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瑩
【摘 要】在對飲用水進行水質分析檢測時,由于涉及檢測項目較多,導致在水質分析檢測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著誤差。雖然檢測的最終結果無法保證徹底的客觀性,但為了使水質分析結果準確,工作人員需要對整個分析過程(從取樣到分析結果的計算)進行質量控制,采取有效途徑避免誤差,以確保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關鍵詞】水質分析;檢測結果;存在誤差;產生原因;有效途徑;注意事項
飲用水質量標準中包含了對大量微生物的要求,要求指標也高于以往標準的數倍。所以,在對飲用水進行水質分析檢測時,一定要認真、細致??墒?,由于涉及檢測項目較多,導致在水質分析檢測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著因分析人員、分析儀器和分析方法等因素而造成的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這些誤差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圍,那么就會造成錯誤的分析結果。雖然檢測的最終結果無法保證徹底的客觀性,但為了使水質分析結果準確,工作人員需要對整個分析過程(從取樣到分析結果的計算)進行質量控制,采取有效途徑避免誤差,以確保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1.導致水質分析檢測誤差產生的原因
誤差可分為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和粗大誤差,其中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又稱為不可避免誤差。究其原因,不可避免誤差主要是由實驗條件(如溫度、光照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粗大誤差又稱為可避免誤差,通常是因為實驗人員粗心大意、讀數錯誤、記錄錯誤或操作失敗等所致。一般來說,可避免誤差往往與正常值相差很大,可以通過規范操作過程等措施避免。
2.避免水質分析檢測誤差的有效途徑
2.1 避免系統誤差的有效途徑
2.1.1 所選分析方法,必需達到要求的準確度。首先,分析結果的總誤差不應超過要求的檢出限。其次,實驗過程中,水樣質量控制誤差不超過要求檢出限的1/2。
2.1.2 作空白測定的步驟,必需與作樣品時的操作步驟相同。
2.1.3 在有條件時, 應作不同分析方法的比較實驗,這能對系統誤差提供有價值的定量依據。所以,它的結果總是值得參考的。
2.1.4 如果樣品中含有保存劑,那么標液中也必需加入。
2.2 避免隨機誤差的有效途徑
2.2.1 對常規分析項目有意義的是總標準差。
2.2.2 應從幾個實驗室證明該方法有足夠的精密度。
2.2.3 至少對兩個濃度最好靠近那個方法的上、下限,測出比較可靠的精密度。
2.2.4 當重復分析數目增加時,用標準差來評定的不確定性相應減少。所以,最好有個或更多的自由度,以減少隨機誤差。
2.3 避免粗大誤差的有效途徑
粗大誤差是指與規定條件下所預期明顯不符的誤差。這類誤差通常與正常值相差很大,一般可以通過規范操作程序予以避免,并在整理數據時依據常用的準則加以剔除。避免粗大誤差出現的有效途徑如下
2.3.1 經常維護、保養儀器,并對儀器定期進行檢定,使其保持較高的精度。
2.3.2 操作者必需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并應具有熟練的檢測技能。
2.3.3 操作者在進行實驗時,必需精心細致,這可避免在記錄數據時出現人為失誤。
3.避免水質分析檢測誤差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1 水質采樣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1.1水質樣品在進行采集的過程中,務必要以三個標準來作為基本的原則:適時性、典型性、代表性。在實際進行檢測工作的過程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水質采樣人員最好本身就是實驗室中的技術人員。
3.1.2 水質采樣地點在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要注意水面上是否有漂浮物存在或者水底的沉積物是否較為嚴重,這方面的因素對于水質實際所產生的影響較大;
3.1.3 在進行采集的過程中,務必要根據相應的規范操作,來對樣品進行及時的存放。一般來說,水樣保存主要是使用密封法、冷藏法、化學法。如果具備良好的條件,可以立即對水質就地進行質量檢查。如果沒有相應的存放條件,那就應當采取遮陰的方式來置放,防止微生物大量的活動,減緩水樣中的物理反應、化學反應等。
3.1.4對采集的水樣務必進行嚴格把關,不符合標準的數據一律作廢。
3.2 實驗方法必需統一
對同一測定項目,每次必需采用同種的測定方法。對一些非特異性指標來講,如渾濁度的測定,為了獲得可比較的結果,必需每次采用同種的分析方法和相同的測定儀器。
3.3 規定相對標準差值
分析被測樣品的濃度,應當給出最佳相對標準差的濃度,這個濃度要近可能靠近方法濃度的上限,以便在水質分析實驗結果時,可以初步判定結果的可靠性。
3.4 選擇化學試劑時應注意事項
正確選擇使用的化學試劑——這是取得實驗成功的根本保證。在選擇和使用試劑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
3.4.1 必需選用相同等級和產地的試劑,這樣才能較理想地消除系統誤差。
3.4.2 所選用的試劑,務必查證試劑主體和有關雜質含量是否滿足實驗要求。
3.4.3 實驗所有溶液要以室溫條件下的超純水配置,空白樣品要與每組溶液同時測定。
3.4.4 在配置溶液和測定過程中,務必避免一切可能的玷污,如操作時實驗人員要戴上塑料手套,防止手污染溶液。
3.5 容器和器皿選擇、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實驗中所使用的器皿和容器若選擇不當,有可能引起較大的實驗誤差,因此實驗前必需對器皿和容器進行選擇和處理。
3.5.1 由于各種器皿和容器的制作材料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對于衡量測定實驗結果影響較大,因此實驗人員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使用不同的器皿和容器。
3.5.2 所有器皿和容器對溶液都有吸附作用,因此在實驗以前,實驗人員務必用溶液對器皿和容器進行充分潤洗,以免因容器和器皿吸咐溶液而影響溶液的濃度,繼而導致實驗出現誤差。
3.5.3 所有容器和器皿,尤其是測量容器,如滴定管等,在實驗前清洗、潤洗后務必進行校準。
3.6 務必對報出結果進行有效控制
檢測結果是水質分析的最終產品,報出結果規范與否是實驗成功的重要指標。所以,務必對報出結果進行有效控制。
3.6.1 報出結果要求。首先,結果報出時,指標名稱和單位需與標準要求一致,不得任意更改。其次,每個指標只能報出一個結果,即使同時測定幾個平行樣,也只能取符合相對標準偏差要求的數據以平均值報出。
3.6.2 報出結果有效數字位數的確定。報出結果有效數字位數的確定,應同時考慮方法給出的最低檢測質量濃度或儀器測定值計算的最低檢測質量濃度與標準限值的要求。原則上以方法給出的最低檢測質量濃度或儀器測定值計算的最低檢測質量濃度位數一致,但當標準限值太低或太高時,應酌情對報出結果有效數字位數進行增減。當標準限值與最低檢測質量濃度接近時,可適當增加報出結果有效數字位數;當標準限值遠遠高于最低檢測質量濃度,且能確保檢測結果不影響評價時,報出結果有效數字位數可適當減少,或提高最小報出值。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質分析檢測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確保飲用水的安全性。然而,對于水質分析檢測而言,誤差在實驗過程中不可避免。為了盡量克服水質分析結果中出現的誤差,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實驗過程中,必需對某些具體的問題特別留心、注意,進行更為嚴格的控制,那無疑會提高實驗水平,力爭使檢測分析結果更為準確。
參考文獻:
[1]李君.淺淡水質分析的意義及內容[J].科技創新導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