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玲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四步十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經過近幾年中高年級語文生本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提煉形成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步驟十個環節,即整個課堂教學由課前先學、小組互學、全班群學、檢測提升四個基本的步驟構成,具體包括十個細小的環節:先學階段的一讀、二查、三想、四批注四個環節,小組互學階段的一分、二總兩個環節,全班群學階段的一展、二評、三點撥三個環節,以及檢測提升階段的檢測提升一個環節。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四步十環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5-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52
順應著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我校積極引進“生本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生本課堂教學改革。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在初步構建的中高年級語文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不斷改進與完善,總結提煉形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四步十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步:有效的課前“先學”(占整個學習的40﹪左右),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即一讀,二查,三想,四批注。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真正開始于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占整個學習的40﹪,主要包括“一讀,二查,三想,四批注”四個基本環節。其中,“讀”指正式學習課文內容之前的讀文,一般要求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還應努力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所學課文。
“查”即查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信息,或是作者,或是寫作背景,或者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某一方面的信息。需要查找的內容可以由老師規定,以先學作業的形式呈現,也可以是常規預習中的信息摘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便利貼或批注的方式呈現。
“想”,不僅引導學生想先學作業單中設計的問題,還要聯系課文內容想課后的思考練習或配套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更能結合課文內容由此及彼聯系實際生活或讀書積累想到課外,甚至還可針對課文內容大膽質疑。
“批注”,在熟讀課文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解、感悟及疑問,有些學生會根據先學提示摘錄在作業單上,而好多感悟只能通過做批注的方式保存下來,尤其對那些瞬間即逝的感想或疑惑,教師更需要引導學生用簡潔精煉的語言或簡單明了的提示語加以批注,從而方便與同學交流分享。因而,教師除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階段學習文中字詞時做好相應批注外,還可引導學生在感受深的地方適當添加批注,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以此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這是切實提高先學質量,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先學質量,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我們不僅要加強學生課前先學習慣的培養,也要加強課堂先學情況的督促檢查。
第二步:小組合作交流,即“互學”(占整個學習的20﹪左右),主要包括兩個環節:一分,二總。
有道是“先學很重要,小組不可少”,學生有了先學的基礎,回到課堂,再進行完課前三分鐘交流,待教師引題后,可進行字詞抽查鞏固或相關資料信息的初步交流。之后,學生便可以在教師引導下圍繞先學作業或課堂預設進行相應的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主要包括兩個環節,即一分,二總。
“分”,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課文內容,小組內成員由弱到強分別發言,小組長適時適度進行調控,以此帶動全組成員積極參與組內交流,促使能力相對弱的同學在小范圍內先行發展。
“總”,待小組成員發言完畢后,小組長及時組織大家對剛才的發言進行總結提煉,整合相同或相似的觀點,梳理出不同的見解及解決不了的問題,等待全班交流。課代表或科任老師在看到班內絕多數小組已交流完畢舉手示意時,可采用古詩句對對碰或名言警句對接的方式示意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全班展示交流開始。
第三步:全班展示交流,即“群學”(占整個學習的30﹪左右),主要包括三個環節:一展,二評,三點撥。
經過課前“先學”,課堂上的小組交流,對文中需重點探討的問題則通過全班互動交流的“群學”來完成,主要包括“一展,二評,三點撥”三個環節。“展”,即展示交流。待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根據學習的實際情況,教師請某一小組或幾個小組分別針對先學作業或課堂教學中隨機生成的相關問題進行匯報交流,展示交流的小組成員要按一定順序結合課文內容,有代表性地將小組內經過梳理后某一方面的思想或觀點展示出來和全班同學分享,與此同時,和他找到相同內容但見解不同的其他組的同學就可以和“中心發言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評”,在進行全班展示交流過程中,臺下的學生除了將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展示出來和更多同學分享外,還可以針對臺上同學的發言做出評析和質疑,如果發言的同學出錯或說得不完整時,要及時予以糾正、補充。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適時適度參與評價,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多元互動的評價中促使學生交流分享最大化,課堂有效生成最優化。
“點撥”,主要指全班展示交流過程中教師有效的引導點撥。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稍縱即逝的教學點,以問題為切入點,情景為引發點,在思維的生發處、在知識的疑問處、在學生興趣的引發處及時引導與點撥。引導要及時、點撥要到位,問題的引發要有較強的啟發性,能緊緊聯系知識與學生的同步性與達成度,充分體現學生主動性思維的開發。通過引導點撥激勵更多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和自主探究的濃厚興趣,從而形成充滿活力、多維互動的動態課堂教學形態。
第四步:檢測提升(占整個學習的10﹪左右),主要包括一個環節,即課堂小結與檢測。
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和全班互動交流,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感悟在逐步加深,綜合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這并不意味著課的結束。因為課堂教學并不是把全部的時間用于交流,把鞏固強化的時間留在課外,而是要力將訓練和檢測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此,在每節課結束前,教師要留出相應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本節課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教師可以結合板書或學生發言直接進行精煉的總結,也可以以提問抽查的方式進行口頭檢測,還可以通過課堂學習整理單的形式進行書面檢測,以此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真正理解和掌握。
實踐證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四步十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范圍內為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實效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對周邊一定區域的課堂教學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和帶動,從而為語文課堂教學賦予了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趙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