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林 李笑巖 趙冬梅 王利民 劉菲
【摘 要】作為麻醉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麻醉解剖學是從麻醉學角度來研究人體局部形態結構、配布規律及其臨床應用的一門科學。我校針對招收的麻醉學專業學生開設麻醉解剖學迄今已有12年。本文從課程分析和教學分析兩個方面對麻醉解剖學課程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關鍵詞】麻醉解剖學;課程分析;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醫學科學體系中各學科之間既相互滲透、融合,又高度分化,麻醉學專業作為醫學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專業麻醉醫師的培養起步比較晚,直至1996年由曾因明教授總編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麻醉學專業教材,我國麻醉醫師的培養工作才算步入了正軌[2]。我校自2003年招收了第一批麻醉學專業學生,作為其專業基礎課的麻醉解剖學迄今已經開設了12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以下從課程本身和教學兩個方面對麻醉解剖學課程進行介紹。
一、麻醉解剖學課程分析
我校招收的麻醉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能從事臨床麻醉、急救復蘇、危重病救治、疼痛診療及其初步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作為麻醉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麻醉解剖學是從麻醉學角度來研究人體局部形態結構、配布規律及其臨床應用的一門科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本課程圍繞麻醉學專業培養目標,在教授過程中側重與臨床麻醉、急救復蘇、危重病監測與救治及疼痛診療等相關的人體形態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學生通過認知人體體表標志和各器官體表投影,觀察人體各個臟器的位置毗鄰關系,辨識血管、神經的走行以及探查人體局部的層次結構,在以往學習的系統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熟悉和了解人體局部形態結構、配布規律及其臨床應用,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臨床學科及《麻醉生理學》、《麻醉藥理學》、《危重病醫學》、《臨床麻醉學》和《疼痛診療學》等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我校在開設麻醉解剖學課程之初,對麻醉學專業學生是以“局部解剖學+麻醉解剖學”模式進行教學,即學生在同一學期內先學習64學時的局部解剖學,然后再學習54學時的麻醉解剖學,實驗教學則采用局部解剖學標本進行觀察和操作。此種教學模式持續幾年后,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學理念的提升,我們結合麻醉學專業特色,把局部解剖學和麻醉解剖學兩門課程的所有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和優化,去除掉了局部解剖學,只教授88學時的麻醉解剖學課程,授課內容包括緒論、面部、頸部、胸部、氣管插管通道應用解剖、腹部、盆部、脊柱區椎管、腰部、上肢、下肢、疼痛與手術反射等幾大部分。因為麻醉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范疇,是麻醉學專業學生進入臨床麻醉實踐的基礎和橋梁,所以我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標本的觀察和實踐操作上,每一章節的理論課都有相應的實驗課跟隨,而且我們較以前加大了實驗課的比例,現在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為1:3.,即理論學時共22學時,而實驗學時為66學時。
通過課堂的講授及實驗課的實踐操作,在知識方面,使學生能夠熟悉人體各局部內解剖結構的位置和相互毗鄰關系,掌握各部神經的位置、走行和毗鄰關系,了解主要部位的神經穿刺方法等;在能力方面,能掌握解剖操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熟練使用外科常用器械進行人體標本剖查,并且在剖查過程中對人體的層次結構概況能正確的辨認和區別,同時能熟練運用學到的解剖學知識分析臨床中疼痛的原因和麻醉治療原則等;在素質方面,通過對麻醉解剖學課程的學習,在系統扎實的掌握與臨床麻醉、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重癥監測與治療、疼痛和手術反射等臨床實踐密切相關的解剖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嚴謹的學風和良好的醫德,并具備較堅實的醫學思維能力,為以后發展成為一名優秀的麻醉醫師打下基礎。
二、麻醉解剖學教學分析
(一)學情分析
在知識方面,學生已經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習了系統解剖學課程,對于正常人體的組成、各系統器官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位置及毗鄰關系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人體各局部內解剖結構的位置和相互毗鄰關系,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有一些同學在學習系統解剖學過程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習習慣,注重死記硬背而不是觀察和理解。
在情感方面,目前我校麻醉解剖學開課是在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思維較活躍,記憶力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求知欲較強,希望能學習到和本專業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對麻醉學專業而言,麻醉解剖學是教育部頒布的七門主干課程之一,所以大多數同學學習積極性很高,在麻醉解剖學課程的學習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也有少數學生由于學習能力欠佳或對大學學習任務沒有正確的認識,學習態度消極,課堂經常出現遲到、早退現象,以致學習效果較差。
(二)教學分析
對于麻醉解剖學課程,一開始的授課方式是比較傳統的局部解剖學的授課模式,即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講解,然后學生分組在人體標本上進行解剖操作實踐,以對剛學過的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在學生操作過程中,由授課教師進行巡回指導。由于課程內容較多、記憶難度較大且容易出現混淆以及教學方式單調,解剖操作實踐只是簡單的對解剖結構進行驗證等原因,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們對麻醉解剖學實驗教學進行了探索與改革,開展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PBL教學中,我們授課教師在課前2-3周把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臨床問題(如臂叢麻醉的穿刺路徑、麻醉范圍、易損結構等)發布給每位同學,由學生自主分組利用圖書館或者網絡資源查找資料,通過小組間學生的相互討論對查找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和總結。在實驗課進行相關操作時,重點顯示與該臨床問題相關的解剖結構,并將保留的圖片或視頻等影像資料插入自己小組制作的PPT中。然后各個小組分別應用PPT來講解和分析臨床問題,并回答同學們和授課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后,由授課教師根據各組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和打分,得分計入期末考試成績中。
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在麻醉解剖學教學中加入PBL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但同時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我們現在承擔麻醉解剖學課程授課任務的教師本身是臨床醫學專業的,而非麻醉學專業的,所以對于麻醉專業課程知識了解的并不多,很難將麻醉解剖學的知識和臨床麻醉實踐融會貫通。對此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麻醉解剖學授課教師的培養力度,進而使麻醉解剖學教學水平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武志兵,李建忠,劉學敏,等.淺談麻醉解剖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J].解剖學研究.2012,34(1):58-59.
[2] 譚建國,彭珍山,范松青,等.麻醉解剖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6):57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