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亞杰
現在的班級都是大班額,每個班都有四五十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各異,情趣不同,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忙于工作和生活,而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個重要課題。
一、增強認識,自我教育
許多學生會背《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但就是這能熟記于大腦的東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偏偏又把這些規則拋于腦后。為了更好地將新《小學生守則》內化于心,外施于行,有的學校舉行了以“守則記心間,文明每一天”為主題的展板評比活動;有的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廣大師生積極學習新《小學生守則》之歌,讓學生在學唱的同時,更好地學習守則、記住守則、踐行守則。看來增強學生對于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認識是很有必要的。愛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真正認識并感受到潔凈之美,才能對臟亂現象產生強烈的惡,才能產生不清除臟亂現象心里就不舒服的情感。班級中適時舉行“我愛整潔之美”剪貼報制作比賽,并讓學生實地參觀,開展最美庭院、最美教室評選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干凈、整潔就是永恒的美。在此基礎上,結合勞動教育,培養合作精神,教會學生創造美,逐步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督促學生搞好個人衛生,認真負責地做好值日,并定期檢查。和家長一道,培養孩子們的自理能力,教會孩子收拾文具、整理書包、打掃房間、養成及時清除垃圾廢物的習慣。讓學生充分地認識自我,約束自我,做到不亂扔、隨手撿,良好習慣在自我教育中升華。
二、嚴格約束,循序漸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規章制度和嚴格嚴肅的規范訓練。只有形成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的約束氛圍,才會在學生幼小稚樸的心靈中烙下良好習慣的印痕。如課堂常規的訓練,課前認真做好上課準備,學習用品要整齊安放在課桌指定的位置。檢查一下自己的座位的衛生情況后再離開班級。發言提問,按規定的姿勢舉手,發言時要姿勢端正聲音洪亮。課堂常規的培養要在課堂上落實,課前要求學生帶齊學習用具,上課時我首先檢查學生帶學具的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我及時提醒,并轉告家長督促孩子按照課表整理書包,每天帶齊學具。
培養衛生習慣要從少年兒童的實際和特點出發,符合他們發育成長的規律,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應提出不同內容的衛生習慣要求。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加以培養。例如,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個月著重教給他們正確的看書、寫字姿勢,第二個月著重教會學生能正確地做眼保健操。
三、以身作則,家校聯系
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長期生活在一起,學生自然視教師為學習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少年兒童有很強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家長都是他們生活常識的傳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例如:在大掃除中,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的同時教他們勞動的方法與技巧。另外,教師在教育學生時同樣要提高自己,如果認為教師只是教育學生,忽視對自己的要求,忽視“律己”和“垂范”,這樣說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會很好,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做到對學生的“身教”。例如,在愛清潔講衛生方面我注意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辦公室內的衛生要干凈,穿衣打扮要適合教師的身份等,使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蒙教育。
說到言傳身教,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可小視。教師可以通過家訪等渠道,讓家長了解學校對學生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要求,也可以通過家庭來了解學生在學校以外的一些生活習慣,通過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和配合,促進學生良好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另外,還可以在班級開展“衛生之家”評選活動,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家長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對象,學校衛生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一個從邋遢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對臟亂現象就會熟視無睹。為此,我們重視家教指導,要求家長重視孩子們衛生習慣的培養,并率先示范,為孩子營造整潔、清爽的家庭環境。
培養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長、教師的督促,需要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的熏陶。只要我們找對了方法,并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培育出一朵朵文明之花。
(作者單位:吉林蛟河市天崗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