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 王金華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是民政部門的重要責任
·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 王金華

對于民政系統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我們必須要把這項工作做好。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從農民工問題衍生而來的。黨中央、國務院最初是從關注農民工問題開始的。
2006年初,國務院將這個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要求民政部、人社部等部門專題研究農民工問題。2006年3月,國務院批準成立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在此之下設立了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小組,由全國婦聯牽頭研究留守兒童問題。民政部既是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又是專題小組的成員單位。后來逐步演化為由全國婦聯牽頭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
2008年,“農村留守兒童”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中央在《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農民工輸出地要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寄宿和監護條件,深入開展‘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
2011年,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妥善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問題,第一次提出了“三留守人員”概念。后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對“三留守人員”的關愛服務都有要求和部署。
這項工作明確由民政部門牽頭,是中央辦公廳關于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任務分工,對“三留守”人員的關愛服務工作明確由民政部門牽頭負責落實,婦兒工委、人社部等參與。此后,涉及留守兒童的工作都是由民政部門來牽頭。所以,后來貴州畢節等地留守兒童出了問題,國務院領導的批閱件大都是批給民政部等部門,并要求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拿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避免再發生類似的極端事件。足見黨中央、國務院對民政部門的重視和信任。
黨中央、國務院領導責成民政部門負責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仔細查閱《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就不難發現,有關兒童的監護照料、救助保護等兜底保障職責,法律規定是由民政部門及其福利機構、救助機構來負責。也就是說,一旦未成年人的父母沒有監護能力,或者家庭監護缺位的時候,或者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民政部門必須代表國家和政府來履行相關職責。如果民政部門沒有盡到職責,或者發現問題視而不見,就可能要面臨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這個問題上,民政部門有機構、有職責、有條件。相反,在監護照料兒童方面,其他部門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和條件。做好留守兒童監護照料等工作是法律賦予民政部門的重要責任,而不是“分外事”。
與群團部門相比,民政部門承擔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有一些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民政部門承擔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職能。我國的基層政府、村(居)委會遍布城鄉各個角落,這是我們的一個政治優勢,是其他國家沒有的。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大量的工作需要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去組織,大量的事情需要村(居)委會去落實,包括報告、發現、服務,掌握留守兒童的需求、具體任務的落實等等。由民政部門承擔此項工作,可以充分發揮基層政權和基層組織的優勢,整合各方面資源去落實。
二是民政部門負責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志愿服務工作。關愛保護工作,尤其是關愛服務工作,政府力量不可能包打天下,社會力量、專業力量去做可能更有優勢。不管是培育孵化社會組織、落實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支持專業社會工作介入、志愿服務力量和慈善組織參與相關工作等等,民政部門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這也是民政部門的一個優勢,是其他部門所不具備的。
三是民政部門負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相關工作。這是民政部門的傳統優勢,所有社會弱勢群體都在民政部門的幫扶范圍內,包括農村留守兒童。民政部門可以利用現有的制度和政策,把留守兒童該納入社會救助的納入社會救助,該納入社會福利保障范圍的納入保障范圍,不符合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政策的,民政部門可以鏈接社會資源,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社會幫扶。利用基層組織,組織發動左鄰右舍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照顧和幫扶。這是民政部門做好這項工作非常有利的條件,也是黨中央、國務院把這項職責明確由民政部門牽頭推進的重要原因。
就民政部門而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方面,應著力履行好五個方面的職責:
一是牽好頭。第一個牽頭,就是要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很多事情不是民政部門自己決策,而是由黨委政府來決策,這樣民政部門就必須提供好的意見、建議或方案。第二個牽頭,就是要協調好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落實相關工作。第三個牽頭,就是要統籌好各方力量、整合好多方資源,包括協調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等方方面面。
二是織好網。主要是織好救助保護網和關愛服務網,前者主要是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責任,后者主要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國務院13號文件對救助保護和關愛服務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比如救助保護,包括發現報告、應急處置、評估救助、安置幫扶等,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主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比如關愛服務,家庭要履行主體責任,父母不能只為掙錢而不顧家,學校對在校留守兒童要履行關愛服務責任。出了學校,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愛人人士就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是兜好底。主要是指生活性兜底,涉及兒童的衣食住行醫等生活困難,民政部門都要把底兜住、兜好,不能出差錯。對基層民政部門和福利機構、救助機構而言,凡是送過來的就必須接,不能拒之門外;凡符合救助條件的都要及時納入救助范圍,享受相關惠民支持;凡需要提供心理咨詢、精神慰藉、親情關愛等相關服務的,要盡可能安排好相關服務。兜底保障有很多工作要做,關鍵是樹立底線思維,不能讓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極端事件一再發生。

四是重督促。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相關的法律法規,要使其落地,督促檢查工作必不可少。民政部門既要抓好相關部門的工作是否落實到位,尤其是民政部門及其救助機構、福利機構的工作是否落實到位,又要抓好鄉鎮政府、基層組織的工作是否落實到位。對相關部門的工作主要督促其依法履行相關職責,對基層的工作主要督促其落實相關救助保護和關愛服務等工作。在督促其工作時要加強指導,既要對其提出要求,又要提供方法,該培訓的培訓,該示范的示范。
五是強宣傳。宣傳工作非常重要。既包括對黨政干部的宣傳,也包括對農民群眾的宣傳,前者主要是爭取他們的重視和支持,后者主要是宣傳引導,讓留守兒童家長切實履行相關法律責任。目前,人們的法律意識、兒童優先意識、監護意識比較淡薄,尤其是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更需要加強宣傳引導,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