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武
當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代學校德育工作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廣大教師深感目前開展德育工作較之其他工作存在著更多的困難,工作低效無起色。經分析筆者發現主要存在下述一些導致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是德育思想陳舊,觀念偏頗。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生長起來的應試教育,具有嚴重的唯智傾向,集中體現為普通教育中的“分數至上”與“片面追求升學率”——評估某個學校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教師業績等的唯一指標就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學校的升學率。于是學校中的“重智輕德”“重知輕能”現象盛行:“德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是軟指標,智育是硬指標,體育是實指標,美育沒指標,勞動教育是附加指標”。
在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下,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常把學生當成是被動者,沒有自主獨立思想的教育對象,采取封閉式、灌輸型單向訓導的德育模式。但實際情況怎樣呢?“你說的我不一定聽,你想感化而我卻不想被感動”。當今社會信息量愈來愈大,學生的知識面愈來愈廣,主體意識愈來愈強,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規,照搬封閉時期的做法,其結果則鮮有不失敗的。
二是德育目標過高,脫離實際。教育者沒有考慮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體國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等現實情況,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標準,如在思想品德課中,統一開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并提出“熱愛社會主義”和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等要求,甚至按無產階級政黨先進分子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學生對此喪失了實踐的信心、興趣和動機,甚至養成言不由衷地說假話和空話的習慣。學生盡管能把它們背得滾瓜爛熟,并在品德課的考試中得高分甚至滿分,卻難以內化成其自身的行為動機和道德素質。這種重分數成績的提高輕行為品德的養成的德育又怎會不低效呢?而當今多為獨生子女的中小學生,普遍存在不善協調人際關系,不善克服學習焦慮,缺乏經受挫折、保持進取的意志力和克制自己欲望的自制力,環境適應不良,無法自我消解心理緊張和障礙……這些問題并非都屬政治、思想、道德的范疇,而是缺乏良好心理品質的表現?!皞鹘y型”德育因忽視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而造成學校整體德育的偏失與低效。
正是基于這樣的教育狀況,我校根據實際、創新實踐的“預警制”“電影課”“連心卡”的德育方法頗具特色。
一、預警制——解決學生違紀行為的新途徑
前些年,隨著農村勞力大量外出打工,“空巢家庭”廣泛出現,留守學生的教育面臨新的問題:家庭道德教育滑坡、自制能力下降,重大違紀事件頻繁發生。前兩年學生中不假外出等違紀事件屢禁不止,教育批評顯得軟弱無力。此后,學校不斷摸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舉措,2015年,形成了“告別八種重大違紀行為預防教育”預警教育體系,簡稱“八告別”。具體做法如下。
1.全面宣傳、教育在先
每學期開學初,在全體學生中開展入學教育活動。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校本教材《告別不良行為——八種重大違紀預防教育》,教材中明確規定了對外出上網、不假外出、打架斗毆、抽煙喝酒、打牌賭博、談情說愛、頂撞教師、偷盜等八種重大違紀事件的處理程序和辦法,并附有大量的典型事例材料。
2.調查摸底,突出重點
學校定期分年級進行摸底,將有違紀記錄的學生建立檔案列為重點對象,學校每月召開一次主題會議,學習有關規定、典型案例,并要求學生每周向學生處進行一次思想匯報。學校結合違紀學生一月的表現,評出優秀學生予以表揚。還對違紀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其在自制力增加的基礎上,確實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不斷完善自己,從而恢復自信。
3.主題教育,分類防范
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在不同時段可能發生較大面積的某種違紀行為,我們就進行有重點的主題教育,如每年三月、九月,學生可能從家里帶來了香煙,我們就開展以“告別抽煙喝酒”為主題的預防教育活動,十月、四月開展“告別上網”的主題教育活動,五月、十一月開展“告別不假外出”教育活動,六月、十二月開展“告別打架斗毆”教育活動等,每個月主題教育形式包括主題班會、演講會、辦黑板報、手抄報等,全方位營造宣傳氣氛,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須認真寫出心得體會。
4.及時總結,不斷改進
學校對各種預防教育措施的效果及時調查統計,不斷改進。每學期末,學生處對該教育體系的系列活動寫出總結和反思,對違紀學生的檔案進行整理,對下學期工作提出設想。
二、電影課——開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渠道
農村學生與外界聯系相對少,很愛看電影,因此,學校決定以電影為媒介,開發‘電影課這一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渠道。學校參與了中央電教館《電影課實證研究》課題,課題組建立了幾十個系列、500部影片的資源庫。結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特點,學校從電影庫中選出適合學生觀看的影片,促進學生優秀品德的形成。主要做法:
1.篩選影片
結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特點,從電影庫中選出適合學生觀看的影片,以明理誠信、仁愛孝悌、自強自信、正直勇敢、求索創新、團結互助、愛國守法、樂善好施為單元,匯集同一主題的系列電影指導學生觀看。
2.組織看片
集中分主題觀看:各主題電影結合學校德育月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觀看,以班為單位每周每個班組織1到2部電影,每月一個主題教育。
與學科教學結合:將電影課與學科教學結合,在各學科教學中教師最大限度地使用電影資源,大量優秀的電影片段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使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到每一堂課。
與時事時政結合:不失時機地補充最新教育影視、影片、優秀人物事跡,進行時事時政教育。如《太行出上》《東京審判》《洞穴之光》《新東方王強演講》《任長霞》等。
3.加強過程管理,及時總結
每次看片均有詳細的看片計劃(分周計劃工作與月計劃),有專任教師導看,看片時有嚴格紀律,及時記錄。每看完一部影片要求學生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觀后感。
4.豐富多彩的觀片后實踐活動
每個月在觀看影片時結合當月的月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如開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電影歌曲合唱比賽、電影繪畫作品展、黑板報、手抄報,影評征文等活動。
5.開展電影課課題研究
學校電影課題《優秀電影促進學生人格品行變化的可測性研究》已在中央電教館立項,學校安排專門的隊伍對此進行研究,力求使之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次,從而更好地指導學校的實踐。
三、連心卡——架起“留守孩子”教育的新橋梁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催生出了“留守孩子”這一特殊群體。據資料顯示全國留守學生總數在6640萬左右。該校學生處的違紀記錄顯示:“留守學生”的違紀遠遠高于雙親均在家的孩子。從2015年下學期起,學校開始實施留守學生“連心卡”教育管理辦法。具體做法:
1.調查摸底、整理分析
每學年開學初,學校分班調查登記留守學生情況,包括家庭成員情況、父母務工地點、聯系方式、監護人情況、聯系方式,學生在校表現及思想,建立留守學生檔案。統計發現:
以留守情況和監護情況分為:父母均不在家、父母一方不在家、隔代監護、親戚監護、其他方式。從監護人看,45.5%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20.5%是親戚,可見隔代監護成了留守學生主要的監護方式。
從監護人感受看,43.5%的隔代親人很高興照顧“留守學生”,39.3%的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11.2%的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81.6%的親戚表示“不樂意幫管孩子但沒辦法”。
從監護人與學生交流看,55.1%的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從不與孩子談心”。只有22.3%的“留守學生”表示“有煩惱的時候能和照顧我的人說”。
數據表明:“留守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隔代親人還是親戚,對他們大多局限于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在監護內容、責任及方法上存在著很大的盲區、誤區,難以盡到教育責任。
2.組織實施、及時溝通
根據不同情況我們制定不同的連心卡,分配不同的聯系人,將父母全不在家、隔代監護、急需溝通的學生分成重點教育對象,聯系人為各班主任,學生處人員;將其他學生定為一般教育對象,聯系人為各班任課教師。
連心卡實行一人一卡、一月一卡,先在連心卡上寫好本月學習計劃目標、需克服的困難、想要對父母說的話等。聯系教師根據情況關注學生一月的學習、生活,及時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與其父母、監護人聯系,并將情況反饋給學生,同時監督鼓勵學生與家長聯系,并將情況記錄在卡上。月末由學生與聯系教師共同對一月情況做出總結。并將連心卡交學生處存檔。
3.及時總結、不斷完善
每半個學期進行一次總結評比,評出優秀學生、優秀指導教師并予以表彰。
學校根據條件變化,不斷充實完善與家庭、家長“連心”方式。2016年3月,蕭山十中網站成功開通了“留守之聲”欄目。該欄目是“校園留言”欄目的子欄目,“留守學生”與家長均可隨時在此欄目留言,它將成為溝通留守學生與家長聯系的又一“連心”快捷通道。
通過采取連心卡教育方式,該校探索出了一條留守學生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留守學生違紀現象明顯減少,思想狀況明顯好轉。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蕭山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