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昂
[摘 要] 目前,中小企業的融資狀況基本處于內部融資,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權益資金的來源極為有限,很難獲得長期債務的支持,面臨融資困難的困擾。其原因是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不強、市場融資渠道不暢、政府層面支持的力度不夠。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對策:中小企業要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內在融資能力;疏通和開拓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融資服務;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
[關鍵詞]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3[文獻標識碼] B
一、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
在我國,企業的融資可分為內部融資及外部融資。內部融資有企業自身積累、生產經營盈利等,外部融資包括以發放股票和債券等形式向社會公開募集的直接融資以及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以長期或短期貸款的方式籌集的間接融資。
在中小企業方面,由于受企業經營業績、證券市場門檻設立以及投資體制相對不健全等多方面影響,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傾向性明顯、結構失調。其資本大部分來自自身積累等內部融資方式,債券、股權、銀行借貸等外部融資方式所占比例非常低。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依靠自有資金作為發展資金的中小企業占65%。其中,又呈現內部融資不足,外部融資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不合理、融資通道單一等現象。大部分的外部融資供應來自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以銀行信貸資金作為首要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占比達到21.9%。直接融資只占極小的一部分。銀行貸款中大多數銀行提供的主要是額度小,期限短、用作周轉性較強項目的貸款,從銀行獲得足夠的長期貸款難度較大,難于滿足中長期發展對大規模穩定資金的需求。在流動資金來源方面,據世行國際金融公司中國項目開發中心,以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對成都、綿陽、樂山三地601家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內部自身積累78.1%、向銀行貸款9.65%、民間借貸5.07%、商業信用3.25%、其他非正規融資3.93%。與大企業相比,由于信用、風險、可抵押資產等限制,中小企業無論是選擇銀行貸款或是民間借貸都面臨更高的利率,直接結果是導致了融資成本高,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
顯然目前中小企業的融資狀況基本處于內部融資,自我積累,自我發展,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不僅權益資金的來源極為有限,而且很難獲得長期債務的支持,面臨融資困難的困擾。資金來源不足已成為中小企業擴大自身規模,加大研發、創新投入的嚴重障礙,甚至使中小企業面臨關停、倒閉的危機。
二、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
(一)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不強
1.受到自身規模的限制。大多數中小企業往往掛靠集體或合資經營,規模及資金投入較小。其中大部分資金用于購買主要原材料或零部件。廠房、土地等固定資產往往以租賃代替,存在所有權不明確現象。因此,企業自身存在資產薄弱、負債率過高、生產設備技術相對落后、產品單一,訂單不穩定,可用作銀行貸款抵押的固定資產較少等問題,在市場競爭中比大企業面臨更高的風險。
2.內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表現為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項財務信息不透明,可信度比較低。欠缺專業的管理團隊和管理知識,對企業融資的理性認識不足,缺乏全盤詳細的考慮和計劃。公司治理機制規范度較低,傳統家族式管理比較普遍,所有權與決策權高度集中,加之經營歷史比較短,因此業績的增長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這些問題也加大了企業經營風險,難以建立穩定的企業信用,增加了從外部獲得資金支持的難度。此外,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應用方面的滯后,也限制了中小企業發展各項融資業務。
(二)市場融資渠道不暢
1.銀行融資難度大,融資成本高。近年來,隨著信貸管理體制的改革,為了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各大商行紛紛建立了風險約束機制。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信貸風險管理與控制,又普遍對信貸人員實行貸款風險責任追究。因此,出于降低風險的考慮,各大銀行對企業的貸款主要選擇優質的大型企業客戶。加之配套的激勵機制不完善,信貸人員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普遍趨于保守,往往會以財務制度不健全等理由拒絕提供資金借貸。此外,由于銀行信貸業務本身的特點,加之中小企業貸款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高風險性。因此中小企業即使能從銀行獲得貸款,也會出現辦理環節相對復雜、周期長,銀行要求的利率偏高等狀況,往往難以適應中小企業機制靈活、資金周轉迅速的需要。
2.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善。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社會金融機構仍然欠缺,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建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擔保體系也普遍不健全。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借貸市場的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信用擔保公司規模小、實力弱,風險投資渠道不暢,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中小企業擔保難,抵押難。大多數中小企業沒有能力獲得大型企業或機構提供的擔保。
3.金融市場的發展仍不成熟。貨幣市場的發展明顯滯后,其中票據市場仍處在起步階段。市場“信用”交易的空間較小,通過票據貼現、承兌等工具進行短期融資比較困難。而在非正規市場進行票據交易,無疑將加大企業的融資風險和成本。資本市場的政策主導意味仍然濃厚,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關注力度不夠。嚴格的高要求條件限制使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很難邁入門檻。
(三)政府層面支持的力度不夠
首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現為政出多門,政策間協調難度大。對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的扶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融資的具體措施、專項基金的使用和管理辦法都沒有詳細和具體的規定等問題,亟待修改完善。其次,欠缺專門獨立的機構從事中小企業的統一管理、規劃。目前中小企業的管理仍是“政出多門”,職能的重復容易造成政策的局限性與片面性,限制了中小企業開展正常的融資活動。第三,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咨詢、服務的機構缺乏統一的調整和規劃,數量少,提供服務的效率低。對民間借貸組織缺乏有效引導,企業融資風險大成本高。
三、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要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內在融資能力
1.轉變企業的管理模式,推進管理創新,加強基礎管理,強化營銷和風險管理。構建現代企業管理文化,促使治理結構合理化,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構建企業融資和投資長遠的決策機制。
2.加強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能增強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財會信息的透明度,建立起良好的企業財務形象,提高企業信用度,降低外部融資的難度和融資成本。同時也能準確地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融資計劃,從而更有效地降低融資過程中的風險,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促進生產的發展。
3.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重視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的投入,從提高產品質量及產品創新上擴大市場影響力,增強企業自身實力。同時在不違反現行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加強與外部溝通積極尋求其他方法解決融資問題。
(二)疏通和開拓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融資服務
1.銀行要提高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意識,加強與中小企業的信息溝通,積極改善銀企關系。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認真落實并完善貸款差異化的金融監管政策。如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允許發行貸款集合金融債券等。在強化貸款風險管理的同時健全貸款激勵機制,提高信貸人員拓展中小企業業務的積極性。充分考慮實際情況,設置浮動貸款利率,開放新的金融結算工具,提高結算服務效率。降低抵押評估、登記等費用。
2.加快金融改革創新。改進銀行審批模式,創新評級調查手段,綜合考慮企業資金實力、財務管理、領導層、可持續發展前景、企業面臨的市場機遇等因素,判斷企業的資信情況和還款能力。創新中小企業擔保方式,提供動產質押、無形資產質押、供應鏈融資、企業聯保、股權質押等多種靈活方式。根據企業需求和風險控制方式的不同,拓展授信方式,辦理銀行承兌、銀行和商業匯票貼現等。積極探索各種類型的貸款模式,包括資產抵押、信用評分、財務報表、無抵押貸款等。完善資本市場的分層制度,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市場的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掛牌改制輔導和后續的持續督導,方便中小企業通過定向發行快速進行股權和債券融資。
3.充分發揮區域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強服務中小企業的意識和創新能力,從經營戰略、操作專業性和盈利增長性等方面提高對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積極探索將對地方企業的信息溝通優勢,轉變為服務成本、產品差異化優勢的途徑。準確把握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產品、營銷方法、服務模式和風險控制措施,在利率、額度、期限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根據具體行業和市場區域狀況拓展授信業務操作方式和擔保方式。加強與政府、企業在信貸方面的有效聯系,與當地政府、行業協會聯合組建多層次、多形式的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積極支持地方建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擔保體系。在此基礎上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重,進一步引導中小企業創新及轉型升級。
(三)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
盡快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形成規范、配套、有序的體系,保證“維權”與“扶持”落到實處,為中小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成立專門獨立的機構,加強與中小企業的聯系,從事中小企業的統一管理,協調具體政策的實施。加大財政補貼、貸款貼息、減免稅和融資擔保等系列優惠措施和手段的力度,給予中小企業更多資金上的扶持。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各種繁雜的收費項目,確實減輕企業負擔。由政府牽頭、銀行配合構建符合現階段中小企業實際的信用評級體系,扎實開展信息收集、信用等級評級授信工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有效解決中小企業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財政撥款和政府牽頭,成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為信用良好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完善政府的信息咨詢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政策解讀、經營管理、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信息服務。構建由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及多層次風險補償機制組成的監管體系,加強對社會融資服務機構的管理和引導。
[參 考 文 獻]
[1]褚漪哲.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3(5):101-102
[2]朱張翔,何苗.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成因及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65-66
[3]戴蓉.中小企業融資創新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34):29-30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