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金科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和生育政策大調整的社會背景下,隔代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隔代教育不限于家庭教育范圍,老年人在家庭之外廣闊的社會領域對兒童進行照料和教育的活動也屬于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不僅為兒童提供悉心照料和教育,而且為兒童成長創造更加優越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隔代教育價值的實現關鍵在隔代教育質量,因而亟須創新隔代教育治理體系,樹立共生教育治理理念,構建多元主體治理結構,運用多樣化治理工具,對隔代教育問題進行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治理。
關鍵詞:隔代教育;兒童成長;教育治理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1A-0003-07
當今中國,祖輩深度參與家庭兒童照料與教育非常普遍。2014年中國家庭發展調查數據顯示,0—5歲兒童日常照料和教育的承擔人,主要是母親,其次是祖父母[1]。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顯示,49.89%的中老年人在前一年照看了孫子女或重孫子女。然而,關于隔代教育的效果,眾多研究者認為利弊共存,總體而言弊大于利[2][3]。這一結論值得深思。在“含飴弄孫”文化濃厚的中國,一方面大量老年人有“弄孫”的意愿,另一方面中青年家庭也有此種需求,為何在供需兩旺情況下,隔代教育卻落個“弊大于利”的評價?對隔代教育的價值的認識是否存在偏差?怎樣促進隔代教育價值的實現?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和生育政策大調整的社會背景下,認真分析上述問題,有助于彰顯隔代教育價值,促進兒童健康成長、代際關系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關注隔代教育要有新思維
從現有相關文獻來看,大多數研究者把隔代教育作為與親子教育相對應的一種家庭教育形式,提出了多種定義。有些研究者認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況下由祖輩撫養兒童的教育[4],是祖輩對孫輩承擔全部或者主要的照料與教育責任[5][6],是祖輩與孫輩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7]。還有研究者強調,祖輩照料和教育孫輩的狀況連續或累計達到半年以上才可稱之為隔代教育[8]。上述觀點都是從家庭領域來理解隔代教育,學者們也主要是針對家庭隔代教育進行利弊分析。
家庭之外還存在更寬廣的隔代教育領域。從年齡結構看,社會包括兒童、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三大群體,老年人處于祖輩的地位,老年人在家庭領域之外從事的照料和教育兒童的活動也屬于隔代教育范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持續鼓勵離退休干部、科技工作者、專家等老年群體積極踐行老有所為,為國家和社會再做貢獻。如建立中國關工委組織體系,發揮“五老”(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老戰士、老專家)的骨干帶頭作用,做了大量的關心、教育兒童的工作。《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情況下可從事對青少年和兒童進行優良傳統教育、傳授文化和科技知識等活動,以立法的形式將老年人從事隔代教育作為一項權利固定下來。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指出:“要發揮老年人優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潛移默化作用和對社會成員的言傳身教作用。”可見,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領域都從事著隔代教育活動,前者可稱為家庭隔代教育,后者可稱為社會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活動場域的擴大同時也是拓展了其價值實現空間。
綜上所述,隔代教育是指老年人對兒童進行照料和教育的活動。實施主體是老年人,實施客體是未成年兒童,實施場所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文化和教育照料機構等,實施內容包括生活照料和教育等活動。我們強調隔代教育的實施主體和客體,以期探究老齡社會中老年人作為教育人力資源對于兒童成長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二、隔代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價值
在兒童照料和教育方面,老年人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他人”。老年人的“在場”既可以直接對兒童成長發揮積極作用,而且可以為兒童成長創造更加優越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一)隔代教育利在兒童,引領兒童健康成長
1.老年人為兒童提供悉心的生活照顧和關愛呵護
兒童有一種天生的尋求親近的需要,這種需要通過形成對看護者的特殊情感依戀得以滿足。誠然,親子依戀尤其是母子依戀是滿足兒童親近需要的最好選擇。但是,當兒童親子依戀缺失或不足時,祖輩老人與兒童之間的依戀可以起到很好的彌補作用[9]。而且,祖輩老人具有這方面的優勢,比如“隔代親”帶來的愛心、“老玩童”牽手“小頑童”帶來的開心、時間充裕壓力小帶來的耐心等等,使得祖輩有更好的心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照顧和教育兒童,與兒童建立融洽的情感依戀關系,緩解親子分離給兒童帶來的緊張感和不安全感,有助于兒童在沐浴著關愛的寬松環境下健康成長。
2.老年人對兒童成長具有文化影響力
首先體現在知識文化的傳授。老年人言傳身教,以多種方式將自己歷經一生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傳授給兒童,對兒童成長會產生獨特的教育、啟迪和指導作用。其次體現在倫理道德的傳承。老年人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凝聚著時間的積淀,一句成語由老年人和青年人說出來,其含義和深刻程度大不一樣,因為在老年人那里,成語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和經驗[10]。這種凝結時間和經驗的倫理道德觀念會通過隔代教育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隔代教育有助于培養兒童正確的家庭和社會倫理觀念
首先,從家庭隔代教育來看,老年人通過隔代教育嵌入到子代的“家”里,形成祖子孫三代的家庭代際關系,帶動了更頻繁的代際互動。在家庭規模微型化、結構扁平化趨勢明顯的現代社會,這樣的代際互動有助于兒童形成正確的家庭觀念和家庭倫理。其次,從社會隔代教育來看,社會中的兒童、中青年人、老年人會因隔代教育而增加交流與溝通,有助于社會上三大年齡群體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兒童和中青年人樹立正確的老人觀和社會倫理觀。endprint
4.老年人的存在對兒童成長的鏡鑒作用
老年人存在本身所體現的生命意義,對其他年齡段人群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有研究者指出,老年人能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做事情,什么也不做就存在在那里就有價值[11]。他們一生的經驗或教訓以存在的方式帶給兒童直觀的啟迪和借鑒。如同《老齡問題維也納國際行動計劃》中所說:“老年人在家庭、鄰里以及各種社會生活中的存在依然傳授著無可替代的人類課程。老年人不僅以他的生命,并且事實上也以他的死亡教導著我們所有的人。”
(二)隔代教育利在家庭,增強家庭育幼能力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首要責任主體。隔代教育可以增強家庭的育幼能力,為兒童成長提供更多資源和支持,這里僅就家庭隔代教育來分析。
1.隔代教育助力父輩,提高家庭發展能力
第一,提供勞務支持。祖輩對兒童的生活照料和教育以及其他家務勞動的承擔,為父輩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其專心致志于學習和工作,為家庭創造更大經濟效益。第二,提供經濟支持。雖然老年人承擔的隔代教育、家務勞動不用金錢來衡量,是無償的。但是,這種無償家庭服務很好地替代了有償家庭服務,大大減輕了父輩的經濟負擔。經濟條件好的祖輩還可能直接提供經濟支持,成為“帶工資上崗的保姆”。第三,提供心理支持。人們常說,父母在哪里,根就在哪里。有父母在,自己年齡再大也感覺是孩子。在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大、各種風險增多的現代生活中,這種心理支持是可貴、無私和真摯的。
2.隔代教育助力祖輩,減輕家庭養老負擔
眾所周知,隔代教育對祖輩的生活具有積極意義,讓祖輩不僅可以排解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以老有所為,實現自我價值。因此,隔代教育被有些人戲稱為老年人身心不適的“孫子療法”。基于家庭在老年人養老中負有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隔代教育帶給老年人的種種裨益,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減輕了家庭的養老負擔。
3.隔代教育助力家庭成員互動,促進家庭關系和諧
祖輩老人與孫輩兒童的長時間相處與陪伴,使得祖孫關系融洽密切。父輩因為教養孩子的問題與祖輩老人的交流也更加密切。雖然家庭代際矛盾和沖突難以避免,但是,隔代教育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潤滑作用,有助于形成父慈子孝、尊老愛幼的和諧家庭關系,增強家庭凝聚力,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家庭情感基礎。
總之,隔代教育把家庭中需要贍養和撫養的兩個群體鏈接在一起,產生了互哺多贏的效果,提高了家庭育幼養老能力,為兒童成長提供更優越的家庭條件。
(三)隔代教育利在社會,優化社會育幼條件
兒童屬于小家庭,也屬于國家和社會;國家和社會也是兒童成長的重要責任主體。隔代教育有助于促進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兒童成長的社會撫養力。
1.隔代教育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人口老齡化將是我國貫穿21世紀的人口國情。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發展主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給我國現代化建設帶來深刻、全面且長期的風險挑戰。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積極”的含義之一是積極看待老年人,老年人群體蘊藏著豐富的經驗、技能和智慧,是一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12]。充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是實踐積極老齡化理念的必然之道。
在我國開發老年人力資源,要高度重視隔代教育這一重要途徑。第一,我國有“含飴弄孫”的文化傳統,有供需兩旺的現實需求,老年人還有從事隔代教育的多種優勢,有時間、有愛心、有經驗、有耐心、有童心……,這些使得老年人力資源在隔代教育中更容易被開發。第二,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低齡健康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總數比例高。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顯示,60—69歲低齡老人占56.2%,70—79歲中齡老人占32.0%;健康自評方面,城鎮老人自評“一般、較好、很好”的比例為80.9%,農村老人的相應比例為71.5%[13]。這些低齡健康老人為隔代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支撐。
2.隔代教育促進兒童照料和教育體系的完善
自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以及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發生了巨大改變,其目的之一是逐步扭轉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有利的人口基礎。然而,計劃生育新政的實施遇到“幼兒無人帶”因素的制約,有些年輕夫婦因此而放棄生育打算。因此,要實現政策預期目標,必須集合家庭、市場、社會、國家的力量,進一步完善兒童照料和教育體系。鼓勵老年人參與到兒童照料和教育工作中,無疑對完善兒童照料和教育體系大有裨益:一是大大增加了兒童照料和教育工作的從業者,能滿足更多的兒童照料和教育需求。二是有助于提高兒童照料和教育的質量,因為老年人作為教育者有其獨特優勢和價值。老年人既可以在家庭領域從事隔代教育,也可以在社會領域通過志愿服務或有償服務等方式加入兒童照料和教育機構,承擔教養兒童的責任。
客觀來說,兒童成長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過程。隔代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價值能否實現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老人們自身的人文修養、教育素養,二是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如果老人們自身素養高,能獲得足夠的外部支持,那么,隔代教育的質量就會好,價值就能得以彰顯;否則,隔代教育的質量堪憂,價值被遮掩,妨礙兒童健康成長。
三、創新教育治理,促進隔代教育價值實現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體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進行合作互動,共同治理教育公共事務的過程。相對于傳統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治理的優勢在于協調多元主體民主參與,促進公共利益最大化[14]。在老齡社會背景下,隔代教育質量事關兒童成長、老年人價值實現乃至社會可持續發展,因而亟須創新隔代教育治理體系,樹立共生教育治理理念,構建多元主體治理結構,運用多樣化治理工具,對隔代教育進行民主化、制度化、科學化治理,以提高隔代教育質量,促進隔代教育價值實現。圖1展示了隔代教育治理創新的基本邏輯。endprint
(一)樹立共生教育治理理念
“共生”原為生物學名詞,然后擴展到哲學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哲學層面的“共生”描述一種“自然和社會,以及社會中的人們有著緊密的、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聯系”[15]的生存狀態,承認對方的獨立性和固有價值是建立聯系的基礎和前提。共生教育是共生哲學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凸顯三個核心要素:一是異質共存性,肯定教育系統中異質“他者”的地位與價值,并與之共存,把異質“他者”的發展納入自己的視閾。二是共同生成性,強調教育過程中各主體的交往、理解與對話,并在這一過程中動態地實現共同生長和發展。三是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拓展與提升,體現教育對生命價值的精神關照[16]。
以共生教育理念為指導,隔代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異質性因素的存在和價值
老年人作為施教主體是隔代教育的獨特之處,相比于父母、專業教師等教育者,老年人具有不同的內在規定性,這會給隔代教育帶來種種“異質性因素”。因此,首先要承認和尊重老年人作為“異質”教育者的存在,其次還要尊重異質性因素的內在價值,老年人有其隱含的創造性因素,蘊含著教育新的生機和希望。
2.以實現共同成長為教育目的
隔代教育作為老年人與兒童之間的教育活動,承載著雙方主體的成長和發展需求。現實中,隔代教育促進兒童成長受到大家關注和重視,然而老年人成長的目標常常被忽視。這是造成隔代教育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沒有成長中的老年人,如何提供與時俱進的優質教育?因此,隔代教育中,不僅要承認和尊重老年人的價值,而且要讓老年人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不斷提升生命質量和精神追求,與兒童共同成長[17]。
3.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進行
堅持自愿量力原則是因為:首先,“教育應該是一種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18],隔代教育要體現這種本質意義的探索,必須在自愿量力前提下運行。其次,隔代教育是老有所為的一種方式,老有所為是在自愿量力的情況下為社會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有益貢獻。最后,現實社會中一些老年人雖然不愿或者不能,但是無奈被迫接受教育兒童的責任,結果對自己、兒童乃至家庭都可能產生傷害。因此,自愿量力是隔代教育價值實現的前提。
(二)構建多元主體治理結構
多元主體治理結構涉及兩個問題:治理主體是誰,治理主體之間是什么關系。老年人是隔代教育最直接的實施者。兒童父母對兒童負有不可推卸的教養責任,因而是必然的參與者(除非父母不健在)。此外,政府、學校、社區及相關社會組織是隔代教育的支持者。構建多元主體治理結構,關鍵在于明晰各治理主體的基本責任,建立主體間有效聯動的機制。
1.老年人是隔代教育的直接實施者
自身的教育素養直接關系到隔代教育的質量。為此,老年人應做到:對自己隔代教育的責任有清醒的認識,樹立主體性意識,創造性地展示自身的教育能力;加強學習,豐富知識儲備,更新教育觀念;關注兒童身、心、智全方面成長;積極主動建立社會支持系統,與兒童父母、兒童所在學校、社區(村)居委會(村委會)等其他主體建立聯系,參與他們組織的相關活動,獲得社會支持。
2.父母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在隔代教育過程中,父母應注意:一要重視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不能“放手”或“甩手”。不管工作多忙,距離多遠,父母都要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保持密切的交流。二是父母要經常與祖輩探討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有資源進行隔代教育,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愿望,共同選擇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三要及時對祖輩的辛勤付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感謝,教育孩子尊老敬老;經常與祖輩交流教育情況,探討合理對策。四要積極搭建社會支持網,與孩子的學校老師、社區(村)居委會(村委會)、相關公益服務組織等保持聯系,為家庭隔代教育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3.學校重視,為隔代教育注入專業力量
幼兒園、中小學校是兒童的重要學習和生活場所,學校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系統性和科學性,能發揮專業優勢重點支持隔代教育。一是把隔代教育納入學校工作內容,配備人、財、物等資源,加強檢查和評估。二是建立隔代教育兒童的個人檔案,全面動態把握他們的學習、心理、行為等基本情況。三是建立學校老師與隔代教育者以及學生父母的聯系機制。通過“請進校”、“送上門”等方式為隔代教育者提供咨詢和專業指導服務,促進家校溝通與合作。四是向地方政府、各類社會組織爭取資源,用于支持隔代教育的老年人、兒童及其家庭。
4.社區依托,搭建支持平臺
社區是老年人和兒童重要的生活場所,也是各種社會支持的平臺。社區有關各方,如各類社區組織、駐區單位、服務機構、鄰里都是隔代教育的支持者。其中,居委會、村委會應當發揮組織、協調的重要作用:一是把隔代教育納入社區工作內容,做好部署、檢查、總結、考核等工作。二是通過政府投入、社區管理,廣泛設立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動中心,使之成為隔代教育的理論傳播平臺和實踐活動平臺。三是整合社區資源,組織社區內各類組織和個人以其所擁有的場地、設施、人力、技術等資源為隔代教育提供直接的支持。四是對社區內隔代教育的質量進行調查和了解,向地方政府、學校、父母等相關主體提供及時反饋。
5.社會牽動,支持隔代教育
一是加強隔代教育價值的宣傳,形成全社會重視隔代教育的良好輿論環境。二是充分發揮關工委、老年協會、老年大學、青少年宮、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相關公益慈善組織、企業等的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幫助老年人提升教育素養。三是發揮報刊、網絡、圖書、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的作用,開辟專欄探討隔代教育問題,宣講科學的隔代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使老年人獲取更加豐富的有用信息。
6.政府引導,激發各類主體的治理潛能
政府在隔代教育治理中扮演著元治理的角色,是“治理的治理者”,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一是政府作為倡導者,應當高度重視和大力促進隔代教育的發展,把它納入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內容,予以考核評估。二是政府作為支持者,應對其他治理主體提供政策、經費等支持,以提高它們參與隔代教育活動的能力和實力。比如:提高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父母履行教養義務的能力,提高各類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對隔代教育的資源投入,向相關社會組織購買專業性服務,等等。三是政府作為規制者,應加強頂層設計,確定各治理主體的責任和權力,制訂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四是政府作為協調者,應創設各主體參與平臺,營造平等環境,拓寬參與渠道,整合多方資源。五是政府作為監督者,應監督各治理主體履行職責的情況,對隔代教育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應采取具體、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最后,政府應當盡力消除無奈心理下的隔代教育的不良影響。比如:調整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降低入學成本;強化再就業工程,促進父母就近就業,以此加強親子教育,使得不愿或不能的老年人從隔代教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endprint
(三)運用多樣化治理工具
多元主體治理結構的操作化應該落實為治理工具的運用。隔代教育治理過程中,不同的治理主體要使用合適的治理工具以期達到效益最大化。本文重點關注的治理工具包括調查研究、教育培訓、協商合作、建章立制,當然在實踐探索中還會有其他有效的治理工具。
1.調查研究
在調查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為隔代教育實踐提供專業的、科學的理論指導。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學、幼兒園及其他相關機構和專家學者應當善用調查研究治理工具,來提高隔代教育的科學性。一要持續開展基線調查和追蹤調查,把握現狀,診斷問題,為政策制訂提供依據。二要深入挖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資源,比如勞務資源、時間資源、紅色精神資源、銀色智力資源等[19],豐富隔代教育的內容。三要加強對隔代教育規律、方法、途徑、技術等的研究,提高隔代教育的實效性。四要把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讀本和易行有效的實踐指南,加強實踐指導。
2.教育培訓
老年人從事隔代教育的素質和能力是影響隔代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政府、學校、社區、社會組織等治理主體應當大力加強教育和培訓,把從事隔代教育的老年人培養成高質素的從業者。一要激發老年人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讓老年人認識到自我發展對兒童成長的重大影響,從而激發老年人自主學習隔代教育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的動力。二要開展隔代教育相關教育和培訓活動。興辦隔代家長學校,在老年大學或者社區學校中開設隔代教育相關課程、培訓班等,都是在實踐中探索出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些途徑,老年人可以豐富隔代教育知識,提高隔代教育素養。
3.協商合作
教育治理強調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也強調各主體之間的協商、博弈與合作,正如羅西瑙(Rosenau)所說,“政府與其他社會組織群體勢力共同構成了相互依存的治理體系。它的運作邏輯是以談判為基礎,強調行為者之間的對話與合作”[20]。在隔代教育治理過程中,由于不同治理主體的利益出發點不同,主體間會呈現出明顯差異性,這就要求各個治理主體習慣以協商、磨合、合作的方式來面對和解決隔代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同時保持長久的、穩定的、積極的參與態度,在反復的談判協商、碰撞磨合、妥協均衡中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善用協商合作治理工具,將凸顯隔代教育治理的民主化優勢,增強隔代教育治理合力。
4.建章立制
建章立制是隔代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各個主體的治理行為、相互間的溝通合作都應當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隔代教育的各個治理主體既是規章制度的制訂者,也是其遵循者。為隔代教育實踐護航的制度涉及四類:一是與老年人和兒童相關的權益保障和福利服務制度。隔代教育聯結了老年人和兒童兩個弱勢群體,國家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等保障他們的特殊權益和福利。貫徹執行這些制度是做好隔代教育的基礎。二是激勵各治理主體積極參與完善隔代教育的制度和政策,以期壯大隔代教育治理力量。三是各治理主體參與制訂隔代教育活動的運行規則。如制訂《隔代教育者履責考評辦法》《教師優化隔代教育指導制度》《隔代家長學校章程》等規章制度。四是各治理主體溝通合作的制度。如:建立家校、村校或多主體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老年人、學校、父母、居委會(村委會)等主體之間暢通的聯系;建立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及時處理隔代教育中的突發事件。
新的社會背景對隔代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隔代教育質量,將有助于創新更為豐富的兒童教養方式和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方式,讓老年人祖輩、中青年父輩、兒童孫輩等社會主體擁有更多的選擇余地;還將有助于隔代教育價值的充分實現,讓老年人、兒童及家庭、整個社會都同享其利。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計生委家庭司.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R].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5:67.
[2]宋曉紅.隔代撫養問題之我見[J].山東教育,2014(17):43-44.
[3]史小力,吳秀蘭.中國式隔代教育利弊之辯[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4):86-89.
[4]王因為.祖輩照料下一代的誤區[C]//陳一筠,陸士楨.家庭與下一代——國際學術研究會文集.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37.
[5]張琦妍,李丹.國內外隔代撫養之痛與對策分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5(11):23-28.
[6]梁軍,劉玲.淺論隔代教育的“相隔”與“相融”[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5):19-21.
[7]孫清霞.隔代教育: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N].麗水日報,2005-3-21.
[8]戚海燕,朱家存.促進隔代撫養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策略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4):144-147.
[9]岳建宏,王爭艷,文娜.從非母親看護與親子依戀的關系看中國當前的祖輩看護及啟示[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21-127.
[10]姜向群.對老年人社會價值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1(2):61-66.
[11]劉麗,張日昇.祖孫關系及其功能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3):504-507.
[12]穆光宗.成功老齡化:中國老齡治理的戰略構想[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3):55-61.
[13]吳玉韶,郭平.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1-2.
[14]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15]周成名,李繼東.共生時代的哲學和倫理基礎[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45-48.
[16]李燕.共生教育論綱[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109-112.endprint
[17]王濤.“共生”視域下隔代教育的價值[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31-33.
[18][日]池田大作,[英]阿·湯因比.展望21世紀[M].茍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58.
[19]聶淑紅,侯瑞琳.老齡化社會視域下隔代教育的發展困境與對策[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5):30-34.
[20][英]鮑勃·杰索普.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以經濟發展為例的論述[J].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1999(2):31-48.
責任編輯:楊孝如
Abstract: Agains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bearing policy adjustment,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stressed. As we know, such education does not only refer to family education but also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senior citizens such as looking after or educating children beyond their own families. It provides children with careful tending and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better famili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growth. The key to the value of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lies in its quality so the management system needs to be innovated, establishing symbiotic educational belief,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subject governing structure, and using varied instruments of governance, so that the problems with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could be addressed scientifically, democra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Key words: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child growth; educational governanc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