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數學來源于人類生活,在生活中發展,最終運用到生活中。然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全球的數學教育都面臨著教學與生活實際脫離的問題。在我國,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前,在應試教育這個大指揮棒下,很多教師都只重視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割裂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下面簡稱數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地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新課標提倡“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要讓學生做到活學活用,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一、發掘生活元素,融生活于教學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設計時,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熟悉的事例中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兩步計算問題”時,例題中常見的是買東西的場景,考慮到這樣的場景學生見得太多,學習興致不高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結合送水師傅送水的場景,讓學生計算送水師傅每天要送多少水。因為同學們每天都能看到師傅扛著水桶到教室,所以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例如:觀察發現,飲水機上每桶水是18千克,每間辦公室、每間教室每天最少需要一桶水,讓學生統計一下學校一共有多少間教室,多少間辦公室,再計算總的送水量。學生找到數據后,先算出了送水師傅每天要給32間教室和10間辦公室送水,也就是一天最少要送42桶水,再用42乘以18,得出結論是756千克,同學們在得到計算結果的同時,也體會到了送水師傅的辛苦,主動表示以后會節約用水。這樣的課堂設計,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創設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于抽象思維能力的心理發展特點,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時,若直接向學生灌輸“先做乘除法再做加減法”“有括號先算括號”等這些抽象的知識,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巧用生活場景來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學生在快餐店買了一個標價為15元的漢堡和一杯標價為8元的可樂,之后又點了1杯可樂,總共應該付多少錢?學生列式為“15+8+8”或“15+8×2”。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15+8×2”應該怎么算,有的學生說應該先算加法,有的學生說應該先算乘法,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先算8×2,教師立即追問為什么是先算8與2的積,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根據實際案例回答:因為買的是兩杯可樂,如果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變成了買了兩份可樂和兩份漢堡了。通過具體的事例,小學生明白了抽象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數學新課標中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無處不在,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課后復習學以致用,融教學于生活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見到的事物,讓學生以參與者的身份進行數學運算,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實際計算能力。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利用周末的時間測量自己房間的長、寬和高,再讓學生去家裝市場挑選自己喜歡的墻紙或涂料,計算如果要用這些墻紙或者涂料來裝飾自己的房間,讓自己的房間變得更加漂亮,每平方米的用材量和價格。這樣的周末作業,不僅讓學生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生活,也真正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精彩描述。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在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水平的基礎之上,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用數學思維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學以致用,真正讓教學融于生活,在生活中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市實驗小學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