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杰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295-01
語文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http://sx.qqwzwpd.com/ quanguo/shanghai/4111.html學科。悠久的傳統賦予了它相對的穩定性,方興未艾的教學改革如春風般又給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語文教學如何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考試能拿高分,又能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為學生的全面和終生發展奠基,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初中語文教學作為基礎階段,更是至關重要,任重而道遠。我認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注重體驗、讓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首先,要抓住語文學科特點,讓課堂、校園書聲瑯瑯。人們經常說上學就是讀書或者念書,可見,朗讀、閱讀是多么重要的學習形式。朗讀潛移默化培養語感,即接受和儲存語言信息,發出和駕馭有聲語言信息的悟性能力。朗讀語感是是人們在長期的朗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雖以直覺形式存在,卻是建立在有意注意的思維積累之上,建立在豐富的語文知識和大量感性經驗之上的。現今的語文課往往鴉雀無聲。究其原因,一來是朗讀在考試中不考,二來我們的語文教師怕“讀”浪費時間,擠占自己講解時間。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導入很精彩,卻沒等學生看完就進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連字音斷句沒未搞清就總結文章大意;一首詩歌象征性地讀了一遍就引導學生往教參的講解上去靠……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的學生不會聲情并茂地讀書,讀不出意、理、情、趣、蘊的美感,讀不出節奏,更不會愛上閱讀。古人非常強調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的重要性,朗讀是語文學科重要的特點,是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在課堂中的朗讀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有情味、有美感,從而得到讀的樂趣。
語言學習,聽說領先,讀寫緊跟。在輔導中特別注重讀與寫的有機結合,以課文和閱讀材料作為寫作指導的例子,點撥寫作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有范可依。講課要透徹,多舉課文中的例子,增強學生的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懂得了如何從讀過的文章中總結方法并靈活運用到寫作中去。如果我們能充分關注教師與學生、讀者與作者的心靈交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課堂上就會不斷綻放因思想碰撞而產生的人文教育的火花。教師要祛除功利心,讓初中語文真正走上一條尊重語言規律、關注人的心靈、尊重人的個性的教學之路。努力做到以人為本,讓逐漸缺失的人文教育回歸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全班幾十個人,老師也要盡量做到尊重學生個性,激勵學生信心,尤其是對學習成績一般,學習態度不太端正的的學生,更要多些關愛,找到并放大這群學生的亮點,讓他們信心十足,自然產生學好語文的欲望。其實,恰恰是這些學生,往往給點陽光就燦爛,往往會帶給老師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教法上教師應不拘一格,不囿于一些名師的成熟教案,允許學生質疑,善于從學生的反應中發現新鮮的思維,生成新的素材。善于傾聽學生反成說的見解,也是對學生人文精神的一種潤物無聲的培養與鼓勵。無需諱言,許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過分依賴甚至無條件地服從教學參考書上的說法,這其實也是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愿說話,甚至最終對語文“敬而遠之”的原因之一,因為學生很清楚,教參的存在也就基本否定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話語權。誰也不能保證在不看教參的前提下,能和教參上的說法一致甚至相同。正是這樣一種刻板的教學方式,封閉了學生鮮活的心靈,扼殺了學生鮮明的個性。美國思想家、教育理論家赫欽斯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基督教徒、民主黨員、工人、農民、商人,而在于培養人類的智慧,發揚人性,完善人。教育應該促進人生價值的實現,即幫助每個人聰明地、愉快地、像樣地活著。”
總之,要利用課堂教學活動這一主陣地,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提高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要讓課堂書聲瑯瑯,注重學生學習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人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