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中華才藝課程的必要性日漸被絕大多數學生認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是漢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之一。本文從中華才藝課程的開設及教學現狀入手,通過對已有問題的對策探討,嘗試著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并兼顧新疆輻射中亞的區域特色調整課程的內容、項目設置、教學方法等并進一步討論課程設置的科學合理性,以期最終優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框架結構。
【關鍵詞】中華才藝;課程;漢語國際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愈來愈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弘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掌握一門中華才藝技能,對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具有積極意義。中華才藝以直觀的形式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不但深受國外漢語學習者的歡迎,更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中華才藝是能夠映射出其軟實力的基本功之一。作為一名有可能走出國門推廣漢語的準教師,中華才藝不但能夠幫助他們更快、更好的融入工作環境,更能輔助他們從事漢語國際推廣與對外交流。
在此有必要對“中華才藝”進行注釋。中華才藝即為區別于其他國家的,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特色的,可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展現中華民族特有風貌的才能、技藝與藝術。大致上可包含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范疇中的舞蹈、曲藝、相聲、書畫、武術、太極拳、中國民間手工藝及中國傳統器樂等等——這是劉璇于2012年著作的《太極拳與中國文化傳播》一文中關于“中華才藝”的定義。
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涉及到語言學、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如何對各個學科內容進行擇優選擇并合理分配使其優化組合是當前專業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特別是中華才藝課程,如何將其歸并至專業課程框架中,如何科學定位其課程性質、地位都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以實踐檢驗理論。
截至2012年7月底,全球擁有387所孔子學院、509所中小學孔子課堂。亞洲已有30個國家和地區75所孔子學院,其中在中亞正式掛牌成立的孔子學院己達到8所,涵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目前新疆高校中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有五所,其中先后開設中華才藝課程的高校有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綜觀其開設的才藝課程項目包含剪紙、書法、武術、國畫、京劇等(每一年在安排順序和項目選擇上略有差異)。
在對國際教育專業已修讀或正在修讀中華才藝課程的學生及任課教師展開調查與訪談后,我們發現:
1.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中華才藝課程的必要性,大家的意見趨于一致
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中華才藝課程的必要性”進行調查、訪談后,超半數的師生都認為非常有必要,僅有極少數學生表示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或不認可中華才藝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2.在對中華才藝課程項目的選擇與開設問題上,學生見仁見智,意見不同
調查發現:包括剪紙、京劇、國畫、武術及太極拳、中國結、傳統器樂等在內的近十個技能項目都是學生喜愛并關注的。其中,剪紙技能居榜首,其次為國畫、京劇、太極拳、武術等項目。從喜好數量多寡可見帶有濃郁中國特色風格的技能,特別是能體現中國國粹與民俗文化的項目格外受青睞。
正因為考慮到已開設的課程項目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還對學生的進一步需要做了調查統計。發現:大部分學生希望在開設原有才藝技能課的基礎上,還希望校方提供更多的項目選擇。在對填報的課程項目歸納整理后,大致分為如下五類:傳統文化理論類(如:民俗介紹、中國古詩詞閱讀鑒賞)、棋類(象棋、圍棋)、歌舞類(昆曲、肚皮舞、新疆歌舞)、器樂類(鋼琴、二胡、小提琴、葫蘆絲)其他特殊技能類(針灸、中國結、中國菜系與烹飪、麻將、插花、茶道、變臉、快板、刺繡、瑜伽、跆拳道)等等。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五大類中的個別技能不屬于(具體參照劉璇在2012年著作的《太極拳與中國文化傳播》一文中關于“中華才藝”的定義)中華傳統文化才藝。例如:肚皮舞、插花、茶道、瑜伽、跆拳道、鋼琴、小提琴等。這些技能雖然是當今時代下較為熱門的技能學習項目,但并不屬于中華才藝的范疇,本研究不做論述。由此可見,雖然學生對才藝技能渴求的積極性令人欣慰,但什么是中華(傳統)才藝?又如何與其他技藝做區分?對于此類問題,學生模糊不清、認識仍顯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的“國粹”麻將作為一項娛樂大眾的游戲日漸風靡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和歐洲,人們通過麻將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而了解漢語。學生對技能需求的與時俱進性敦促了課程設計者應緊跟時代步伐,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課程方案。此外,作為毗鄰中亞地區的新疆高校學生,掌握具有新疆特色民族文化的才藝技能(如:民族舞蹈、民族樂器等)是絕大多數學生的意愿之一,這無疑對于中亞地區的漢語推廣及中國文化傳播具有積極影響。
3.中華才藝課程的教與學
首先,從教學內容上看:絕大部分學生認為中華才藝課程的內容與實際需求相符,對提升漢語教學技能有促進作用。其次,從課堂組織來看: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教師在組織課堂時講的多,練習少,導致實踐機會不足等問題。第三,課下活動是否能與才藝課教學相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就調查情況來看,包含講座、參觀、展覽、匯報演出等形式的課外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諸多課外活動比例相當,種類豐富。第四,對課時量的安排:絕大多數學生則認為課時量過少,以至學習技能不精。第五,對授課教師采取教學方法進行調查統計后發現:只有極少的學生認同教師現有的教學方法,而而近一半的學生則認為因為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學過程較枯燥。
面對理論大于實踐、略顯枯燥的課堂,學生又是否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課余、課下時間多加練習從而掌握中華才藝各項技能呢?調查顯示:對課后是否會主動練習鞏固才藝課技能操作,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偶爾練習;極少數選擇了臨時抱佛腳,通過考前突擊應付考試。當然也有10%的學生選擇了從不練習。因此,不同學生對才藝課程的學習效果各不相同:過半數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所需的才藝技能,而三分之一的學生仍然認為這些才藝技能有點難度,尚未完全掌握相關操作性技能。
本調查以實證研究的方法考察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學習中華才藝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 并對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及科學性進行了相關分析, 得出如下結論。
4.結 論
4.1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中華才藝課程的必要性,絕大多數學生日漸明確才藝技能的獲得與漢語推廣工作關系密切,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是漢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之一。
4.2 對于中華才藝課程中才藝技能的種類與項目,校方應在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并考慮實際師資力量,盡可能地豐富技能種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關注度。同時,新疆特殊的地理政治因素不容忽視,本著輻射中亞中國西部橋頭堡的角色,在中華才藝課程設置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也應納入才藝課程項目的建設體系。
4.3 教師的課堂組織方式及教學方法還需進一步改進。具體包括認清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水平,對于操作技能性強的課程需要積極尋找“講練結合”的平衡點,盡可能多的練習才能夠保證技能熟能生巧。此外,多元化的教學設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勿讓方法拖了內容的“后腿”。
4.4 課下學練的環節不應忽視。特別是校方應盡可能多的提供能夠接觸才藝技能的輔助活動,積極搭建展示平臺。
中華才藝的學習任重而道遠:這不僅僅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應學習的技能,更是一代代中國人需要傳承與掌握的精髓瑰寶,需要我們繼續學習、終生學習。
參考文獻
[1]劉璇,《太極拳與中國文化傳播》[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