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輝(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廣州 510405)
?
探討張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應用
方志輝(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州510405)
摘要: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快速上升,糖尿病足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并發癥之一,預防重于治療。張仲景繼承和發展《內經》“治未病”思想,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傳”、“瘥后防復”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仲景“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足的發生與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張仲景治未病糖尿病足防治傷寒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加,它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其中一個。治療糖尿病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糖尿病足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并發癥。《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指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對危險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增加了40倍。糖尿病足的預防重于治療。中醫“治未病”思想是疾病預防和治療的重要內容。醫圣張仲景繼承和發展了“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的思想得到了具體的應用。本文就以下3方面對仲景“治未病”思想如何指導防治糖尿病足作簡要探討。
《黃帝內經》首先提出“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從而提出了防治疾病的“治未病”理論。漢代杰出醫家張仲景在前人的基礎上“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成《傷寒雜病論》,其辨證論治的治療模式奠定了我國中醫學診療體系的基礎,同時也確立了治未病理論體系。“治未病”的思想貫穿于《傷寒雜病論》全書。《金匱要略》開篇第一句話便是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思想在仲景學說中得到繼承和發展。仲景“治未病”的思想可以概括為“未病先防、既病防傳、瘥后防復”。一方面是強調養生防病;另一方面是強調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及病情加重;第三方面是預防疾病的復發。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病情嚴重、治療費用高,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1]。2010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的我國多省份多中心的調查顯示,在三甲醫院中約30%的非創傷性截肢為糖尿病所致。六分之一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會在一生中發生足潰瘍[2]。雖經積極治療,但大醫院糖尿病足總的截肢率并沒有明顯下降。隨著糖尿病患者人數的快速增加及生存時間的延長,糖尿病足發病率必將攀升。中醫學認為糖尿病足可歸屬“脫疽”范疇。宋代《衛生家寶》曾記載:“消渴患者可以足膝發惡瘡,至死不救”,可見病情大多兇險,治療復雜困難。因此,以預防為主的“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的有效防治中至關重要。
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繼承了《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且豐富了其內容,可用于指導大多數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下面就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方面論述糖尿病足的防治。
3.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包括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以及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3.1.1養慎固本: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曰:“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隨后又提出了“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指出了疾病發生的原因有“正虛”和“邪盛”兩方面,預防疾病要從“固護正氣”和“祛除邪氣”兩方面入手,而正氣的充足與否決定邪氣能否致病。最終提出了預防疾病要內養正氣、外慎邪風的觀點。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預防中,養慎固本是大法,也是任何疾病預防的首要原則。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的生理、病理變化跟大自然息息相通,人們應當順應大自然的各種變化,扶正固本,攝生為先,調養精氣神,才能預防疾病。
3.1.2飲食節制:合理的飲食結構在預防疾病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張仲景非常重視飲食養生,在《金匱要略》首篇即云:“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關于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中醫與西醫均認為與飲食不節有關。攝入高熱量及結構不合理的膳食易導致肥胖及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可促進糖尿病的發生。《素問·奇病論》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所以,合理的膳食結構能有效地預防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能預防糖尿病足。仲景又云:“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強調飲食選擇要個體化,這樣才能起到養生防病的作用。對于已成糖尿病之人,在飲食上要辨證調護。在食物選擇上要“與病相宜”。如陽氣不足的糖尿病患者,應適當攝入溫陽之品,如羊肉、韭菜等,假如過食寒涼之物,則可致陽氣虧虛,血脈瘀阻,發為脫疽。
3.1.3針灸導引:糖尿病足的發病因素主要有神經病變和(或)血管病變,早期大多表現為雙下肢麻木、蟻行感、疼痛或其他感覺異常,甚至感覺缺失,此時就應積極處理各種危險因素,以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誠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篇所講:“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是“治未病”理論中未病先防的具體措施之一。針刺腧穴的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手法,使經絡通暢,從而恢復臟腑組織器官間的生理功能,提高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最終達到祛病防病、調和陰陽的目的。導引、吐納等鍛煉身體的方法,可調暢氣機,疏通血脈、通利關節,扶正祛邪。通過針灸或氣功、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導引方法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及神經功能,從而達到預防糖尿病足的目的。
3.1.4房室有度:《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仲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房室應有度,其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強調“房室勿令竭乏……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他認為血痹、虛勞、消渴、痰飲、黃疸等病,皆可因房勞過度所致。這就告誡人們,房室有度可預防疾病。明代《外科正宗》云:“夫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此因平素厚味膏梁,熏蒸臟腑,丹石補藥,消灼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傷……其毒積于骨髓者,終為疽毒陰瘡。”其中房勞過度就是脫疽一個重要的發病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節制房室,善于積精少泄,使精氣充沛,身形明慧,有效預防糖尿病足。
3.2既病防傳:張仲景非常重視預防疾病的傳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講述了外感病及內傷雜病的普遍傳變規律,在認識這些規律之后,對提前阻斷疾病的傳變途徑,防止病情加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匱要略》首篇即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在五行相克的基礎上,以肝病傳脾為例,以此類推,闡述臟腑病變的規律及防變的原則。《傷寒論》以六經病的傳變闡述外感熱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六經病之間能相互傳變,其傳變與否決定于感邪之輕重、正氣之強弱和醫護之當否。其三陽三陰分證,反映了外感熱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實轉虛的發展變化規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病由太陽傳至陽明,使邪氣由表入里,若見此趨勢,預防性針刺足陽明經,先安未受邪之地,則可使經氣流通,阻止邪氣內傳。除此之外,仲景也非常重視急危重癥的防治。所有的急危重癥是由量變轉化到質變,如果在疾病的惡變之初能見微知著,及時采取救治之法,則可轉危為安[3]。這一點,在《傷寒論》陽明、少陰三急下證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糖尿病足的治療中,“防變”至關重要。當足潰瘍局限于表皮時,猶如病在太陽,應盡早采取恰當的治療方法,防止潰瘍往深處發展、邪氣由淺入深;當足潰瘍已出現膿腫或骨髓炎時,猶如病在陽明,應祛邪以扶正,徹底切開排膿或祛除感染骨,防止感染范圍進一步擴大,疾病由實轉虛;當糖尿病足潰瘍感染危及生命時,此時救人于頃刻之間,應該當機立斷,棄卒保帥,截肢保命。
3.3瘥后防復:瘥后防復是張仲景治未病的又一重要措施,張仲景《傷寒論》設“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一篇就是專門論述如何防止疾病好轉之后復發的問題。對于疾病復發的原因,張仲景認為主要有食復、勞復及復感等。如《傷寒論》云:“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傷寒差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旨在啟發人們要注意防止疾病復發。大病初愈,應注意調攝,以恢復機體尚未穩定鞏固的陰陽平衡功能,否則極易病復;若能慎起居、調飲食、禁房事、暢情志,使正氣恢復,則可加速身體的完全康復。對糖尿病足潰瘍剛愈合的患者,防止潰瘍的復發極其重要。所以糖尿病足患者應該做到謹慎起居,不妄勞作。在生活起居護理中,應當注意足部保健護理。
糖尿病足潰瘍是可以治愈的,但也非常容易再次出現潰瘍。因此,當足潰瘍愈合之后,應當未病先防,繼續保持足部護理保健。研究表明,即使在糖尿病足危險因素存在的情況下,良好的足部護理也能使多達4/5的患者避免足部潰瘍的發生[4]。
隨著時代的變遷,疾病譜也在不斷變化,但是仲景“治未病”思想始終發揮著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在糖尿病足的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應“因人、因時、因地”地將仲景“治未病”防治理念深入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當中,爭取做到“預防為主、專業治療、防止復發”,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44.
[2]許樟榮,冉興無.糖尿病足病規范化診療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
[3]周亦農,孫玉冰.淺析《傷寒雜病論》中的預防思想[J].中國醫藥學報,2003,18(5):311.
[4]Strock M,BergenstalS.Staged Diabeties Management:A Systematic Approach(2nd)[M].England,2005:353.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