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校部分資金有賴于財政撥款,對于高校建設項目的發展財政性撥款仍然不足,并且存在分配不平衡的問題。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說,要想擴大學校的辦學規模,資金不足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因此高校建設項目引進BOT融資模式是必要和可行的。
【關鍵詞】高校;建設項目;BOT;必要性;可行性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各高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隨著規模的擴大,高校后勤基礎設施短缺、辦學條件跟不上辦學規模,在國家建設資金投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將BOT融資模式引入到高校建設項目中來,將對傳統的高校資源配置與運作產生全面的沖擊,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進BOT項目的必要性[1]
1.1高校建設項目資金的需要
高校目前的經費來源主要用于高校日常教學、科研、生活的正常運轉,政府雖然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對教育產業建設方面的投資,但還是無法滿足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因此,利用BOT融資模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高校建設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高校建設資金的不足,彌補資金缺口。
1.2減輕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分散項目投資風險
BOT融資模式有效的引進了民間資本對高校建設項目的投入,緩解了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實現了政府、民營企業、高校三方的最佳融資效果。在BOT融資模式下,高校增加了基建項目的資本金數量,降低了資產負債率。這不僅節省了政府的投資,還將基建項目的部分風險轉移給了民營企業。
1.3發展投資空間,提升競爭力
高校由于投資主體單一、資金有限,建設項目普遍存在著建設資金匱乏、運營效率不高的現狀。BOT融資模式有利于引進競爭機制,形成投資主體多樣化、資金來源多途徑的融資新局面。
1.4在項目投資建設和管理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
在BOT融資模式下,高校與民營企業是以特許經營權合同為基礎進行的全程合作,民營企業從高校建設項目的立項、可行性研究、設計等前期工作開始參與,可以將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引進到項目中,這不僅降低了項目的投資風險,而且實現了對項目建設與運行的控制。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BOT融資模式進入高校,并成為高校建設項目投資領域的新寵。要在短期內解決我國高校教育資本不足的問題,不能只依靠財政撥款,而應積極主動地引進BOT融資模式進行融資:(1)引入BOT模式與我國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資體制的發展相適應;(2)引入BOT模式符合高校后勤社會化趨勢,與國際高校辦學模式接軌;(3)我國已經積累了用BOT模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豐富經驗。
2.引進BOT項目的可行性
2.1高校引入 BOT 模式的可行性
2.1.1高校BOT模式的特點。首先,高校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具有存在和發展的長期性,因此,高校的后勤項目建設適宜運用BOT摸式。其次,高校基礎設施的使用者主要是在校大學生,產品或服務的消費定位是較低的。項目大都處于校園之內,要求項目規劃要與校園的整體氛圍相匹配。再次,高等學校BOT項目大都屬于常規性項目,項目的風險相對較小[2]。
2.1.2BOT模式相對比較成熟,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高校BOT模式可聚集社會閑置資金用于后勤項目建設,以彌補國家教育財政投入不足,擺脫高校教育資金短缺的困境,形成教育投資多樣化,使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的高校成為融資主體,改變高校在辦學上過分依賴政府的狀況,引進資金而高校無債務負擔。對于項目的運營公司而言,通過獲得特許經營權,利用投資和融資方式對項目進行建設和運營管理,可以獲得相對長期穩定的效益。所以,高校和投資方是雙贏。
2.1.3高校采用BOT模式,所引進的內、外資無需任何擔保,項目的建設與使用屬于商業運作。有利于提高基礎設施使用效率,促進良性循環,使投資者、高校和其他有關方面共同承擔建設風險。從而提高項目選擇決策的科學性、縮短建設工期,提高建設效率。
2.1.4引進BOT模式與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資體制的發展相適應。長期以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撥款是我國高等教育唯一的經費來源,由于總體教育投入的不足,這種方式嚴重地制約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發生了改變,多種渠道的學校自籌經費在高校經費投入結構中的比重逐漸呈上升趨勢,政府撥款比例呈逐漸下降趨勢。隨著教育法制的進一步完善,教育投資的多元化逐步納入法制規范,必將推動教育多元化投資體制的發展。因此,將BOT模式用于高等教育項目建設,可以鼓勵民間投資,將社會閑置資金吸引到高等教育上,大大豐富教育投資渠道。
2.1.5引進BOT模式符合高校后勤社會化的趨勢,與國際高校辦學模式接軌。我國高等院校的后勤設施一般是由高校投資和管理,這極大地增加了高校的負擔,減少了教學資金的投入。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這種傳統模式必然會受到沖擊,高等院校后勤社會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引進BOT模式是推動高校后勤社會化的一種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快后勤社會化改革,加強高等院校后勤設施的管理。可以預計,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BOT融資方式作為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資體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會化的一種有效模式,必將得到廣泛的應用。
2.2民間資本進入高校的可行性
2.2.1首先民間資本已有足夠的能力投資高等教育。目前,我國民間蘊藏著豐富的潛在教育資源,國內居民存款及各類金融資產已達l0萬億元人民幣,民間資本已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的40%,民間資本已占有社會固定資產相當大的比例,相對比較充裕,巨大的社會資金需求尋求投資市場,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投資效益最好的部分。同時一些民營企業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求生存求發展,通過改革建立了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企業制度,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同時使其投資高等教育成為現實。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運作良好,其備管理現代企業的能力,使其投資高等教育成為可能。政策扶持與實踐探索。國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教育產業,投資辦學,特別是《中國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臺,為民間資本進入教育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這幾年來的實踐探索,也為民間資本進入教育產業積累了經驗。國有民營二級學院、以教育投資股份公司形式運作的大學城等新模式的實踐,也為民間資本大規模進入高等教育產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3]。
2.2.2充足的社會資金為BOT融資創造良好的條件。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積累了大量資金,擁有巨大的投資潛力。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能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則開展業務活動。在對待風險的問題上,能客觀地分析、理性地決策,很多國內民營企業的管理水平已經可以和國外水平相匹敵。
參考文獻:
[1]李揚,黃業蘇.試論內資BOT融資模式在高校新校區建設中運用[J].財經界學術版,2010(7):42.
[2]李慶軍.BOT融資模式在高校后勤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07(4):51.
[3]王升.BOT融資模式在高校中的應用[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16.
課題項目: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520號)。
作者簡介:
付曉紅(1979-),女,吉林市人,講師,本科,項目管理工程碩士,研究方向: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