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全
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做精抓實教學管理工作,應緊扣教學管理的五個關鍵要素,用“五個要向”來推動教學管理措施的創新、優化教學管理的實踐過程,引領教學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一、要向課程建設要動力
課程是承載學生學習知識、錘煉思維、培養能力的素材的載體,有生命力的課程則是培養學生興趣、開發學生智慧和發展潛能的驅動力。學校應把課程建設作為教學管理的首要任務,努力構建多元化、多樣性、具有強勁生命力和承載力的發展性課程體系。
在課程建設上,學校要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及學校的校本實際,創造性的實施國家課程方案。在保證開設好國家課程所有必修模塊的同時,創造性開發適合校情與學情、促進學生個性和志趣發展的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等特色課程,積極創造條件為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志趣培養提供多樣化的課程資源,營造全面且有特色的課程環境。
在課程實施上,既要引領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指導學生在全面打好基礎的前提下,依據個體的志趣和學情,科學規劃自己的發展方向,制定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計劃;又要引領教師堅持以學生的有效學習為根本,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努力實現以合作、探究、自主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著力營造“生本課堂”教學環境。使學校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真正發揮其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承載作用及推動其能力發展的驅動功能。
二、要向學生管理要環境
學校的組織特點和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特征決定了:做好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學習組織工作,創設有利于培育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有利于開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文化氛圍,著力為學生營造引領其愉悅學習、快樂探究的“生態”學習環境,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基礎保證。
雖然,學生自身的天賦、家庭環境、家長的言傳身教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育、優良道德素養和積極向上、勤奮、陽光的品格等綜合素質的發展都有其重要影響;但是,學校有組織的教育引領、長期積淀的學校育人文化環境,以及師生群體互助、互動狀態和場域的潛移黙化等教育過程,不僅是引領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更是開發學生學習潛能及非智力因素的關鍵所在。
因此,學校要以深化理想教育為切入點,組織和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立志”和“勵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立足“生本”實際,科學定位學習目標和奮斗方向;以強化學習紀律和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為著力點,采取科學的管理制度引領、規范性紀律要求、學習過程的檢查督導、適時適度激勵等措施,著力為學生學習提供環境保障;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綜合能力為生成點,通過科學高效的教學組織、學習環境管理和學習平臺搭建等措施,引領學生逐步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策略,著力提升其學習效率。
三、要向校本教研要策略
優化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法,不能停留在“理念化”的狀態之中,應落實在與時俱進的教學管理實踐過程之中。實踐表明:“基于實踐,在實踐中研究,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反思教學、生成思路、創新方法、優化策略的研修載體。只有引領教師把教學實踐和校本教研有機融合,督促教師在校本教研上花時間、投精力、下功夫、求實效;才能真正發揮校本教研承載的經驗積淀、潛能開發、智慧崔生、策略優化等專業發展的生成性功能。
學校應從“內化認知、方向引領、制度建設和營造環境”等四個方面入手,為教師的校本教研搭平臺、引方向、強動力、做保障。一要通過舉辦以深化理解“校本教研功能、作用和方法”為主要內容的專題報告會、研討會和專題論壇等教育活動,引領教師內化對校本教研功能、作用的認知和理解,激發其深入開展校本研修的內動力。二要把“教”策略和“學”的方法指導作為校本教研的常態化課題,讓創新策略、優化措施和改進方法成為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不竭動力。三要以“引領”為方向、“激勵”為措施,立足校情、教情和學情實際,構建“注重過程、突出實踐、強化應用”的教研引領和激勵機制;用制度督導教師鉆研業務,提升專業能力;用激勵措施引領教師立足于崗位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實踐中研究、研究中發展。四要以發展的思維激勵教師總結和發展教研成果,通過組織開展融成果匯報、評價、推介為一體的同課異構、說課、評課等展示活動,舉辦成果點評、教育論壇,邀請專家與教師對話等交流活動,引領教師從活動體驗與反觀對比中吸納精華、開啟潛能、生成創新思路,著力營造基于實踐的研修環境。
四、要向課堂組織要效果
課堂教學不僅是引領學生在情境體驗、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的主要途徑,還是教師教學經驗積累、教學藝術升華的實踐載體。引領教師做精、做實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是教學管理的著力點,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
做精教學組織過程,需要引領教師著力構建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達到:基本內容自求化,要點內容問題化,重點內容習題化,難點內容層次化;力求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發展為根本的宗旨;努力做到教學內容精要、問題情境精當、組織策略精湛、教學語言精練;讓高效的課堂教學組織過程成為學生積淀經驗、開發潛能、生成智慧的發展過程。
做實教學組織過程,需要引領教師在課堂的教學組織過程中,以開放的心態關注學生的神態,傾聽學生心聲,捕捉和整合課堂即時信息;依據課堂現實狀況,用自己的智慧快速生成應對策略、靈活改進教學措施,引領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碰撞的過程中發展,精神在思考、交流、探究、合作、釋疑的互動中處在最佳的激奮狀態;使教學實踐中再創造、再生成的過程,成為引領學生高效學習的實踐過程。
五、要向有效練習要生成
有效練習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成的重要途徑,必然也是教學管理應該注重的關鍵要素。優化練習環節的管理,應引導教師從“四要”做起。一要通過學情調研、課堂教學過程的學情體驗、師生互動過程中的學情感悟、教學反思過程中信息梳理和分析,結合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準確定位作業的設計目標。二要拓展信息資源的收集渠道,積累課程資源,構建優質的校本學科題庫;依據學習需求,科學篩選、整合,編制目標精準、內容精要、描述精練的習題。三要體現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和漸進性原則。針對重點內容,采取分步設問方式,創設有梯度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在逐步深入探究過程中,達成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目標;針對難點內容,采取逐層遞進的設問方式,創設具有層次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沿著正確的軌跡探究、質疑,促進有效突破。四要把糾錯過程作為引領學生突破障礙、形成正確認知的生成過程。針對學生練習中岀現的問題,要及時幫助學生分析致誤的原因,并督促學生落實糾錯過程,使其在探究正解的過程中糾正錯誤,形成正確認識,讓糾錯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實踐、探索、釋疑和生成的發展過程。
(作者單位:陜西漢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