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祥
摘要:通過對京山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京山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菇耳林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新型原料開發利用不夠、菌種生產經營缺乏有效監管、產業化程度亟待提升、產業扶持力度有限等問題,并提出了今后京山縣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相應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京山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食用菌是京山縣農業產業特色突出,出口創匯優勢明顯的主要農產品之一。近年來,京山縣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資源優勢,采取強化管理、引導扶持、招商引資等措施,有力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也日益顯現,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以促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產業發展現狀
1.自營出口貿易實力凸顯。京山縣食用菌的出口貿易,2012年前,主要通過隨州市場實行轉口貿易,2013起,由招商引資企業湖北永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自營出口貿易,僅2015年出口香菇、黑木耳達2500噸(干菇),創匯3860萬美元,其產品在香港、東南亞等市場上十分走俏。
2.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一是種植區域基本形成。尤其是代料香菇、黑木耳兩大品種的栽培,主要集中在三陽、綠林和楊集三鎮,常年生產量在1600萬袋左右,占全縣食用菌生產總量的80%。二是種植規模穩步增長,全縣代料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栽培從96年的不足5萬袋,逐步發展到2015年的2000萬袋,20年的時間增長了400倍。三是食用菌生產方式向工廠化、集約化模式轉變,2012年起,有3家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工廠化栽培香菇、杏鮑菇、雙孢磨菇、平菇等品種,具有代表性的京山山珍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2015年工廠化生產各類食用菌50余萬袋,產鮮菇400t,產值500多萬元,為京山食用菌的周年生產、集約化種植開了個好頭。四是食用菌產、加、銷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縣2家具有一定規模生產加工食用菌企業和9個食用菌合作社,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建立起菌種產銷、原材料供應、機械化操作、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體系。
3.經濟社會效益優勢明顯。多年來,食用菌產業是京山縣主產區農民增收、村級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依托。據調查統計,2014年,全縣食用菌總產量(干鮮混合)5342噸,產值近3億元,三陽、綠林、楊集三個主產鎮菌農戶平創純收3萬元,人均0.5萬元。全縣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達7000戶,帶動勞動力就業計1.8萬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了村級積累,促進了農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
4.持續發展基礎堅實。京山縣生產生態類型多種多樣,氣候環境優越,資源豐富。全縣有14.8萬hm2的林地資源,對發展木腐菌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優勢;20萬hm2的農作物秸桿以及大量的動物糞渣等農業生產廢棄物待開發利用。成熟的代料香菇、木耳栽培技術、穩定的銷售渠道、菌農的濃厚興趣、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奠定了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菇耳林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京山縣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從60年代段木栽培到90年代代料栽培至今,已有半個世紀,隨著種植時間的拉長和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栽培品種的過于單一,對木屑原料需求與日俱增,雖然從96年就開始采用代料栽培,節省了大量的木屑資源,但供需矛盾沒有得到有效逆轉,菇耳林資源短缺問題日趨顯現,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2.新型原料開發利用不夠。杏鮑菇、雙孢蘑菇、平菇等草腐菌栽培量極小,品種不多,是京山縣食用菌生產的薄弱面,因此,京山食用菌生產利用農作物秸桿及動物糞渣等農業生產廢棄物不到20%,還有80%的資源有待開發利用。同時,在替代原料研發,新型原料栽培技術方面均表現出不足。
3.菌種生產經營缺乏有效監管。長期以來,京山縣食用菌菌種的生產經營管理缺乏有效監管,菇農自引、自繁、自用的情況比較普遍,部分菌種企業、合作社生產提供的菌種也無質量保證,造成菇農利益受損情況時有發生。
4.產業化整體程度亟待提升。京山縣食用菌產業化發展雖然開端良好,但現階段仍然以分散式家庭生產模式為主,全縣7000戶菇農戶平年生產食用菌3000袋左右,過小的規模和過于分散的管理,限制了機械化的推廣運用,標準化生產技術難以落實到位,阻礙著產業的發展。食用菌加工始終停留在干制和初級加工品上,精深加工產品為空白,尤其缺乏精品名牌。產品銷售在國際市場上范圍較窄,在國內市場上份額很小,產業化整體程度亟待提升。
5.產業扶持力度有限。目前,主產區反映出的服務功能不強,生產設施質量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均沒有得到實質性扶持和有效解決;其他有條件發展生產的地方,由于缺技術、缺資金、缺正確的引導和政策扶持,致使產業發展十分緩慢。
三、產業發展措施與對策
1.加強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京山縣食用菌產業后續發展潛力巨大,縣委縣政府應把食用菌產業列入全縣“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統一謀劃部署,主產區要層層建立領導小組,確定分管領導,落實工作責任,明確工作任務,做到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各項政策措施能切實落實到位。增強部門協作服務功能,為食用菌生產企業、合作社、菇農,提供貼身、貼心地全程社會化服務,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加大資源培育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將培育、保護、使用林木資源和開發利用新型原料結合起來,菇耳林資源重在培育,合理砍伐使用,全面推廣代料栽培技術。新型原料開發利用重在引進栽培新品種,大力發展以杏鮑菇、雙孢蘑菇、平菇為代表的草腐菌生產,加大替代原料研發和新技術應用力度,保持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3.精準培育新的市場主體。推進產業化經營,在加大對原有食用菌企業、合作社建設扶持力度,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優良的產業模式前提下,抓住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深入推進機遇,鼓勵和引導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辦領辦食用菌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小微生產加工企業等新的市場主體,精準培育一批食用菌產業創業創新帶頭人,推動食用菌產業化快速發展。
4.嚴把產品質量安全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要保證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必須把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挺在前面,多措并舉抓嚴抓實。一是制定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采取相應措施,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二是加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力度,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完善基地配套設施建設,推廣“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專業化分工和工廠化生產模式,培育出精品名牌;三是強化質量監管,逐步建立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從規范菌種生產經營抓起到投入品使用、市場流通,實現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的全程質量監管。
5.著力開拓市場營銷新途徑。繼續發揮龍頭企業上聯國際市場下接生產基地的紐帶作用,實行出口和內銷并托。出口在穩定香港、東南亞市場的基礎上,向日本、歐美市場發展。內銷實行干鮮品并舉,擴大鮮菇銷售市場。探索電子商務、現貨交易、網絡銷售等營銷模式,提高京山食用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6.多措并舉增加投入。大力開展食用菌招商引資,吸引外來資本投入;鼓勵和引導地方企業家參與到食用菌產業行列,發揮社會資本作用;整合各類項目資金用于食用菌產業;積極爭取相關扶持政策出臺和地方財政資金投入,為產業發展注入資本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