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傅華
2015年上海市民總體健康素養水平為21.94%,在國內已處于領先水平,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上海的市民在健康素養方面,仍有潛力可以挖掘。
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健康素養”是一個公眾不太熟悉的關鍵詞。大會發布的《2030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上海宣言》,強調了提高健康素養對促進健康和保障健康公平性的重要性。
《上海宣言》提到的健康素養,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匯,1974年,國際健康教育大會首次提出健康素養的概念,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共識:即人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進行與醫療服務、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有關的日常活動中,獲取、理解、評價和應用健康信息,做出健康相關決定,以維持或提高生活質量的知識、動機和能力。
從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所謂健康素養,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獲取健康信息這一步,更重要的是對于健康信息的理解、評價和應用,健康素養甚至不僅僅是健康信息這一個維度的問題,更是有關健康態度、決定和行為的問題。而國內外研究表明,提高健康素養確實有助于人們建立更加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
從健康知識到健康素養
有人說,我的健康素養很高啊,你看,我每天都收看健康類的電視節目,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閱讀、分享健康知識,我應該具備了良好的健康素養吧?其實也未必。一個人能夠接收到各種健康信息,這說明他的健康信息獲取渠道是通暢的,也可以說能夠具備健康素養的基本條件——獲取健康信息,然而,對于已經到手的健康信息,他是否能夠讀懂、理解?他是否能夠真正知曉寫在紙面上的那些文字,所代表的真正含義?這既取決于信息接受者本人特定的認知能力,也取決于所提供健康信息的易理解度等。
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可能讀得懂藥品說明書上的每一個字,但也許很難理解其復雜的含義,如果醫生詳加解釋,直接明了告訴他這個藥一天吃幾次、一次吃幾片、飯前吃還是飯后吃,對于這名患者來說就容易理解得多。
健康信息也有質量的參差不齊,有些健康知識未經科學驗證準確性,存在健康風險,更有的健康信息,背后有利益群體的包裝,看著沒什么問題,但其實是偽健康信息,也就是所謂的謠言。幾年前曾經紅極一時的“神醫”張悟本,通過某些大眾媒體的包裝迅速躥紅,他曾屢屢發表“喝綠豆湯、生吃長條茄子”包治百病,“糖尿病80%都是誤診”、“降壓藥會吃出腦梗、腎衰竭”等雷人話語,現在看看頗為可笑,但在當時卻成了養生明星,這樣健康信息,老百姓獲得、理解之后,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損害健康。因此,健康素養在健康信息這個層面,不只要獲取和理解,更要評價和判斷,民眾對于各種健康信息需要有批判性,尤其在互聯網發達的當下,健康信息的供給從不足到充裕甚至泛濫,如何能從紛繁蕪雜的健康信息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是考察個人健康素養的重要指標。
當一個人順利獲取、深入理解、準確判斷了健康信息之后,可以說,他就具備了健康素養的基本要求,但仍然不夠,最為關鍵的在于對健康信息的應用。再準確、再優質的健康信息,如果不加應用,那永遠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字和圖畫而已。
健康素養并不只是健康知識,而是知識、動機和能力的結合,它是可以作為衡量個體或者群體是否有能力保持健康的指標,同時它也是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的評估指標。如何實現公眾在不同情景中具備自主地尋求及有效地運用健康信息所要求的知識、動機和能力,是健康素養定義的核心,這些情景包括醫療服務、疾病預防、健康促進。
當一個人走進醫院看病的時候,他是不是知道自己應該掛哪個科?是否了解整個就醫流程?當醫生給他看診的時候,他是否能夠理解醫生講的話語、醫囑的內容?回到家里,是否能夠嚴格遵醫囑,并在醫療問題上做出明智的決策?當傳染病到來的時候,是否知道從哪里獲取預防信息?能否理解并應用預防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健康信息,是否能理解、判斷和評價日常的健康信息、并做出健康行為的選擇,這些都是健康素養的內涵。不管是在特殊的醫院環境中,在日常的疾病預防狀態下,還是在平常的學習、工作環境中的健康促進,健康素養無處不在。
提升健康素養
需要社會共治
健康素養如此重要,也引起了決策者的廣泛關注,除了此次全球健康大會專題討論健康素養之外,我國在“大健康”思路下對于健康素養的謀篇布局也是舉措不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將“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作為“健康中國2030”建設工作的重要舉措。事實上,從全世界的經驗來看,健康素養從來都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的,尤其是需要通過改善支持性環境,促進政府、社會和民眾的社會共治。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將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納入到所有衛生政策當中。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曾就合理就醫的問題,對上海市民做過電話調查,結果顯示:25.1%的不了解或說不清楚常規的就醫流程,31.7%的人不了解門診與急診的區別,而當遇到感冒、發燒等小病,38.2%的受訪者會“舍近求遠”去三甲醫院治療,而不是先去離家較近的社區醫院,這樣的選擇,浪費了醫療資源,造成三甲醫院擁擠不堪,真正需要危重醫療照護的患者會耽誤病情。因此,提升民眾的健康素養,不但直接相關民眾的健康,更與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密切相關。
對于全社會來說,社區、學校、工作場所及衛生服務機構等場所,是提升民眾健康素養的重要細胞單位。
對于民眾個體來說,如何從“被動型”健康信息獲取到“主動性”健康信息尋求和應用轉變,如何把健康知識真正轉變為健康行為、健康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個人來說,主動靠近高質量健康信息和服務,主動對自身健康生活進行規劃和行動,主動提升個人健康素養,是一個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根據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公布的《2015年上海市成人健康素養監測報告》顯示,2015年上海市民總體健康素養水平為21.94%,在國內已處于領先水平,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上海的市民在健康素養方面,仍有潛力可以挖掘,提高健康素養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民眾更加健康,而這需要政府、社會和民眾共同的努力。
(王帆系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助理,傅華系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閔行區疾控中心唐增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