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澎濤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河南周口 466000
乳腺癌患者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危險因素分析
陳澎濤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河南周口 466000
目的 探討分析乳腺癌患者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危險因素分析。 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單側乳腺癌女性患者4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是否發生上肢淋巴水腫分為上肢淋巴水腫組103例和非上肢淋巴水腫組297例;對所有受試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質指數、淋巴結轉移、腋窩淋巴結清掃、放射治療及術后愈合并發癥與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相關;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質指數、腋窩淋巴結清掃、放射治療及術后愈合并發癥是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論 上肢淋巴水腫具有諸多獨立危險因素,對于出現以上危險因素的手術者應給與高度重視,以便對其采取措施,減少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
乳腺癌;手術;上肢淋巴水腫;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在我國,雖然乳腺癌的發病率較低,但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對乳腺癌進行預防、早期診斷和資料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隨著醫療手段的發展,乳腺癌患者的治療已得到迅速發展,且生存率也得到顯著提高;因此人們關注的焦點逐漸轉移到術后并發癥上[1-2]。上肢淋巴水腫是一種頑固的常見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在20%左右[3]。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手術或放射治療后對腋窩淋巴組織產生損傷,導致患肢末端淋巴液積聚,最終形成水腫,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傷害,同時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5]。如能找到影響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因素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干預可能對其發生率可進行有效控制。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40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篩選出影響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因素,為其預防提供理論依據。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單側乳腺癌女性患者4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隨訪3~26個月,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年齡24~78歲之間,被診斷為原發性乳腺癌,已經完成腺癌的治療(如手術、化療、放療)6個月以上,情緒穩定,認知能正常,可正常交流并清楚表達自身意愿。排除標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雙側乳腺癌患者,有遠處轉移或者腫瘤復發者,上肢或頸部有重大外傷史、手術史者,急性及慢性感染者,資料不全者。所有患者按照是否發生上肢淋巴水腫分為上肢淋巴水腫組103例,年齡24~76歲,平均(54.7±11.5)歲和非上肢淋巴水腫組297例,年齡25~78歲,平均(55.1±12.1)歲。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1.2上肢淋巴水腫的診斷和測量
上肢淋巴水腫的測量采用患肢周徑測量法,對患側腕關節、尺骨鷹嘴上下各 10cm 處分別測量周徑,與檢測對比差值≥2cm時診斷為上肢淋巴水腫[6-7]。患者雙上肢臂圍差值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測量計算。
1.3資料收集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記錄,隨訪采用電話回訪或上門隨訪的形式,患者雙上肢臂圍差值由醫務人員按上述水腫測量方法取得;仔細查閱患者住院病歷資料,統計可能與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相關因素;每3個月或半年隨訪1次。通過對患者一般資料及病歷資料的查閱整理及統計分析,總結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可能相關因素。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Excel進行錄入,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研究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經過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質指數、淋巴結轉移、腋窩淋巴結清掃、放射治療及術后愈合并發癥與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相關,見表1。
2.2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相關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我們以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相關因素作為自變量,以是否發生上肢淋巴水腫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質指數、腋窩淋巴結清掃、放射治療及術后愈合并發癥是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上肢淋巴水腫作為一種頑固的常見乳腺癌術后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其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對上肢淋巴水腫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體質指數、腋窩淋巴結清掃、放射治療及術后愈合并發癥是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高齡作為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危險因素可能原因為淋巴管-靜脈吻合網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進一步影響淋巴引流的代償能力,使其代償能力下降,因而導致機體容易發生上肢淋巴水腫[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體質指數≥25 kg/m2是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另一個危險因素,說明肥胖者更容易發生上肢淋巴水腫,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7],另有研究發現,對患者的體質指數進行控制可有效降低術后發生上肢淋巴水腫的可能性,且對于已經發生上肢淋巴水腫的患者進行體質指數控制可對水腫的進展起到顯著延緩作用[9],因此,對于前來就診的體質指數≥25 kg/m2的患者應對其體質指數進行控制。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腋窩淋巴結清掃范圍作為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危險因素可能原因為手術范圍過大時會對上肢與頸部、胸部組織的淋巴交通及淋巴管有所損傷,進而引發患肢末端淋巴液積聚,最終形成水腫,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10-11];因此,針對病情發現較早,腋窩淋巴結轉移可能性不大者的患者可適當縮小清掃范圍。而放療引發上肢淋巴水腫的原因是放療會對淋巴管產生影響,引發其發生擴張及水腫等;同時會有炎性細胞浸潤、結締組織增生、淋巴管纖維化,最終導致水腫形成[12-13]。術后愈合并發癥(傷口延遲愈合、感染或皮下積液)引發水腫的機制可能是傷口感染引發淋巴管炎,腋窩積液使腋區組織水腫、淋巴水腫、阻塞、纖維化,創面愈合緩慢時造成組織攣縮、瘢痕增生,壓迫腋靜脈及頭靜脈,引起回流障礙等;這些因素均會導致水腫形成[14-16]。
綜上所述,上肢淋巴水腫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體質指數、腋窩淋巴結清掃、放射治療及術后愈合并發癥等,對于出現以上危險因素的手術者應給與高度重視,以便對其采取措施,減少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
[1]鄭瑩,吳春曉,張敏璐.乳腺癌在中國的流行狀況和疾病特征[J].中國癌癥雜志,2013,23(8):561-569.
[2]鄭建偉,蔡淑艷,宋慧敏,等.乳腺癌患者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5,9(6):363-366.
[3]Disipio T, Rye S, Newman B, et al. Incidence of unilateral arm lympho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Oncology,2013,14(6):500-515.
[4]Norrmén C,Tammela T,Petrova TV, et al. Bi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 lymphangiogenesis[J]. Circulation, 2011, 123(12):1335-1351.
[5]李惠萍, 王玲, 楊婭娟,等. 乳腺癌患者術后淋巴水腫風險評分系統的構建和評價[D]. 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3:6-15.
[6]王玲,李惠萍,王本忠.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危險因素的研究現狀[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 19(13):1036-1040.
[7]陳波, 賈實, 張文海,等.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12, 28(7):637-641.
[8]黃關立, 呂世旭, 郝儒田,等. 乳腺癌病人上肢淋巴水腫的多因素分析[J]. 外科理論與實踐, 2011, 16(1):39-41.
[9]Lucy K. Helyer MD MSc FRCSC, Marie Varnic RN, et al.Obesity is a risk factor for developing postoperative lymphedem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Breast Journal,2010, 16(1):48-54.
[10]蔡華, 田興松, 吳國君,等. 乳腺癌保乳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形成的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4,17(7):524-526.
[11]楊莊青,鄒天寧,陳德滇,等.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2,12(35):3081-3085.
[12]馬桂凱. 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病機制及預防的研究進展[D]. 蚌埠:蚌埠醫學院, 2014:6-18.
[13]吳佳, 朱雅群, 田野,等. 乳腺癌放療后上肢淋巴水腫的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13,18(10):905-909.
[14]Vignes S, Arrault M, Dupuy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 volume[J]. Acta Oncologica, 2007, 46(8):1138-1142.
[15]楊潛.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危險因素分析[D].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 2009:5-14.
[16]孔榮華,于素娟,王春英,等. 聯合康復法對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1):194-197.
Risk factor analysis for upper limb lymphedema after radical mastectomy
CHEN Pengtao
Department of Thyroid Breast Surgery in Zhoukou Central Hospital, Henan Province, Zhoukou 4660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upper limb lymphedema after radical mastectomy. Methods 400 female patients of un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who had taken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 group including 103 cases and non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 group including 297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 occur. The clinical data of all the subjec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BMI, lymphatic metastasis,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radiotherap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 occur. The result of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age, BMI, lymphatic metastasis,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radiotherap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 occur. Conclusion Upper limb lymphedema has man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When the above risk factors occur, the pati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duce upper limb lymphedema.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Upper limb lymphedema; Risk 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R737.9
B
2095-0616(2016)18-147-03
(201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