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華
山東省濱州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山東濱州 256600
研究頭孢菌素類藥物致臨床不良反應調查分析
張軍華
山東省濱州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山東濱州 256600
目的 研究頭孢菌素類藥物誘發的不良反應類型,探討相應的處理方法。 方法 選擇本監測中心80例頭孢菌素類藥物致臨床不良反應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分析其不良反應癥狀,研究不良反應誘發原因和解決辦法。 結果 80例研究對象中出現變態反應54例,占總研究人數67.5%,其余患者則出現消化系統不良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第二代藥物以及第三代藥物誘發的不良反應明顯比第一代藥物和第四代藥物高,經靜脈滴注治療誘發的不良反應明顯比口服藥物和其他方式治療誘發的不良反應嚴重。結論 選擇頭孢菌素類藥物針對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科學選擇給藥方式,正確挑選抗菌藥物品種,加強用藥檢查及針對性處理。
頭孢菌素類藥物;抗生素;靜脈給藥;不良反應;處理措施
頭孢菌素類藥物內包含有頭孢烯半合成抗生素,此類物質能夠對患者細菌細胞壁發揮破壞作用,在細菌繁殖階段順利殺滅細菌,發揮強抗菌作用。頭孢菌類抗菌素可以對細菌顯示出良好的選擇作用性,但是不會對人類產生毒性,目前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為了研究頭孢菌素類藥物誘發的不良反應類型,探討相應的處理方法及效果,為今后的頭孢菌素類藥物安全用藥提供科學參考依據,本次研究選擇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監測中心80例頭孢菌素類藥物致臨床不良反應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分析其不良反應癥狀,研究不良反應誘發原因,現將詳細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監測中心80例頭孢菌素類藥物致臨床不良反應的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樣本。80例研究對象中包含男40例,女40例,患者年齡1~83歲,平均(48.5±3.5)歲。80例研究對象中包含25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以及23例泌尿系統疾病患者,有15例屬于外傷患者,另外,本次研究中的腸道疾病患者有12例,其余5例屬于其他類型疾病。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患者均出現臨床不良反應現象。80例研究對象均為自愿加入本次調查,均配合本次調查工作。本次研究以藥品種類及具體給藥方式為依據將其劃分為不同小組,對各個小組之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
1.2方法
本次研究選擇《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情況調查表》[2]針對患者不良反應狀況開展調查工作,綜合分析調查問卷調查結果,統計相關數據和信息。調查表由兩大部分共同構成,(1)為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針對患者疾病進行回顧等;(2)為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情況調查表,主要針對患者不良反應表現以及解決措施等進行記錄。本研究針對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具體藥物選擇情況以及實際給藥方法等進行全面分析,探討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制定針對性的處理方法。
1.3臨床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針對80例研究對象的不良反應發生器官進行觀察,進一步確定患者不良反應發生修通;針對不一樣的給藥方法以及藥物類型引發的不良反應進行科學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經SPSS22.0數據統計學軟件針對相關研究數據開展統計學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本次80例研究對象中,有54例患者出現變態反應,占總研究人數67.5%,有12例患者出現嘔吐以及惡心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占總研究人數15.0%;其余14例患者屬于其他不良反應類型,占總研究例數17.5%。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出現不良反應現象好接受對癥治療,本研究沒有患者出現死亡。
2.2患者選擇的葒品種類及具體給葒方式
80例研究對象均產生不良反應現象,第一代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占12.5%。第二代藥物不良反應占42.5%,第三代藥物造成不良反應占45.0%。本次研究沒有患者對第四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產生不良反應。80例研究對象中因為口服頭孢菌素類藥物導致不良反應的僅有12例。研究發現第二代藥物以及第三代藥物誘發的不良反應明顯比第一代藥物和第四代藥物高,經靜脈滴注治療誘發的不良反應明顯比口服藥物和其他方式治療誘發的不良反應嚴重。相關數據如表1~2所示。
近年來,頭孢菌類抗菌藥物在臨床治療工作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大家對于此類藥物的應用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也開始更加關注,這同時也屬于臨床用藥的一大研究熱點[2]。由于頭孢菌類抗菌藥物自身的特性及其具備的特殊成分,一般情況下,其致敏率比青霉素類藥物要低,從理論上看,此類藥物在應用上應該是比較安全的。然而,醫院需要不斷推進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臨床上應用的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種類越來越復雜,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良反應案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3]。

表1 患者所選藥品種類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表2 患者給藥方式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本次研究發現,80例研究對象均產生不良反應現象,第一代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占12.5%。第二代藥物不良反應占42.5%,第三代藥物造成不良反應占45.0%。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出現不良反應現象好接受對癥治療,本研究沒有患者出現死亡。然而,有調查顯示,因為使用頭孢菌類抗菌素導致患者死亡的例數在總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中占據的比例可以達到10.0%,死亡率相對較高[4]。所以,在針對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進行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必須要針對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實時監測,高度重視相關不良反應處理工作。
3.1頭孢菌素類抗菌葒物誘發的不良反應類型
3.1.1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一般伴隨出現炎性反應,部分患者同時出現組織損傷,屬于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較容易誘發的一種不良反應類型。因為使用頭孢菌類抗菌藥物導致的變態反應通常表現為過敏反應,部分患者存在皮炎以及皮疹的癥狀,部分患者出現皮膚瘙癢等過敏癥狀。本次研究中出現變態反應的患者共計54例,在總研究例數中占據67.5%的比例,屬于發生率最高的一種不良反應類型。
3.1.2消化系統不良反應 有調查發現,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可能會導致一些腸道不良反應,也可能造成患者胃部不適,此類不良反應發生率占總研究例數的5.1%,患者一般存在腹痛以及腹脹等不良反應,部分患者出現腹瀉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針對臨床反應較輕的患者不需要給予特殊處理其癥狀會自行消失,而針對反應較嚴重的患者,則必須要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減輕患者不良反應[4]。本次研究發現,有12例患者出現嘔吐以及惡心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占總研究人數的15.0%。該研究結果與其他相關調查結果相比稍高,究其原因,也許是因為本次調查中包含的兒童例數以及老年人例數相對較多,這兩個群體的患者消化系統相對較弱,很容易誘發各種不良反應現象。
3.1.3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 有調查表明,通過靜脈滴注方式應用頭孢唑林以及頭孢哌酮,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心慌以及頭暈等不良反應,情況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房顫現象,停止藥物治療后應選擇VC級硫酸鎂針對患者不良反應進行處理[5]。本次研究發現,有6例出現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問題,占總研究人數的7.5%。頭孢菌類抗菌藥物的應用除了可能誘發上述幾種不良反應之外,還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血糖代謝障礙,或者引發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現象,但是此類不良反應一般比較輕微,能夠及時給予有效解決。
3.2不同葒物引發的不良反應
有調查發現,第二代和第一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上要比第三、四代頭孢菌素類藥物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第三代和第四代頭孢菌類抗菌藥物的發展以第一代以及第二代藥物作為基礎,具備極高的抗菌活性,且其穩定性也優于第一代和第二代藥物,因而在應用安全性上也相對[6-7]。而本次研究發現,80例研究對象均產生不良反應現象,第一代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占12.5%。第二代藥物不良反應占42.5%,第三代藥物造成不良反應占45.0%。本次研究沒有患者對第四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第二代和第三代藥物更容易誘發不良反應問題,這可能是因為近年來醫院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工作不斷推進,醫療機構在選擇抗菌藥物的具體品種以及品規的過程中出現一定限制,同時醫療工作中一般選擇第二代以及第三代進行應用,因此更容易導致不良反應問題的發生。
3.3不同用葒方法引發的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發現,經靜脈滴注治療誘發的不良反應有50例,明顯比口服藥物治療誘發的不良反應要多。究其原因,考慮是由于靜脈滴注發生作用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接受靜脈滴注治療的患者極易在短時間內出現不良反應現象。所以,選擇頭孢菌類抗菌藥物針對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應優先選擇口服用藥,盡可能避免給予靜脈滴注治療,針對特殊患者尤其是存在腎臟功能障礙的患者,應開展個體化藥物選擇,避免患者出現過敏現象以及休克問題。
3.4用葒監護及搶救
(1)在臨床醫療工作中,必須要重視不良反應預防。全部頭孢菌素抗菌藥物的使用均可能針對腸道菌群進行抑制,進而產生維生素K,可能會誘發各種潛在風險,造成出血[8-9]。因此,針對存在營養不良問題以及腎功能障礙等問題的患者,應盡可能防止給予大劑量用藥,應盡可能避免長期用藥,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注意針對患者維生素K進行補充,促進患者血流量的及時回復[10-11]。此外,患者在使用頭孢菌類抗菌藥物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血壓狀況以及心率狀況等開展實時監測和觀察,防止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
(2)過敏反應屬于頭孢菌類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表現,一般會出現皮疹以及藥疹等皮膚反應,而過敏性休克屬于過敏反應中的一種重度反應[12]。有研究表明,在藥物過敏反應患者中,超過50%的患者出現過藥物過敏的問題[13-14]。所以,應用頭孢菌素類抗菌藥進行治療之前,必須要針對患者個人藥物過敏史以及其他過敏史等進行全方位了解,根據患者個人狀況給予針對性的藥物治療,避免患者出現過敏問題。
(3)加強對患者的皮試,有效防止藥物過敏現象。針對頭孢類抗菌藥物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應綜合分析藥物說明書是否要求開展皮試,如沒有要求則不需給予皮試。針對一些存在過敏史的患者,應在正式應用藥物之前開展皮試,選擇抗菌藥物稀釋液開展皮試工作。
(4)科學選擇用藥途徑。靜脈滴注屬于頭孢類抗菌藥物常見的一種用藥方式,在滴注治療時應科學控制滴注速度,同時針對患者臨床癥狀及臨床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特別是針對存在藥物過敏史的患者,必須要盡可能防止選擇靜脈推注途徑進行用藥,如發現異常問題,應馬上開展科學搶救[15-16]。
總而言之,針對頭孢菌類抗菌藥物進行使用時,應加強不良反應預防工作,并學會針對不同不良反應給予針對性處理,盡可能避免不良反應發生,實現安全用藥。
[1]馬輝,耿鳳英,楊月明.頭孢菌素類藥物嚴重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醫藥導報,2011,15(3):391-392.
[2]屈偉紅.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6(9):1047-1048.
[3]馬成潔.50例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35(22):5271-5272.
[4]閆啟光.32例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安徽醫學,2013,21(8):1220-1222.
[5]吳培鈿,郭海花.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33(34):127-128.
[6]徐曉賢.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風險預防機制探索[J].北方藥學,2015,19(1):112,127.
[7]曾麗寧.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因素分析[J].北方藥學,2015,10(4):148-149.
[8]湯小平.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20(12):146-147.
[9]陳永平.頭孢菌素遲發性藥物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天津藥學,2012,24(4):25-27.
[10]徐曉賢.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風險預防機制探索[J].北方藥學,2015,12(1):127.
[11]呂鐵太.臨床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及對策[J].甘肅科技縱橫,2015,44(3):102-103.
[12]曾麗寧.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因素分析[J].北方藥學,2015,12(4):148-149.
[13]吳迎秋.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患者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1):96-97.
[14]孔令申.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北方藥學,2015,12(10):106-107.
[15]陳秀紅.頭孢菌素類藥物嚴重不良反應分析與臨床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5):189-190.
[16]劉秋蓮.探討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1):97-98.
Investigation on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drugs cephalosporin
ZHANG Junhua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Binzhou 2566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drugs cephalosporin, and to discuss the proper disposal method. Methods 80 cases of cephalosporin drugs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in our monitoring center were selecte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ts adverse symptoms were analyzed of,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the reason and solutions were studied. Results Among the 80 cases of the study appearing, there were 54 cases of allergic reactions, accounting for 67.5% of the total study population. And other patients had adverse reactions or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duced by second generation drugs and third generation drug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duced by first generation drugs and fourth generation drugs.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rapy were significantly serious than those induced by oral drugs and other ways of treatment. Conclusion Choosing cephalosporin drugs for patients to carry out the treatment process, it is must to choose way, scientific and correct selec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varieties, and strengthen inspection and targeted treatment.
Cephalosporin;Antibiotics;Intravenously;Adverse reactions;Action
R978.1
B
2095-0616(2016)18-144-04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