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山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折學校體育競賽改革的必要是性,構想了一種與體育活動、體育課相結合的,小型多樣經常的體育競賽模式,并設法解決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關鍵詞:體育競賽改革 小型多樣 競賽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7—0149—04
1 改革學校體育競賽的重要性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學校體育競賽貫徹小型多樣、單項分散、基層為主、勤儉節約的原則,學校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學校開展課外活動以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生動活潑,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課外體育活動。但是,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體育競賽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徑等競賽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并且還難以保證。
1.1 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與學校應有的、已有的、有規律的體育活動時間安排不相符
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一般為一學期或一學年舉行一次以田徑為主的綜合性運動會或秋秋季田徑運動會、春季田徑運動會等形式。到了運動會前一段時間,為了班級的榮譽或自我表現,臨陣磨槍,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自覺性高漲,班主任老師也作督促指導。運動會還遠或結束后,老師則工作重心轉移,學生趁機會不累著自己,把體育活動時間挪作他用,不主動參加體育活動。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周至少兩次,學生自由練習發展的時間也應有許多,但是,學生由于文化課時間緊,體育活動無組織、無任務、無場地器材等原因而無所事事。或學校開始有組織、計劃,而無明確的目的任務,督促不力而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大好的體育活動時間浪費了。
1.2 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內容與體育的普及性特點相矛盾
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全體在校學生,而學生與競技運動員不同,他們參與競賽重要的是培養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強化終生體育的觀念,掌握并學會運用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技能方法,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增強體質,積極性休息,促進智力發展。從學校對學生體育競賽的組織工作來看,也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通過競賽來促進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更經常、更深入、更廣泛的開展。當然,學校也有發現和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任務,但那畢竟只是諸項任務之一,而且主要是針對少數體育尖子學生而言。而要發現有潛力的體育后備人才,只有在普及提高各項運動的基礎上來實現。要發展有體育潛力的后備人才,在學校階段也應使他們真正地全面發展,打好基礎。而技術水平越來越高的競技項目作為學生競賽的主要內容,所顯示出來的乃是一種高水平運動的低水平比賽,并且學生的參與率很低。個別尖子有得天獨厚的身體素質條件,加上長年系統訓練的實力,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得比賽的勝利,另少數有點積極性或老師強令參賽的也只不過是一個陪襯,再努力也是白搭,從而失去了參賽的信心和積極性。而對于更多數的學生,或做服務性工作,或當觀眾,場面特別冷清。而體育尖子在學習,紀律等方面也許差,真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人,使人們認為搞體育不好。諸方面原因還阻礙了學生體育興趣的發展。學生樂于的是在沒有課堂約束的情況下休閑幾天。這樣的運動會,難以達到廣泛健身的目的。
1.3 學校現行的比賽內容與體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脫節
在現在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學生要學會健體,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增強學生的體質,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體育運動的能力和習慣。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也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情和民情出發。以全民健身為中心,把整個群眾體育工作涵容進去,逐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與全民健身計劃要求相吻合,與社區體育,家庭體育,
生活體育,康樂體育和終身體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普及了教育的學生不因體質衰弱而落伍于時代要求,更好的擔負起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責任,不能因為學校體育生活而使學生留下再也不搞體育了的“誓言”。有調查顯示,有六成的大學生未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而其中有七成的是因為學生的壓力而放棄了已有的習慣。而能上大學的比例又是幾成?大多數未上大學或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體育更沒有習慣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反省,我們是在發展全民健身,還是在壓制學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1.4 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與教學內容的改革不配套
一些學者認為,學校體育必須在集健康、競技、娛樂為一體的教學與相關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我國學校中以基本體操、競技體操、三大球、武術等競技項目為體育教學內容的體制將必須進行改革。曾有過的為什么學習推鉛球?體育的基本與基礎是什么?體育教學低水平重復等問題的討論,都是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摸索。體育教學內容必將摒棄以往那種單純以競技項目為主的教材體系,代之以提高健身實效、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習慣與能力,貫穿娛樂體育與生活體育要求的新教材體系。這是我國中小學生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用這種要求去觀察學校體育競賽的內容形式,很自然的會使人形成一種明顯的反差。雖然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積極提倡開展小型多樣的競賽活動,但多停留在一般性號召上,缺乏有力的具體組織措施。未能形成規模和影響,而學校舉辦的,較大型的競賽,其內容不外乎田徑球類等,絕大部分的內容與形式沒有跳出競技體育的“圍城”,沒有走出新路。當然,競技運動項目中也確有以些為學生鐘愛、具有一定的健身價值的內容,可作為組織群眾體育競賽的基本內容,但是如果單純將群體競賽的內容局限于競技運動項目,確實難以完全達到促進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的目的。而且不少項目限于場地與器材的要求無法普遍開展。這種競賽內容與形式改革的滯后勢必給學校體育改革的整體深化帶來不良的影響。
1.5 現行的學校群體競賽與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完全脫節
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項目選擇中沒有吸收體育課考核及《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健身價值較高的一些簡單易行的項目。體育課考核,達標測試在課內由任課老師隨堂進行,沒有實行教考分離,促成了體育教師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和互相之間不信服、互相指責、破壞團結等消極影響,測試條件不標準,學生不重視,水平發揮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領導和教師本身的不重視,而使“達標”活動陷于停止,就是要成績也是隨便寫一些。由于中考體育的推行,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全部評價僅限中考一項,形成了新的應試教育。由于體育中考有不正當行為,而使中考成績也失去一定的可行度。
2 學校體育競賽改革的初步構想
2.1 學校體育應與體育課外活動相組合
競賽參與不同于一般的體育活動參與,競賽參與使全省新投入的一種參與,所以培養學生體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參與活動好的多。平時的比賽,不僅參與人數多、受益面廣,而且時間地點可以任意選擇,場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條件限制,舉辦容易。我們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開展多樣性、經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考核性的體育比賽活動,使體育競賽與體育活動、體育課、“達標”等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緊密結合,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競賽又能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情況進行促進、檢查、評比,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
2.2 學校體育應與《全民健身計劃》相結合
《全民健身計劃》是我國社會體育的全局性和指導性的綱要,要實現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走上社會之后仍能長期乃至終生從事體育活動,并依此促進整個中華民族體質的根本性提高,就并須將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貫穿于學校體育的各個方面,其中也包括體育競賽中。因此我們必須認真領會“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質,徹底轉變傳統的以單一的競技運動項目為主要內容,全年以某幾天為競賽時間的傳統觀念。切實把增強學生體質,對學生進行終生體育教育,讓學生體會體育的樂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技能與習慣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具體到學校體育競賽的改革上,我們就應該沖破單競技運動項目的局限,有選擇地把適宜于中學生健身的部分競技運動項目與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較強的大眾化體育項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群眾化體育運動競賽內容新體系。
2.3 學校體育競賽應與“達標”、體育課考核、體育畢業考試等內容相結合
“達標”、 體育課考核、體育畢業考試等內容與形式,對于學生運動能力與身體素質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它的一些項目不是競技項目,在比賽中很少設這些項目,所以沒有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沒能用比賽促進學生對這些很好的鍛煉身體的方式方法的興趣。在體育競賽中滲透各種測試考核,組織鍛煉小組、班級、年級、以及校際間的各種測試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運動競賽活動,就能在各班、組之間產生競爭,互相監督,使考核在公正、公開、真實、準確的條件下進行,并且與每位學生的切身利益有關,不僅能有效的增強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通過比賽掌握并運用各種測試項目的相應技能,在緊張而愉快的競爭中完成既定的鍛煉任務。
2.4 學校群體競賽的內容應將健身性、娛樂性、競爭性有機的結合起來
競爭是體育的顯著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運動競賽中,而學校體育競賽中又要具有健身性與趣味性,否則將難以貫徹終身體育與生活體育的宗旨,推動群體活動深入廣泛持久的開展。這就要求組織者能結合學生身心特點與知識層次,富有創意地開拓那些科學、有效、簡便、有趣、有恒的大眾化競賽項目,并以集體項目為主,使學生在團結、競爭和快樂的氣氛中,既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又能受到集體主義教育,培養競爭精神,促進鍛煉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達到學校體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實踐證明,科學、簡便、有趣的健身性競賽項目,由于廣大學生力所能及,能夠滿足他們豐富課余生活、鍛煉身體及自我表現的需要,因而能極大的激發他們對體育活動持久的興趣,吸引他們更廣泛的參與,更易達到學校體育的目的。
2.5 學校體育競賽應將必要的體育文化、衛生保健知識列入其中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貫徹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和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校園體育文化具有豐富的體育知識,能修身養性,傳播體育和運動文化,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樹立和提高全民意識以及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等多種功能。向學生進行體育基礎知識和衛生保健知識教育,是學校體育的基本任務之一,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完全沒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就是很好的宣傳機會也沒有加以利用。體育課中體育基礎的講授與考核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有的不講,有的是“講時記筆記,考時抄筆記,過后全忘記”。我們應通過體育知識競賽、辯論賽、體育主題演講比賽、體育展覽賽、黑板報評比等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強化體育知識,確立終身體育的觀念,掌握體育鍛煉的科學原理、方法,更自覺、積極、主動的參加體育活動,這對于促進學校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學生走上社會后終生受益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2.6 學校體育競賽應與家庭、社區的群眾體育競賽相結合
對于許多學生來說,畢業后走上社會,他們就很少在有參加運動會的機會了。現在在大多數地方,所有的運動場地均在當地的學校里。國家曾發出過倡議,中小學的體育場地節假日要向社會開放,旨在推動和滿足廣大群眾的體育需要,學校應把推動當地的社會群眾體育發展作為己任。另外,學校的體育教育也應與廣大學生的家庭聯系起來,讓學生的家庭也來關心參與體育教育,舉行學校與機關企事業單位聯合舉辦的,集娛樂性、趣味性和表演性一體的體育競賽,這是具有內容豐富,有觀賞性和競爭性的特點,使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聯系。
3 學校體育競賽改革應注意的基本問題
3.1 提高認識,正確把握改革的目的
組織學校體育競賽的目的,應始終面向全體學生,推動群眾體育活動廣乏、深入、持久的開展,不斷強化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技能。只有正確把握了這一目的,才能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具體制定科學合理的改革競賽內容與形式的目標,不斷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師資力量、場地器材等方面的優勢和群眾競賽的功能,使學校體育真正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中終生。
3.2 確實減輕學生負擔,保證競賽時間
現在各級教委均發出確實減輕學生負擔的通知。規定學校的周上課時間和作業量。我們應真正執行這項規定,使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擺脫出來,有時間去參加體育活動、競賽,并且用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引導學生去鍛練身體。國家要強化行政約束力,使各級領導重視學生的體制發展,使體育活動時間形成制度,而不致他們課外依然習慣化的去完成教師“法定”化的作業。
3.3 體育競賽的內容與形式的選擇應緊密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發展,但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活潑好動,爭強好勝,希望表現自己,期待集體的認同等是他們共同的心理特點。選擇技術難度適中,趣味性強,既練體又動腦的健身項目,將有助于增強趣味性與吸引力。
3.4 要充分調動學生、社會及體育組織的集體性
應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組織形式多樣、項目各異的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活動中心、興趣小組以及家長互助組,讓他們在學校統籌下自己組織開展體育運動競賽活動,并將之納入學校群體競賽計劃,為其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各方面的支持。我們還可采用征集競賽內容的方式,激發學生集體參與,集思廣益,不斷廣大影響,以不斷充實和完善競賽的內容。另外,組織、實現這種模式的運動會,有許多工作,如編排、宣傳、主持、講話等,若放手讓學生辦,發揮它培養人、教育人、鍛練人的作用,對于增加學生的體育知識,培養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展現種種才華都有很好的作用。
3.5 要妥善處理群體健身與培養體育尖子的關系
開展群眾性健身活動,增強廣大學生體質和加強課余訓練,發現培養優秀運動人才,都是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不可偏廢。因此,進行群眾體育運動競賽改革,并非意味著忽視優秀體育人力的發現和培養。相反,必須加強體育訓練隊的建設和管理。一方面為國家發現、培養和輸送優秀運動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進群眾體育活動的深入發展和群眾體育運動競賽水平不斷提高。
3.6 要有適當的獎勵措施
全民健身,全體參與。如果獎勵還采用那種錦標主義,只管前幾位成績的獎勵措施,必將使學生們的積極性受挫。多計團體分,全員參與后的平均分,多比增長和種率,完成比賽著均加分,采用恩斯特·瓊克提出的考慮競爭激勵程度的評估方法等等,均可參照選用。另外,對于表現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質,成績增長幅度大、服務工作貢獻大、組織工作佳、提出好的建議等許多事均可評比,記入團體總分,以達到激勵、保護所有參與著的積極性。
3.7 要充分考慮各種客觀因素影響
學校群眾體育競賽內容與形式的選擇,應根據不同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民族習俗、經濟狀況和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特點,綜合考慮科學性、實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適用性而又不乏競爭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區特色的競賽體系,形成本校的傳統制度,使體育活動競賽蔚然成風。
參考文獻:
[1]楚繼軍,湯起宇.普通高校群體運動競賽內容的改革[J]. 體育函授,1996(4).
[2]鮑源林,崔承軍. 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J].體育函授通訊,1997(1).
[3]楊貴仁. 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總結會上的講話[J]. 中國學校體育,1996(6).
[4]亦 言. 體育節,全體學生的節日[J]. 中國學校體育,1999(5).
[5]袁宇光. 試論學生的體育意識及其培養[J]. 中國學校體育,1999(2).
[6]李屈昭. 體育協會把課外活動搞活了[J]. 中國學校體育,1999(2).
On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 Reform
Zhao Quanshan(Silian Primary School of Hengang Street of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5,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necessary of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 reform, to conceive an idea combined with sports teaching and with often small variety sports competition mode,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Keywords:sport competition reform Small variety Competi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