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民政廳副廳長 蘇長聰
浙江醫養結合服務的實踐與思考
· 浙江省民政廳副廳長 蘇長聰

浙江省在1987年就提前全國13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截至2015年底,全省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984.03萬人,占總人口的20.19%;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155.8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5.84%。老齡化率和高齡化率均明顯高于全國,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014年,省政府下發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民辦養老產業的若干意見》。2015年,省人大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地方性養老服務法規——《浙江省社會養老服務促進條例》。省有關部門和各市、縣政府也相繼制發文件,形成了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政策法規體系。在這些政策法規的推動下,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共有養老機構2297家,床位37.5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機構床位數達38張;護理型床位15.6萬張,占機構床位數的40%;民辦(民營)機構床位19.7萬張,占機構床位數的52.5%。共建成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23萬家,另有居家養老服務站9951個,有日間照料床位近16萬張,老年食堂1萬余家,享受助餐服務的老人達到117萬人,實現了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基本覆蓋。
在培育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過程中,我省將加快推進醫養結合作為切實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的重中之重來抓,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方面,推動發展適老型醫療康復護理機構,將其納入各級老齡事業、醫療衛生等專項發展規劃和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等政策文件。目前,全省已有老年康復醫院42家,老年護理院23家,老年關懷醫院1家,老年療養院13家。二級以上醫院開設老年病科160余個。

另一方面,著力加強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明確100張床位以上的護理型養老機構都要配建醫院,其余機構可內設醫療機構或與周邊醫院合作。到今年9月,全省已有317家養老機構配建或內設了醫療機構,783家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
同時,從2011年開始,我省對養老機構進行分類管理,確立了以護理型為主、助養型為輔、居養型為補充的養老機構發展模式,明確護理型養老機構以介護為主,護理床位占比必須達到60%以上,并配備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和醫護人員、護理服務人員等,為收住需長期照護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支持。目前,全省護理型床位已發展到15.6萬張。
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加強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明確按20分鐘左右養老服務圈布局照料中心,到2017年底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在建設硬件設施的同時,規范服務內容,要求具備康復、護理功能,推動照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毗鄰而建,或直接在照料中心內設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發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在社區養老服務中的作用。通過簽約責任醫生、設立家庭病床等方式,開展社區醫養結合,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目前,全省已有400家社區照料中心內設醫務室、護理站,有6100家社區照料中心和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巡診機制。
同時,各地積極創新服務機制,在開展為老年人上門服務時增加醫療康復護理項目。例如,杭州市開展了醫養護一體化服務試點,嘉善縣每個鄉鎮都配置了一輛健康服務流動車,專門開展上門居家養老和健康服務。
從2012年開始,我省開展了養老服務需求評估工作,建立了統籌城鄉、貫通機構居家的養老服務補貼制度。省民政廳、省衛計委制訂了養老服務需求評估工作實施意見,各地成立專門的評估小組,全面開展養老服務需求評估。通過對老年人的經濟狀況、身體狀況、居住狀況、養老服務需求等進行調查,形成評估意見,作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或機構養老服務補貼的依據。
目前,已累計評估老年人600萬人次。其中,低保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為“一類對象”,根據其意愿,入住養老機構的每人每年補貼不少于1.5萬元;接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每人每年補貼不少于6000元;經濟困難的其他失能、失智老年人為“二類對象”,由各地根據實際提供一定標準的補貼。
目前,全省共有28萬老年人享受到政府提供的養老服務補貼,其中一類對象即低保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2萬人實現了應補盡補。
省民政廳會同財政、發改、人力社保、衛生計生、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等省政府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實施意見、養老服務收費管理辦法、非營利性養老服務示范項目土地指標獎勵辦法、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培養、養老機構服務與管理規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配建標準等配套政策文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特別是發展醫養結合機構,推動社區健康服務。
在土地保障上,突出護理型養老機構可列入省非營利示范性項目,省給予土地指標50%的獎勵。
在財政支持上,引導社會力量發展護理型養老機構,省財政對新建和租賃的護理床位在每張6000元和3000元的基礎上分別增加2000元、1000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
在人才政策上,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與醫療機構同類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對待;對老年護理方向的大學、高職、中職畢業生,到非營利養老機構工作滿5年,給予4萬元、2.6萬元、2.1萬元的獎勵,養老護理人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由財政予以經費補貼。
在工作推進上,開展了養醫結合示范點建設試點工作,省級試點的有26家養老機構和護理院,重點探索老年人養老、看病、護理一體化,實現急救、治病、休養的有效對接。同時,對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簡化醫保審批,縮短審批時限,入住醫養結合機構的老年人就醫按醫保規定支付醫療費用。
我省的醫養結合服務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課題有待于從理性思考和工作推進的層面進行進一步的深化,既需要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更需要專業服務組織機構的實踐探索。
下一步需要重點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服務資源的配置如何進一步優化。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對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機構為依托,做好康復護理服務,著力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對多數老年人,以社區和居家養老為主,通過醫養有機融合,確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養老服務。
浙江省第四次老年人口生活狀況抽樣調查表明,調查對象中,在最愿意接受照護場所的選擇上,75.1%為在家里、1.56%為白天在社區晚上回家、8%為機構,另有15.3%為視情況而定。目前,醫養服務的供給與老年人的需求還存在不適應、不匹配的矛盾。突出表現在機構照護比例偏低、社區日間照護短缺、居家照護專業化滯后。因此,政府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規劃引導醫養結合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重點解決好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服務難題。既要提高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數量和質量,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更要提高社區日間照護和居家上門照護服務能力,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專業化居家養老照護服務。
二是服務質量的控制如何進一步規范。
近幾年來,我省雖然建立了一批地方標準或服務規范,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實施的剛性也不夠強。要下大力研究建立完善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評估標準,將評估結果作為接受服務及享受政府補貼的基本依據,并明確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等雙向轉接的辦法,充分發揮醫養結合服務資源的作用。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形成覆蓋不同層次服務內容和項目的標準體系,逐步提高醫養結合服務的質量。加強醫養結合服務組織機構的監督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是服務保障的政策如何進一步完善。
重點要在破解醫養結合服務需求側存在的突出問題上下功夫,培育和激發有效需求。要積極穩妥地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單位、個人相結合的籌資保障機制,從制度上解決老年人的照護費用問題。繼續完善政府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建立補貼對象和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規范申請審批程序和補貼資金發放辦法,確保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實現應補盡補。與此同時,繼續加大護理服務隊伍建設力度,健全培養、使用、激勵政策,為長期照護服務提供優質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