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大慶市肇源縣婦幼保健院 肇源 166500)
?
硫酸鎂和低分子肝素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的臨床研究
王偉(大慶市肇源縣婦幼保健院肇源166500)
摘要:目的:探討硫酸鎂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將我院收治的106例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3例。對照組采用硫酸鎂治療,觀察組采用硫酸鎂+低分子肝素治療。比較兩組血壓、母嬰妊娠結局。結果:治療后,觀察組血壓、尿蛋白定量、母嬰妊娠結局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硫酸鎂+低分子肝素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母嬰妊娠結局,值得推廣。
關鍵詞:硫酸鎂早發型子癇前期低分子肝素
早發型子癇前期癥狀不典型,但其所致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母嬰妊娠結局,因此在臨床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臨床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的方法主要包括解痙、降壓[1]。其發病機制與內皮受損而造成血液高凝具有重要關系。低分子肝素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受到臨床關注。本研究選擇106例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探討硫酸鎂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6例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3例。觀察組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9.02±2.15)歲;孕周21~38周,平均孕周(28.7±2.5)周;38例初產婦,15例經產婦;體重63~75kg,平均體重(68.9±2.3)kg;對照組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29.30±2.05)歲;孕周22~38周,平均孕周(28.8±3.0)周;40例初產婦,13例經產婦;體重63~76kg,平均體重(69.2±2.4)kg。臨床主要表現為:①伴有高血壓、蛋白尿、凝血功能障礙、抽搐以及水腫等癥狀;②收縮壓:140~220mmHg,舒張壓:90~150mmHg;③大部分患者伴有頭痛、眼花、視物不清以及肺水腫等表現,部分患者伴心慌、氣緊、咳嗽以及肺部濕啰音等癥狀;④尿蛋白檢查結果為陽性。排除原發性高血壓、伴心臟病及腎臟等嚴重疾病者。兩組年齡、病情及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兩組均選擇硫酸鎂解痙治療,并實施鎮靜、輸氧、利尿等對癥治療措施。①對照組:將60mL硫酸鎂溶液(濃度為25%)溶于500mL葡萄糖溶液(濃度為5%)以1.0g/h進行靜脈滴注,d2~d7,將30mL 25%硫酸鎂溶液溶于500mL 5%葡萄糖溶液進行靜注,7d為一療程,連續治療至分娩完成。并給予硝苯地平進行降壓治療,10mg/次,4次/d;地西泮:5mg/次,3次/d,同時肌肉注射5mg地塞米松,3次/d。對并發低蛋白血癥者加用白蛋白。治療過程中嚴格注意患者生命體征、癥狀;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鈉,每天一次,連續治療至分娩完成24h后。治療期間,按照具體情況選擇時機終止妊娠。治療過程中注意患者是否出現乏力、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記錄尿量以避免發生硫酸鎂中毒。行剖宮產術時應待低分子肝素注射8h后,以避免出現大出血。
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均數比較、計量數據分別采用(±s)、t檢驗、X2表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血壓、24h尿蛋白定量分析:①治療前,兩組血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125.1±3.4mmHg)、(88.6±4.0mmHg);對照組分別為(141.5± 6.6mmHg)、(104.6±5.0mmHg),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治療前,兩組24h尿蛋白定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24h尿蛋白定量(1.35±0.41g)顯著低于對照組(1.63±0.44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母嬰妊娠結局分析研究:(1)觀察組:①產婦:產后出血1例(1.89%),產后出血量為(315.4±50.3)mL;10例剖宮產,剖宮產率為18.87%;②新生兒:未發現胎盤早剝、新生兒死亡病例,7例(13.21%)胎兒窘迫,1例胎兒生長受限;(2)對照組:①產婦:產后出血6例(11.32%),產后出血量為(306.7±44.8)mL;24例剖宮產,剖宮產率為45.28%;②新生兒:2例(3.77%)胎盤早剝、2例(3.77%)新生兒死亡,16例(30.19%)胎兒窘迫,3例(5.66%)胎兒生長受限。兩組均未發現孕產婦死亡。上述結果提示,觀察組母嬰妊娠結局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早發型子癇前期是臨床中妊娠期婦女較為多見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以及水腫等癥狀。該癥狀患者往往發病孕周早,因此治療過程中常常需考慮母嬰雙方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中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多采用硫酸鎂等對癥治療措施,從而確保母嬰生命安全,治療原則是控制血壓,確保胎兒成熟[2]。
硫酸鎂是目前臨床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的重要解痙藥物,具有降低血壓、解痙等作用。它不僅可通過結合β2受體降低細胞內Ca+水平,還能影響Mg+去極化擴張血管。它可降低血壓、緩解腦水腫并抑制抽搐的發生,臨床效果往往易受多因素影響,且易引起鎂中毒,甚至造成心跳停搏。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妊娠期血液高凝狀態的研究,將抗凝方法應用于治療子癇前期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低分子肝素是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抗凝劑,分子量較小、應用方便、抗凝能力強、并發癥少[3]。低分子肝素經抑制血小板聚集、形成,從而使凝血時間變長,促進血管的再通。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血壓水平、尿蛋白定量、母嬰妊娠結局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采用硫酸鎂+低分子肝素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母嬰妊娠結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蔡丹.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解痙抗凝治療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3,19(7):27-28.
[2]肖立,李智泉,周紫瓊,等.硫酸鎂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病例對照研究[J].熱帶醫學雜志,2012,12(7):857-860.
[3]殷茵,孫麗洲.120例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解痙抗凝治療的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2):115-118.
中圖分類號:R714.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1-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