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艷秋
計算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新課程改革刪除了一些比較繁瑣的計算題,大大降低了計算難度,但在實際學習中,計算準確率偏低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教師的正常教學。大部分人都會把這種錯誤歸咎于學生“粗心”“馬虎”等,其實不然,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的原因很多,而心理因素則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對計算錯誤進行分類,找出錯誤的原因,同時提出糾正的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小學生計算的準確率。
一、造成小學生計算錯誤的心理成因
1.感知比較粗略,態度不夠重視
小學生比較容易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吸引,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因而對事物的感知缺乏整體性。他們在抄寫數字、符號時,經常是沒看清楚就下筆,導致計算錯誤,例如:“5”寫成“3”,“43”寫成“34”,“+”寫成“÷”;抄著上一行卻串到下一行,以及運算順序錯誤導致的計算錯誤等,都是由于感知上的籠統、粗糙所致,尤其在特殊數據的刺激下,想簡便湊整的想法掩蓋了運算順序在頭腦中的觀念,也會導致計算錯誤。
2.注意分配差,精力不夠集中
受小學生本身的年齡、個性、興趣、理解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注意力時間很短(據統計在一節課內學生的注意力只有15分鐘左右),并且注意力也不容易分配,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段內把注意力分配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上時,他們就會出現丟三落四的問題,導致計算錯誤。如: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時,學生經常不是抄錯數據,就是忘記將暫時不參加運算的部分抄下來,導致計算錯誤。
3.思維定式及負遷移干擾
思維定式是一種“慣性”,受多次重復練習某一類型習題的思維慣性的影響,計算中學生常常會用習慣的方法解答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導致計算出錯。如:進行名數互化時,1.25小時=( )分,部分學生有時并不考慮時和分的進率,而是跟著感覺走移動兩位,于是就產生了錯誤,寫成1.25小時=(125)分。
二、提高學生計算正確率的教學對策
1.加強口算與估算的訓練,不斷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加強口算訓練,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筆算速度和計算的正確率。首先,口算要天天練,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其次,要加強聽算和估算的練習。例如:在計算624÷6這道題時,如果先估算,就可以判斷出商是三位數,商中間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最后,增強“內功”,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法及相應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計算的基礎,學生要能夠“脫口而出”。計算中常用的數據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2.培養良好的驗算習慣,形成克服畏難意志品質
學生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計算的準確率。為此,教師平時要嚴格訓練,逐步養成自覺檢查驗算的習慣。
第一,激發計算興趣。適當開展一些計算競賽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進而達到提高計算準確率的目的。
第二,養成“讀、看、想、算”的審題習慣。即計算時要認真“讀”題;“看”清運算順序、運算符號、運算數據;“想”計算順序和方法;按想的思路合理計算。
第三,養成驗算的習慣。驗算是準確計算的保證,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提高學生對驗算重要性的認識,使檢驗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驗算,逐步養成驗算的好習慣。
第四,加強意志的鍛煉,培養學生樹立責任感、自信心,力爭算一題,對一題。再難再復雜的題,都要用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認真思考,從容應對。
3.重視錯例分析,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教師平時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要將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分類記錄下來,從中發現共性錯誤并篩選出典型的問題,分析錯誤原因,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練習,有目的地進行“治療”。同時,要求學生進行“錯誤整理”,把自己作業本、練習冊、試卷里的錯誤及時記錄在錯題本里,用簡單的話寫出錯誤的原因,并及時訂正、歸類整理,長此以往,學生計算的準確性就會大大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寶應縣夏集鎮郭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