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付國
教育科研從本質意義上來看應該立足實際,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然后進行提煉,凝練出一個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課題并開展相關研究,最終達到問題解決、實踐改進的目的。如東縣馬塘小學一貫注重抓科研促教研,倡導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凝練課題,開展研究,改進教學,努力貫徹科研教研一體化的思路,以高質量的教育科研推動教學改革實施。早在20世紀80年代,學校就承擔了中央教科所立項課題“課內外教育活動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充分的小學教育整體改革實驗”研究任務,以課題研究為統領,全方位進行教學改革,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應和教學效應。近年來,學校繼續高舉“科研興校”的旗幟,抓實抓細教育科研,促進教學改革深化,初步達成了教育科研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目標。
一、注重課題申報,為教學改革提供問題情境
教育科研的主要抓手是課題研究,學校歷來重視各級規劃課題的申報與管理,力圖課題運行的全過程都貫徹立足教學實踐、解決教學難題、提供改革動力的目的。首先引導教師從教學一線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入手,來提煉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1.鎖定學生學習
對于學生如何學習,怎樣開展高效學習的研究,始終是教學改革繞不過去的話題。在實踐中發現學生自主學習存在三大誤區,誤區一:自主變成自流——形而上學。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于是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講,很忌諱“講”,不少教師把“少講”或“不講”成為平時教學的原則。本來一講就明的問題,非要跟學生“自主”,玩“捉迷藏”。認為這樣避了“灌輸”“填鴨”之嫌。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也沒有反饋。這些自流式的學習方式,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誤區二:教學求“表面熱鬧”——華而不實。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盲目追求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對課堂參與的分析。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不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誤區三:學生過度活躍——覆水難收。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動”起來??僧攲W生真的動起來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有些問題與本課的學習任務聯系不大或根本沒有關系,教師不回答好像有點不尊重學生;組織學生進行研究又要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故此課上學生一旦放開,教師在課堂上感到特別緊張,甚至無所適從,很容易造成教學任務完成不了。針對這些問題,本人提煉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的課題開展研究,被立項為縣“十二五”重點課題。
2.聚焦學科本質
陸同新老師立足數學學科,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對“四基”(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概念進行研究,發現前三者早已深入人心,達成了共識,唯獨“第四基”作為一線的教師絕大多數也只是知道有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一個名詞而已,更沒有多少研究。教師過度的關注著“事實”(知識與技能),缺失著“數學活動經驗”。作為學習主體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小、閱歷淺、實踐少,因而基本活動經驗相對缺乏。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什么原因,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缺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數學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自身發展都呼喚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在這個基礎上發掘出“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研究”的課題進行研究。
3.突破慣有難題
作為音樂學科,它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既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同時又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技能?!兑魳氛n程標準》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審美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點燃學生智慧火花的導火線,是挖掘學生智慧潛能的動力。然而,興趣又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中國的教室里,從形體上看,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相反,站著的先生占據著至尊之位,而坐著的學生之軀體確掩藏著一個戰戰兢兢地站著、甚至跪著的靈魂?!笨梢韵胂螅谶@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被無情的抹殺,他們對歌曲的欣賞和演唱的興趣也就蕩然無存了。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調動學生在音樂情感體驗中進行聽唱演創,讓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讓孩子的心靈與音樂融合得更加密切,從而讓孩子們更好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因此,李娜老師確立了“小學音樂‘以情激趣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力圖用情趣破解教學的難題。
二、注重過程管理,為教學改革提供現實抓手
教育科研要做成真科研,就必須要注重過程管理,真抓真管,才能有預期的成效。特別是與現實的教學改革實踐相結合,既進行研究,又改進工作,將“兩層皮”變成“一回事”。我們積極打造“課題開放日”平臺,為課題提供展示交流的舞臺,同時將課題研究作為教學改革的有力抓手,持續推動。
1.推動全員參與
“小學智慧課堂學科教學模式的研究”實施過程中,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策略、特征、評價標準,以教研組為單位,集中全組力量探討研究一種教學模式,對教學實踐活動或對已往教學改革實驗進行總結,通過篩選、分析與整理獲取原始資料,得到課堂教學的相關資料,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陳述性課例。對課例進行再分析,并加以整理、概括和提煉,形成具有典型性的分析性課例。在典型性的分析性課例的基礎上,由教研組長執筆,形成智慧課堂學科教學模式。全校分學科一共構建了14種教學模式。在建?;A上全員參與說模,組織專題研討。各教研組定期開展聽課、評?;顒?,學校通過“點聽隨堂課”“行政預約課”及時了解各組研究情況。為了促進課堂研究的正?;覀兺瞥隽恕皰炫普n”,利用每周四“課堂教學研究日”,掛牌執教,再組織評模評課。讓全體教師投入到智慧課堂學科教學模式研究中來,為后續的“真學課堂”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2.推動全程參與
為了解決學生“沒內容寫、不會寫、寫不好的問題”,學校從2011年開始開展“小學對話式作文課堂教學文化的研究”,課題組成員自始至終參與研究的全過程。每學期認真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布置落實課題研究的相關任務,積極開展課題研究的實踐活動,學期結束認真總結,寫好一份階段小結,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提高檔案意識,不斷充實課題運行資料等等,每位課題組成員一學期中至少要寫好一篇教學案例、教學故事或一篇教育教學隨筆,踴躍向報刊投稿。研究中,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閱讀與課題研究相關理論專著和教學文章,對核心概念“作文教學文化”進行文獻研究,舉行“作文教學文化”沙龍活動,廣泛地搜集作文教學案例、教學實錄,進行研讀學習,用名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指導和評價自己的教學研究活動。課題組把“在閱讀中生發作文”“寫作文就像講故事”作為作文課堂教學的理念,深入展開研究,構建對話式作文教學文化。這樣的研究在馬塘小學不是個案,而是群體規范。我們力圖用讓教師“深度卷入”研究的全過程來提高研究質態和質效。
3.推動全心參與
只有真心實意地開展研究,才可能有預期的研究成果出現,這是多年來我們堅持的價值觀?!疤岣咝W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組成員年齡普遍較小,還有不少的“新手教師”,一度陷入茫然境地。學校教科室及時伸出援手,從專業和專業精神兩個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讓課題組成員能靜下心、沉下心來開展研究活動。在凝神靜氣中,成員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身水平;深入調查現狀,細致分析原因;立足課堂教學,尋求解決對策,得出了“四關注”(關注提問對象、關注提問內容、關注提問方式關注提問生成)和“四量度”(質量、適量、時量、度量)的階段成果。
三、注重成果運用,為教學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科研成果要注重轉化運用,讓研究不止步于研究,而成為推動教學改革的有生力量。馬塘小學花大力氣進行科研成果的校本培訓,在教師觀念、輔助手段、教學技術等方面重塑專業信念和能力,取得一定效果。
1.重塑專業信念
省“十二五”立項課題“布局調整后農村集鎮小學教師群體優化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對于融入型教師、發展型教師、穩定型教師隊伍建設分別有了專業信念教育和專業發展的路徑。通過文化濡染,優化融入型教師隊伍:運用同化效應達成文化價值認同,運用首因效應達成教學價值認同,運用光環效應達成科研價值認同。以文化認同為起點,落實行動為關鍵,造成融入型教師原有價值理念與學校文化價值理念的“合理沖撞”,促進教師在觀念層面的改變和提高,產生出具有個體意義的新的價值認識。引領成長,優化發展型教師隊伍:建立專業成長組織——青研組,定時、定點、定內容開展“相約星期三”活動。搭建專業成長的閱讀、教學、寫作平臺,努力改造和豐富青年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提供專業成長設計、診斷、評價支撐。重塑理想,優化穩定型教師隊伍:兩看——改變“動力不足”的心態。一是在講述中重新“看自己”,二是準確定位“看目標”。兩抓——提供“二次成長”的平臺。一是抓好中年教師的繼續學習,二是抓好中年教師的示范引領。兩評——突破“轉型升級”的瓶頸。一是年終考核中的人文關懷,二是開展“標桿教師”評選活動。通過以上舉措,有力地將全校教師的心凝聚在學校,力量凝聚在教學和改革上。
2.延展信息支持
當今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信息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借助市級課題“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研究”,我校在信息技術運用上組織全體教師在暑期集中培訓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翻轉課堂理論,進行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能、鼎易視頻平臺使用、微視頻制作、英特爾未來教育課程項目等一系列培訓。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有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開展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的學科課程課堂教學研究,思考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深化課程教材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不斷轉變。使教師能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知識的形成過程,設計問題的解決過程;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主旨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教育教學活動實現由傳承式教學向創新式教學的轉變,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由“師本”向“生本”的轉變,由教師教的過程向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轉變。
3.再造教學技術
在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中間,一定有技術的掌握轉化。學校承擔的市“十二五”立項課題“小學語文中生代名師課堂教學技術研究”將研究視野鎖定在課堂教學范疇內,著重對智能形態的教學技術進行系統研究,即對軟操作方法(直接針對內容的活動或動作的方法)展開研究,以區別于硬操作方法(針對工具或物資設備的活動或動作的方法,如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借助與名師課例探索出具有一定規律性的基本技術。搭建起小學語文中生代名師課堂教學技術結構模型,即自主研讀文本技術、決策開發資源技術、活動設計組織技術、質疑解疑對話技術、評價指導提升技術、培養學生情商技術,結合實踐提出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技術的“四要素”,即拼音教學技術、誦讀指導技術、課堂活動技術、課程開發技術,為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之間搭建起橋梁。同時此項研究的視野也在逐步投注到別的學科,力圖用一種更為落實和穩健的姿態來引領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從而突破封閉的牢籠,走上自主創新的教學之路。
通過抓實教育科研,有力地推動了學校教學改革的進程。目前“真學課堂”正按計劃有序推進,課堂生態,特別是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近三年來,學校在縣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中均被評為質量金獎學校,先后獲得市、縣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市優秀教師群體等二十多項榮譽。在縣教育督導、縣綜合評估、學業測試等考核中我校學生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得到上級領導部門、家長及社會的一致好評。學生發表文章334篇,獲獎480余人次。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馬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