地區為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是長白山脈向西南延伸部分,以沈丹鐵路為界大致可劃分為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現代地貌結構的基本輪廓是中央高,向東西兩側呈階梯狀降低,從中央向兩側依次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濱海平原等地貌類型[2]。東北部低山區,為長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之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的山地組成,海拔500~800米;遼東半島丘陵區,以千山山脈為骨干,北起本溪連山關,南至旅順老鐵山,構成遼東半島的脊梁,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太子河流域正好處于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的結合地帶。中科院貴陽地化所對遼寧南部一萬年來自然環境的演變研究表明[3]:遼東地區在距今5000—2500年,屬于溫暖半濕潤半干旱氣候,主要分布暖溫帶落葉闊葉林;距今2500年以來,氣候條件接近現代,屬于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的北界,主要為針闊葉混交林。從經濟模式的視角看遼東半島的人地關系演變[4],自然環境的變遷對遼東地區北部的影響較大,在太子河流域等遼東半島腹地的針闊葉混交林地區,人類不得不適應當地環境條件,形成以狩獵為主的生存經濟模式。

圖一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分布圖

上世紀50年代初以來,太子河流域考古調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5—8],之后本溪、遼陽等地又發掘多處石構墓葬,目前已知太子河流域洞穴墓和石棺墓的分布地點如下(圖一):

1.本溪市:代家堡子、北臺、王溝玉嶺、沙窩、花房溝、龍頭山、下石、新立屯石棺墓[9];梁家村石棺墓[10、11],南芬東溝石棺墓[10],南芬西山石棺墓[12],程家村石棺墓[13]。

2.本溪縣:馬城子A、B、C洞,山城子B、C洞,張家堡A洞,北甸A洞等洞穴墓[14];通江峪、丁家峪、全堡、觀音閣、孟家堡子、望城崗子、蜂蜜砬子、元寶山、全堡石棺墓[9];虎溝石棺墓[9、13];上堡石棺墓[15];樸堡石棺墓[16];劉家哨石棺墓[17]。

3.遼陽市:杏花村石棺墓[18]。

4.燈塔市:接官廳石棺墓[19]。

5.遼陽縣:二道河子石棺墓[20]。

其中,除馬城子、山城子、張家堡、北甸等地點為洞穴墓外,其余地點均為石棺墓。

二、分期與文化屬性

1.分期

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洞穴墓和石棺墓,圍繞其分期、年代、性質、族屬等問題,以及隨葬遺物,尤其是青銅短劍和弦紋壺的研究,學界前輩們撰寫了大量研究性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將該地區洞穴墓和石棺墓分期問題梳理如下。

洞穴墓是將墓葬置于洞穴中,不挖土也不封土的一種埋葬方式,為太子河流域頗有特色的墓葬類型,主要分布在太子河上游地區,年代最早,流行時間較長,出土遺物豐富,并有多組測年數據可供參考。該流域早在夏商之交時已出現了馬城子文化的洞穴墓,并一直延續到周初,據C14測年數據,時間跨度長達600年以上。太子河流域洞穴墓均為單人葬,有撿骨火葬、原地火葬、非火葬三種喪葬形式。隨葬品比較簡單,以陶器為主,主要有壺、罐、缽、碗、杯、盆等,以壺為最多。洞穴墓出土的豐富遺物為太子河流域石構墓葬出土遺物的類型學對比研究提供了參照,洞穴墓的分期對于該地區石構墓葬時空框架的建立具有標桿性作用。目前有關洞穴墓分期的主要研究成果見于馬城子發掘報告[14]、趙賓福相關論文[21]和華玉冰的《中國東北地區石棚研究》[22]一書。其中,以華玉冰所做研究最為細致詳實,他通過器物類型學的方法結合C14測年數據,將洞穴墓分為四期:一期為夏末商初;二期為商代中期;三期為商代晚期;四期為西周早期。筆者基本贊同華玉冰的四期說(圖二),即:

一期,以馬城子B洞的14座墓、北甸A洞4座墓等為代表,這一時期出土陶器以甕、罐類為主,壺數量較少。馬城子B洞M4出土的大型直領疊唇罐和距今4000年的石佛山遺址[23]同類型器相似,相關的測年數據均在夏末商初年代范圍內。

二期,以張家堡A洞第④層墓葬、山城子B洞墓葬、馬城子A洞墓葬等為代表。上述各地點出土的器物與一期器物相似,形態又有變化,甕、罐類陶器逐漸減少,壺逐漸增加,相關的測年數據均在商代早、中期年代范圍內。

三期,以張家堡A洞第③層墓葬、山城子C洞第④、③層墓葬等為代表。出土遺物與二期相比,陶器種類、紋飾、陶色等都有新的變化:夾砂紅陶比例減少,褐陶增多,罐類明顯減少,壺類除侈口外,出現缽口,碗缽類器物形態多樣,并流行加耳。相關的測年數據在商代晚期年代范圍內。

四期,以張家堡A洞第②層墓葬、馬城子C洞墓葬及山城子C洞第②層墓葬等為代表,隨葬品變化不大,陶器中侈口壺和球腹罐占多數,碗缽類器物數量明顯減少。綜合推斷此期年代為西周早期。

此外,石棺墓也是太子河流域的主要墓葬類型之一,時間跨度大,文化面貌非常復雜,學術界有關弦紋壺和青銅短劍的研究成果,為其分期和年代提供了依據。筆者認為,太子河流域的石棺墓可分為六期(圖三):

圖二太子河流域洞穴墓出土陶器分期圖

一期,以本溪代家堡子、北臺、下石、全堡等石棺墓為代表。代家堡子石棺墓出土的陶壺與山城子B洞M1、M11,馬城子A洞M18出土的陶壺相似,年代亦應相當,為商代晚期。

二期,以遼陽二道河子、杏花村,本溪龍頭山、虎溝、程家村等石棺墓為代表。二道河子石棺墓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與錦西烏金塘[24]、南山根M101[25]中出土的同類器相似,遼陽杏花村石棺墓出土陶壺與虎溝同類器相似,本溪龍頭山、虎溝,遼陽杏花村出土陶器和二道河子采集的陶壺都可與馬城子C洞墓葬遺存相比照。綜合推斷此期年代為西周早期。

三期,以本溪南芬西山、本溪新城子M13、孟家堡子,遼陽接官廳等石棺墓為代表。接官廳所出陶器與張家堡A洞M2陶器群類似,新城子M13所出陶壺保留有馬城子文化同類器的形制,孟家堡子石棺墓出土陶壺與張家堡A洞M9出土同類器相似。綜合推斷此期年代為西周中、晚期。

四期,以本溪新城子M8、通江峪、丁家峪、蜂蜜砬子、梁家村等石棺墓為代表。新城子M8、通江峪的陶器組合為陶壺和斂口罐,其中斂口罐與丁家峪和蜂蜜砬子出土同類器相同或相似,原報告作者在進一步研究后認為,新城子M8在年代上要晚于新城子M13[26]。綜合推斷此期年代為春秋早期。

五期,以本溪梁家村等石棺墓為代表。梁家村M1出土的青銅短劍、雙鈕鏡和枕狀器與十二臺營子[27]出土同類器相同,M2中出土青銅短劍同類型器見于遼陽亮甲山M1[28]。綜合推斷此期年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圖三太子河流域石棺墓出土陶器分群分期圖

六期,以本溪上堡、劉家哨、樸堡等石棺墓為代表。上堡所出泥質繩紋罐與蜘蛛山遺址[29]戰國至漢初陶器中同類器相似,原報告認為年代為戰國晚期或稍晚;劉家哨出土有銅鏡和青銅短劍,其中青銅短劍與上堡所出同類器形制相同;樸堡所出泥質灰褐陶罐口沿與蜘蛛山遺址中屬戰國晚期至漢初的IV式罐口沿相似,上堡也出土有同類器,折刃青銅短劍見于新賓縣大四平等石棺墓中,同時,出土有蟠螭紋銅鏡。綜合推斷此期年代為戰國末至漢初。

2.文化屬性

目前所見太子河流域的洞穴墓,文化屬性為馬城子文化。太子河流域石棺墓自商代晚期出現,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漢初,但石棺墓的文化面貌并不相同,分屬于不同的考古學文化。石棺墓各期的文化屬性如下:

一期,文化屬性為馬城子文化,處于馬城子文化的中期晚段。

二期,以遼陽杏花村,本溪虎溝、程家村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馬城子文化,處于馬城子文化的晚期階段;以遼陽二道河子、本溪龍頭山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新城子文化[30],處于新城子文化的早期早段。

三期,以本溪南芬西山、孟家堡子,遼陽接官廳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馬城子文化,處于馬城子文化的晚期階段;以本溪新城子M13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新城子文化,處于新城子文化的早期晚段。

四期,以本溪丁家峪、蜂蜜砬子、梁家村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馬城子文化,處于馬城子文化的晚期階段;以本溪新城子M8、通江峪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新城子文化,處于新城子文化的中期階段。

五期,以本溪梁家村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新城子文化,處于新城子文化的晚期晚段。

六期,以本溪劉家哨、上堡、樸堡等石棺墓為代表,文化屬性為鄭家洼子類型[31]。

3.分群

根據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文化屬性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三個不同的群,即馬城子文化、新城子文化和鄭家洼子類型。

屬于馬城子文化的石棺墓自商代晚期出現,一直延續到春秋末戰國初。遼東地區的石棺多為板石或不規則石塊構成,而屬于馬城子文化的代家堡子石構墓葬則是由鵝卵石構筑而成,這種構筑方式在太子河流域乃至于整個遼東地區十分罕見。商代晚期墓葬的埋葬習俗多不清晰,明確的一例為合葬墓,頭向南,葬式不詳,隨葬品以陶壺為主,有罐、缽、紡輪等。西周早期墓葬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頭向西、南、北皆有之,個別墓葬有撿骨二次葬的現象,隨葬品以陶壺為主,兼有石斧、石錛、石鑿。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大部分為單人葬,個別有一墓雙棺并砌的情況,應為合葬墓。多仰身直肢葬,個別為側身曲肢葬。隨葬品以陶器最為普遍,一般只出一二個罐、壺,另有缽、紡輪等陶器,以及青銅飾品。這一時期有殉牲的現象,殉葬豬頭或豬牙、頜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可確定的墓葬類型為塊石型石棺墓,根據墓葬規格判斷,應為單人葬,葬式葬俗不詳,隨葬品中,陶器以壺、罐器物組合最為常見,這一時期墓葬中已經出現青銅短劍,并有銅鏡出土。

屬于新城子文化的石棺墓自西周早期出現,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之交,其中,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新城子文化和馬城子文化一直在該地區并行發展,以板石塊石混砌石棺墓為主。西周早期墓葬規格都不大,單人葬、合葬之外,還有撿骨二次葬出現,其中合葬墓為成人與幼兒合葬,二次葬則有多達5個個體位于同一墓內,可能為家族遷葬墓,隨葬品有壺、罐、豆等陶器和短劍、斧、鑿等青銅器;西周中晚期時,根據墓葬規格判斷,應為單人葬,葬式葬俗不詳,隨葬品有陶壺和石斧等;春秋早期的墓葬發現較少,墓葬類型和葬式葬俗皆不詳,隨葬品有青銅短劍和雙鈕銅鏡等;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根據墓葬規格判斷,應為單人葬,葬式葬俗不詳,隨葬品有陶壺和陶罐。

屬于鄭家洼子類型的石棺墓于戰國末漢初出現,多為單人葬,仰身直肢葬,頭向北。隨葬品有泥質繩紋陶罐、筒腹罐等陶器,短劍、銅鏡、飾品等青銅器,石斧、鑿、錛等石器以及鐵鑿等。這一時期的墓葬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時,器物又帶有明顯的燕式風格,與外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跡象更加明顯。

三、源流

遼東地區青銅時代兩大考古學文化系統,即分布于遼東半島南部丘陵地區的“雙砣子一期—雙砣子二期—雙砣子三期—雙房類型”文化系統和分布于遼東半島山地區的“馬城子—新城子—河夾心類型”文化系統,其石構墓葬的主源都可追溯至紅山文化,而其發展的過程,則是受到不同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影響,并最終形成了其固有的相對獨立的格局。太子河流域即是“馬城子—新城子—河夾心類型”文化系統分布的核心區,也是其分布的南部邊緣。研究表明,東北地區青銅文化不是在一個地區一次發生的,而是在不同地區先后形成的;不是單元一體的向心結構,而是多線演進由南向北傳遞的結果。這一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締造,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發展規律所決定的[32]。

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所屬的考古學文化系統中,最早為馬城子文化,其后新城子文化繼起。華玉冰認為馬城子文化與新城子文化屬于同一個文化系統[14]241。趙賓福指出,馬城子文化與第二松花江流域的西團山文化同屬一個大的文化系統,這一系統自夏商時期分布在遼東北部地區,到西周時一部分遷移到第二松花江流域,形成馬城子—西團山文化系統[33]。研究表明,馬城子文化的洞穴墓葬遺存受到了岳石文化的影響,但仍然走自己的路,并在岳石文化時期就與遼東半島地區產生了交流[34]。

馬城子文化與雙房類型[35]之間也有淵源。雙房類型是遼東丘陵區北部區重要的一類遺存,這個界定代表近年學術界主流看法,趙賓福等認為可以直接稱其為雙房文化[36]。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來看,已經有學者對于雙房文化的范圍提出了質疑,并從以前被認為是雙房文化的遺存中分離出被稱為馬城子文化的遺存。瘦身后的雙房文化面貌并不完整,其內涵有待進一步補充。筆者認為,仍暫稱其為雙房類型為宜。從雙房類型作為遼東地區青銅時代兩大考古學文化系統聯系的紐帶,以及太子河流域作為兩大系統的結合地帶等方面綜合分析,雙房類型與馬城子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雙房類型的范圍局限在遼東丘陵區北部,其影響力有限,北鄰又為遼東山地區廣泛分布的馬城子文化,與西團山文化之間則很難形成交流和影響。故雙房類型在其北進過程中對馬城子文化三期產生過影響的觀點[37]是比較可信的,反之,西團山文化是雙房一類遺存的變體的觀點[38]不成立。

馬城子文化在太子河流域出現,后被新城子文化繼承。新城子文化的年代上限與馬城子文化的年代下限應緊密銜接或略有重合,大體為公元前10世紀左右[26]。從分布區域來看,新城子文化與馬城子文化三、四期遺存的分布區域基本吻合;從石棺墓的形制和葬俗來看,兩者基本相同;從典型器物來看,新城子文化的弦紋壺構成諸元素都來源于馬城子文化;從器物組合來看,新城子文化諸多墓葬中,弦紋壺和素面壺都有和成對橫橋耳的球腹罐共存,這也正是馬城子文化最典型的陶器組合[26]。因此,新城子文化的石棺墓,其淵源必然是馬城子文化的石棺墓。

伴隨新城子文化在春秋末戰國初的衰退,太子河流域的青銅時代文化呈現出新的格局,即原有的新城子文化被最早產生并分布于遼河平原的鄭家洼子類型所取代,表明鄭家洼子類型在這一時期已擴展到遼東山地的邊緣。西漢以后,遼東地區“二江”和“二河”上游的青銅文化主要被高句麗文化所繼承,成為高句麗民族文化起源“主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39]。

四、與相鄰地區石構墓葬關系

太子河流域與吉長地區、朝鮮半島、遼西地區大小凌河流域青銅時代石構墓葬之間的關系分別探討如下:

1.與吉長地區

太子河流域石構墓葬與吉長地區的石構墓葬之間存在著間接聯系。太子河流域石構墓葬的文化因素,通過相鄰地區的渾河流域和清河、寇河流域向吉長地區流布,并不斷對其施加影響,尤其是馬城子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向東北方向流布,對西團山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太子河流域的洞穴墓墓底鋪頁巖板,也有用石塊壘砌長方形石壙或簡單石棺的,與永吉星星哨、猴石山石棺墓地等西團山文化的石棺墓葬特點(把長方形石板或石塊直接砌筑于墓壙底部的風化巖之上)相似,這些現象為探討其淵源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線索[40]。太子河流域盛行的雙房式陶壺對西團山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與雙房式壺共存的典型青銅器在吉長地區也有發現,表明兩者之間強烈的文化交流。戰國晚期到秦漢之際,迫于燕文化對遼東地區全面占領的巨大壓力,東北系銅劍整體表現為由南向北流布的趨勢[32]。尤其是進入青銅時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土地被過度開發以及農業生產受氣候條件限制等諸多因素,必然導致文化傳遞與人口流動呈序時性的由南向北延展分布[32]。另外,吉長地區為三面環山,南面地勢平坦與遼河平原相通的半封閉地理環境,也決定了吉長地區最易受到來自遼東方向的文化傳播和影響。

2.與朝鮮半島

太子河流域石構墓葬與朝鮮半島的石構墓葬之間存在著間接的聯系。從器物層面來看,馬城子文化與朝鮮半島美松里上層文化類型[41]有內在聯系;從石灰巖洞穴中發現的遺物遺跡現象分析,美松里遺存與馬城子文化洞穴墓葬的堆積現象非常相似。但出土的石劍、陶豆、青銅斧時代偏晚,與遼陽二道河子出土的同類器類似[42]。美松里陶壺有受遼東半島弦紋壺影響的一面,如均系黑陶、小底、鼓腹、腹部飾有弦紋帶等,但表現更多的還是自身所固有的特點,兩者之間既有關系又有差異,美松里早期壺與遼東半島晚期弦紋壺更為接近[42]。朱永剛進一步提出,美松里式陶壺的譜系線索是源自遼東地區的雙房式陶壺中的弦紋壺,確切地說是雙房式陶壺自西周中晚期發生分野后,流向西北朝鮮地區存續發展的一支[43]。作為明器或祭器的乙類銅劍首先流行于遼東,然后又流行到吉長地區和朝鮮半島,最后還波及到日本北九州地區[44]。

3.與遼西地區大小凌河流域

先秦兩周時期在大小凌河流域流行的東北系銅劍起源于遼東地區,并由遼東向遼西傳布,最遲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大小凌河區形成了新的鑄劍業中心。從考古學的區域特征和文化淵源來看,該地區與遼東青銅文化屬同一文化系統,而與占據遼西地區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相區別,由此構成了東西兩大青銅文化系統對峙的基本分布格局[32]。另外,在大小凌河流域也發現有雙房式陶壺的流布,并與當地文化融為一體,朱永剛認為這類陶器是融入到當地文化中的遼東因素[43]。而從傳播的路徑來看,太子河流域恰恰是雙房式陶壺向遼西地區流布的必經路線。此外,遼西地區大小凌河流域墓葬中大量出土豬、狗,同時有牛、馬等殉牲,而用豬下頜骨隨葬的習俗多見于遼東地區太子河流域青銅時代的石構墓葬,這表明太子河流域與大小凌河流域之間不僅僅有地域性特征,還存在一定的共性,反映出兩者之間密切的交流與聯系。

五、小結

本文以太子河流域石構墓葬為研究對象,通過剖析洞穴墓和石棺墓的發生、發展和衰落過程,進一步揭示了石構墓葬在該地區青銅時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復雜的內涵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其與相鄰地區石構墓葬的關系、源流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認識如下:

太子河流域的石構墓葬并非僅屬某一考古學文化,其時間跨度大,文化面貌非常復雜。洞穴墓可分為四期,自夏末商初一直延續到西周早期;石棺墓可分為六期,自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漢初。根據文化屬性的不同,又可將該地區石構墓葬分為三個不同的群,即馬城子文化、新城子文化和鄭家洼子類型。太子河流域的石構墓葬表現非常強勢,在商晚期擴展至渾河流域以后,與遼東地區其他流域的石構墓葬一直并行存在到戰國末漢初。伴隨漢文化勢力向該地區的滲透和擴張,石構墓葬遺存在西漢初期徹底衰落。太子河流域的石構墓葬有相對獨立的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來自于周鄰的影響,隨葬以弦紋壺和東北系青銅短劍為代表的遺物仍然具有顯著的區域性特征。太子河流域的石構墓葬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周邊和區域內部不同的文化因素之間發生交流,這種相互的交流能夠通過石構墓葬的形態及遺物表現出來,該地區傳統因素表現出持久的影響力。對太子河流域石構墓葬的淵源及與相鄰地區石構墓葬關系的探討,進一步揭示了石構墓葬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多元文化因素影響,并同時對外施加影響的互動過程。

[1]楊榮昌.遼東地區青銅時代石構墓葬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1.

[2]戴曉蘭.全新世以來遼東半島南部環境關系演變與人地關系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9.

[3]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第四紀孢粉組,C~(14)組.遼寧省南部一萬年來自然環境的演變[J].中國科學:A輯,1977(6).

[4]史本恒.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環境考古初探[D].濟南:山東大學,2005:61-63.

[5]陳明達.海城縣的巨石建筑[J].文物參考資料,1953(10).

[6]符松子.遼寧省新發現兩座石棚[J].考古通訊,1956(2).

[7]許玉林,許明綱.遼東半島石棚綜述[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1).

[8]許玉林.遼東半島石棚[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9]梁志龍.遼寧本溪多年發現的石棺墓及其遺物[J].北方文物,2003(1).

[10]魏海波.遼寧本溪發現青銅短劍墓[J].考古,1987(2).

[11]魏海波.本溪梁家出土青銅短劍和雙鈕銅鏡[J].遼寧文物,1984(6).

[12]萬欣,梁志龍,馬毅.本溪南芬西山石棺墓[M]//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考古文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

[13]魏海波.本溪連山關和下馬塘發現的兩座石棺墓[J].遼海文物學刊,1991(2).

[14]遼寧省考古研究所等.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遺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5]魏海波,梁志龍.遼寧本溪縣上堡青銅短劍墓[J].文物,1998(6).

[16]梁志龍,魏海波.遼寧本溪縣樸堡發現青銅短劍墓[J].考古,2005(10).

[17]梁志龍.遼寧本溪劉家哨發現青銅短劍墓[J].考古,1992(4).

[18]梁振晶.遼陽杏花村青銅時代石棺墓[J].遼海文物學刊,1996(1).

[19]遼陽市文物管理所.遼陽市接官廳石棺墓群[J].考古,1983(1).

[20]遼陽市文物管理所.遼陽二道河子石棺墓[J].考古,1977(5).

[21]趙賓福.馬城子文化新論:遼東北地區夏商時期遺存的整合研究[G]//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6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2]華玉冰.中國東北地區石棚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3]許玉林.遼寧東溝縣石佛山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90(7).

[25]遼寧省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東北工作隊.寧城南山根的石槨墓[J].考古學報,1973(2).

[26]華玉冰,王來柱.新城子文化初步研究:兼談與遼東地區相關考古遺存的關系[J].考古,2011(6).

[27]朱貴.遼寧朝陽十二臺營子青銅短劍墓[J].考古學報,1960(1).

[28]孫守道,徐秉琨.遼寧寺兒堡等地青銅短劍與大伙房石棺墓[J].考古,1964(6).

[2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工作隊.赤峰蜘蛛山遺址的發掘[J].考古學報,1979(2).

[30]新城子文化由華玉冰等提出,由本溪新城子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而命名,是從馬城子文化晚期遺存中區別出來的一類遺存,以弦紋壺和素面壺為典型器物,并與有成對橋耳的球腹罐共存。新城子文化分為早晚兩期,并各分出早晚兩段。本文采用新城子文化這一命名,但對于具體某一遺存的分期看法并不完全相同。參見[26]。

[31]鄭家洼子類型是新城子文化分布區內晚于新城子文化的一類遺存,由華玉冰等命名,以鄭家洼子青銅短劍墓為典型墓葬,本溪上堡、劉家哨、樸堡等地石棺墓中出土遺物有鄭家洼子類型的同類器,暫將其歸入鄭家洼子類型。參見[26]。

[32]朱永剛.東北青銅時代的發展進程及其特點[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3).

[33]趙賓福.中國東北地區夏至戰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5.

[34]按文中所述,作者所提到的遼東半島地區是與遼東半島北部山地區相對應的,即本文所述遼東半島丘陵區。段天.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岳石文化的相關問題[G]//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2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5]王巍在《雙房遺存研究》一文中對"雙房遺存"所指代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雙房遺存是以1980年在遼寧省大連市新金縣(今普蘭店市)雙房遺址發現的大石蓋墓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在新金雙房和碧流河、鳳城東山、撫順大甲幫、遼陽二道河子等地均有發現",并認為雙房遺存應是雙砣子三期文化與廟后山文化碰撞后形成的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參見王巍.雙房遺存研究[G]//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6]趙賓福.以陶器為視角的雙房文化分期研究[J].考古與文物,2008(1).

[37]張春梅,趙希英.從馬城子文化看遼東地區的早期青銅文化[J].文化學刊,2010(4).

[38]孫華.中國青銅文化體系的幾個問題[G]//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研究:五: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9]王綿厚.遼東“貊系”青銅文化的重要遺跡及其向高句麗早期文化的傳承演變:關于高句麗早期歷史的若干問題之四[J].東北史地,2006(6).

[40]鄭大寧.中國東北地區青銅時代石棺墓遺存的考古學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41]美松里上層文化類型是以朝鮮平安北道義州郡美松里石灰巖洞穴上層命名的,該層發現多具散亂的人骨,骨上發現有火燒痕跡,未發現任何葬具。參見王巍.夏商時期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西北部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及其相互關系[G]//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論叢:考古學專刊甲種第二十二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42]李恭篤,高美璇.遼東地區石筑墓與弦紋壺有關問題研究[J].遼海文物學刊,1995(1).

[43]朱永剛.遼東地區雙房式陶壺研究[J].華夏考古,2008(2).

[44]王建新.東北亞系青銅短劍分類研究[J].考古學報,2002(2).

〔責任編輯:張金棟〕

*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邊疆民族歷史與地理研究項目:中國古代民族石構墓葬的考古學研究(項目編號:98502030401)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6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伦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91| 激情亚洲天堂| 91视频青青草|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成人日韩视频| 69av在线| 亚洲日本www|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精品综合|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你懂的| 91在线播放国产|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另类综合视频| 亚洲香蕉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久久综合五月|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色综合狠狠操|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综合色吧|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久久国产拍爱| 欧美精品v|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玖玖视频|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欧美色综合网站|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区网址|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精品国产91爱|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亚洲va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