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芳 李玉娣 楊淑妙 李國霞 倫 錦(英德市人民醫院英德513000)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分析
蘇麗芳李玉娣楊淑妙李國霞倫錦(英德市人民醫院英德513000)
目的:探究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之間的關系。方法:2015年2月~2016年4月,選取我院收治的11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結合第八版《婦產科學》一書中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將其分為妊娠期高血壓組25例、輕度子癇前期組25例、重度子癇前期組45例、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組15例;選取30例同期來我院體檢的健康孕婦作為對照組。檢測并對比4組研究對象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結果:對照組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為(44.7±13.8)ng/ mL,妊娠期高血壓組是(39.8±8.4)ng/mL,輕度子癇前期組是(36.5±8.5)ng/mL,重度子癇前期組是(28.2±10.2)ng/mL,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組是(22.1±10.1)ng/mL,正常孕婦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明顯高于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輕癥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較重癥患者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維生素D攝入不足會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所以要及時地為孕婦補充維生素D,以有效地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血清25—羥基維生素D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關系
孕產婦在妊娠期會出現多種合并癥,常見的包括高血壓,這一合并癥的發病率高達12%左右[1],會對母嬰預后造成嚴重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所以需要加強研究,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母嬰的預后質量。截至目前,在有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原因方面,常見的致病因素包括母體、胎盤和胎兒等,具體可包括遺傳因素、炎癥免疫過度激活、子宮螺旋小動脈重塑不足、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胰島素抵抗等,也可能與多種營養物質如蛋白質、鎂、鈣、鋅、硒等的缺乏有密切的關系。有研究人員指出[2],針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理表現主要是細胞內鈣離子水平明顯升高,與此同時血清鈣水平明顯降低,所以患者的血管平滑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情況,從而導致患者血壓升高。在臨床上,維生素D能夠顯著地增強血清鈣磷的生理功能,所以很有可能與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探究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妊娠高血壓疾病之間的關系,我們組織了本次研究,研究結果理想,現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2015年2月~2016年4月,選取我院收治的11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結合第八版《婦產科學》一書中的臨床診斷標準將其分為妊娠期高血壓組25例、輕度子癇前期組25例、重度子癇前期組45例、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組15例,妊娠期高血壓組中,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7.1±1.3)歲,孕周20~39周,平均孕周(28.3±1.5)周;輕度子癇前期組中,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7.3±1.3)歲,孕周21~38周,平均孕周(28.4±1.4)周;重度子癇前期組中,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7.5±1.5)歲,孕周20~40周,平均孕周(28.5±1.5)周;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組中,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27.6±1.2)歲,孕周22~41周,平均孕周(28.6±1.5)周。選取30例同期來我院體檢的健康孕產婦并將其作為對照組,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27.6±1.4)歲,孕周22~42周,平均孕周(28.4±1.7)周。4組基線資料(涵蓋平均年齡以及孕周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本次研究的可行性。
1.2方法:本次研究中借助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也即LCMS/MS)對4組研究對象的25-羥基維生素D水平進行檢查。
1.3臨床診斷標準[3]:①維生素D缺乏:25-羥基維生素D值小于或者等于20ng/mL;②維生素D不足:20.1~30.0ng/mL;③維生素D正常:30.1~100ng/mL;④維生素D過量:大于或者等于100.1ng/mL。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對比,以(±s)表示計量資料,并使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為(44.7±13.8)ng/ mL,妊娠期高血壓組是(39.8±8.4)ng/mL,輕度子癇前期組是(36.5±8.5)ng/mL,重度子癇前期組是(28.2±10.2)ng/mL,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組是(22.1±10.1)ng/mL,正常孕婦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明顯高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輕癥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較重癥患者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來自美、德等國的基于人口的大樣本橫斷面研究資料支持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高血壓發病之間主要是呈負相關關系。近年來臨床研究提示,孕婦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維生素D的現象,這也可能是此類孕產婦妊娠不良結局的一個重要原因。1992年,南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選取146,500名北美、歐洲后裔的基本健康信息進行回顧性研究后指出,人體機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每上升10%,這一人群患高血壓的風險就會有8%的下降[4]。維生素D可能與孕婦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次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觀察妊娠期高血壓與維生素D之間的關系。
在臨床上,維生素D屬于一種脂溶性類固醇的衍生物,這一物質主要是聚集于機體的脂肪組織、肌肉組織、肝以及血漿中,能夠與蛋白和白蛋白有機結合,從而能夠進入機體的血液循環,然后在肝臟的作用下有效地被羥基化成血清25—羥基維生素D,從而可以參與機體的血液循環,從而發揮調節機體代謝的作用[5]。在臨床上,25-羥基維生素D常常被用于觀察體內維生素D營養狀態,而串聯質譜法則是檢測機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的金標準。一般而言,在機體的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線粒體部位存在著1-α羥化酶,血清25—羥基維生素D只有與這種物質充分結合才能被羥化,從而生成血清25—羥基維生素D,生物活性才能得到顯著增強。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血清25—羥基維生素D能夠有效地反映機體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反映機體的營養狀況[6]。在人體新陳代謝中,維生素D有助于維持鈣、磷代謝平衡,有利于加速鈣的吸收,提高機體對于鈣的利用率[7]。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為(44.7±13.8)ng/mL,妊娠期高血壓組是(39.8±8.4)ng/mL,輕度子癇前期組是(36.5±8.5)ng/mL,重度子癇前期組是(28.2±10.2)ng/ mL,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組是(22.1±10.1)ng/mL,正常孕婦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明顯高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輕癥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較重癥患者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機體內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越低,機體對于鈣的吸收率越低,所以機體內的血鈣濃度就會明顯下降,這就會顯著地增強機體對血管緊張素Ⅱ和腎素等物質的反應性,所以會起到收縮血管的作用,最終會導致血壓的升高,也即: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越低,那么高血壓病情就會越嚴重[8]。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維生素D水平能夠有效地反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所以和子癇前期的病情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孕期要及時為孕婦補充維生素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而針對已經得到確診的子癇前期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為患者補充維生素D,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疾病的發展,使其孕周得到有效延長,以使其圍生期結局得到有效改善。
[1]蒲元芳,謝艷,戰玉峰,等.孕婦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妊娠合并癥的關系[J].生殖醫學雜志,2015,24(1):79-83.
[2]王遠流,李雪麗,唐寧,等.孕期1,25-二羥基維生素D3和微量元素水平與不同疾病的關系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6):819-820,823.
[3]張名旭,李磊.妊娠早中期婦女25-羥基維生素D水平的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2):1637-1639.
[4]趙文卉.25-羥基維生素D3與孕期高血壓病的關系的研究[D].中國醫科大學,2014.
[5]蔣潔,許飛,趙軍,等.妊娠期孕婦25-羥基維生素D水平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15):946.
[6]王歡,劉海明,胡廣梅,等.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血壓變異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4):399-403.
[7]褚琳,孫芳,劉杰,等.高齡患者25-羥維生素D水平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2):1279-1282.
[8]王歡.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血壓變異性的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2015.
R 714.24+6
B
1672-8351(2016)11-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