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鶯燕 劉明
摘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學校教育必須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才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目標。常州市新北區春江中心小學從本地非遺文化中挖掘教育資源,依托一個場館,開發建設“春江非遺文化”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實施促進了學校整個課程體系的提升,形成了鮮明的學校課程理念和課程特色,師生在課程創生性實施中也得到了優質的發展。
關鍵詞:春江非遺文化;核心素養;課程體系;特色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1A-0054-05
六年的學校生活,可以給兒童怎樣的影響?應該給兒童怎樣的滋養?這是我們教書育人首先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的出發點與歸宿。也許,家鄉的一草一木、地域性的傳統文化是促進兒童成長最鮮活的因子。從2010年開始,常州市新北區春江中心小學就利用建在校園里的“春江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這一獨特的資源,開發實施“春江非遺文化”課程。2014年12月,課程基地在常州市課程基地評選中被評為第一名。2015年5月,“春江非遺文化”課程被評定為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課程。“春江非遺文化”課程的建設促進了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架構,促進了學校特色文化的彰顯,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
一、“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的緣由
地處長江之濱的春江鎮,潮平岸闊、物產豐饒、歷史悠久,如何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下面的三個“如何”能很好地解釋我們建設“春江非遺文化”課程的緣由,也是我們推進本課程實施的三個導向。
1.學校培育目標如何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學校從2009年8月建校初就確立了培養“既有民族情懷又有國際視野的有根新人”這一育人目標,課程是實現學校培育目標的主要載體。現有學校課程雖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但這些傳統文化始終處于學習活動的邊緣,難以對學生產生全面而深入的影響,再加上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選擇適切的內容與方式有一定困難。如何讓課程“好吃又有營養”?我們認為從本地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育人資源,開發“春江非遺文化”課程,讓一屆屆的春江學子懷有深深的家國情懷,應該是可行的。
2.具有多樣成長背景的學生如何形成一種新的歸屬感?
我校的學生有三大來源:第一是原百丈地區的居民子女,他們受著農耕文化的影響;第二是原江心洲拆遷安置居民子女,他們受著漁獵文化的影響;第三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們成長背景更加多元。三類學生方言不通、習俗不同,在六年的小學學校生活中需要進行文化融合,讓這些春江新居民從小了解春江,吸收春江人民“勤勞、善良、智慧”的品質,從知春江到愛春江,從小培養他們建設春江的情感。若干年后這些新一代春江人必然會在一種新文化力量的凝聚下開創春江美好的明天。
3.豐富獨特的課程資源如何放大自身的育人價值?
學校有一座全省唯一建在校園里的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提供了較為豐富獨特的地域性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如果開發一種綜合性校本課程,將極大提升場館的育人價值。春江鎮本是一個由原來五鄉鎮合并而成的新鎮,鎮政府在2009就提升出“文化興鎮”的建鎮策略。在“文化興鎮”過程中,學校應該有所作為,以一種新文化實現學校培育目標,助推春江鎮的文化發展。學校骨干教師都是原春江五鄉鎮居民,對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理解深刻,為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提供了強大的師資力量。
二、“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的目標
“春江非遺文化”課程雖然只是一門綜合性校本課程,但我們在定位課程建設的目標時卻對它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從本課程的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到學校整個課程體系的建構,期望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做得實一些。具體的課程目標為:
一是形成課程實施機制。形成較為規范、成熟的春江非遺文化課程開發、實施和評價的機制。
二是打造課程實踐基地。打造一個全鎮學生學習、傳承春江非遺文化的體驗實踐基地群。
三是彰顯課程整體育人功能。實現學校課程的有效整合,彰顯課程整體育人的功能。
四是實現學生素養提升。實現學生情感素養、人文素養、藝術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實現由知春江到愛春江的情感升華,從而形成建設春江的內驅力。
五是促進教師團隊發展。成就一支具有“春江非遺文化”傳承能力和創生智慧,同時又具有較強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的教師團隊。
三、“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的舉措
由一個場館到一門課程再到一種特色,這是我們兩年課程建設的歷程,也是對課程建設緣由中三個“如何”的回應。
1.由一個場館的展示到一門課程的建設
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既有民族情懷又有國際視野的有根新人”,“有根”就是指具有民族情懷和家鄉情結,讓每一個春江學子將來不管身處何地,都能“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這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何處入手?剛開始,我們從常州的歷史文化入手,從中優選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元素作為學校“植根”課程的內容,與班隊課、品德與生活課和學生德育活動結合。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沒有具體物化資源的支撐,教師說教太多,學生體驗太少,實施效果不理想。2010年初,春江地區進行大規模拆遷安置,我們聯合鎮文化中心把拆遷安置過程中遺棄的體現春江地區特有的農耕、漁獵文化的典型物件收集起來,按照“人文春江”、“兒時玩趣”、“春江人家”、“人生禮俗”、“民間藝術”、“春江農耕”、“長江風情”、“春江故事”八個主題建成了春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從常州歷史文化聚焦于春江非遺文化,重點打造了小講解員社團、舞龍社團、打連響社團、方言社團、唱春社團……。2016年暑期,學校又耗資50多萬,進行了非遺館的升級改造,使之由展示館變為體驗館,同時新建了與非遺課程教學匹配的“開心農場”和“快樂廚房”,創設了非遺體驗長廊、非遺運動區域……,實現了非遺課程資源的傳承與創新。endprint
2.由社團活動的組織到課程整體育人的實現
“春江非遺文化”實現由場館展示、社團活動上升為綜合性校本課程,并與其他課程共同來推動“有根新人”的培育,這是我們推進特色文化建設項目的核心目標。2014年初,學校承擔了區課程頂層設計的實驗項目,圍繞“有根新人”的培育目標,學校整體架構了“閱讀與表達”、“思維與探究”、“品德與生活”、“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五大課程群。但如何在課程頂層設計中體現學校特色?學校先后邀請了成尚榮、彭鋼、董洪亮、郝京華、駱冬青、高峰等一批教育專家和高校教授,與全體教師一起進行專題研討,確定開發建設“春江非遺文化”課程。隨后,專家又圍繞“春江非遺文化”課程與學校整個如春課程體系的關系,以及課程的核心素養、性質、內容體系、實施方式、課時、評價等進行了具體指導。學校以課程綱要的撰寫為抓手,對春江非遺文化課程進行整體性架構,為一線老師具體實施本課程提供了明確的路徑。“春江非遺文化”課程綱要的主要內容為:
3.由活動的開展到課堂教學的深入研討
一門課程的教育影響最終要通過教學活動才能輻射到學生身上,這是學校教育的特殊性——教學性所決定的。“春江非遺文化”課程是一門全新的綜合性校本課程,如何突顯它的教學特性?無論是一開始點狀的活動討論還是后來每月一次的全校性系統教學研討,每次活動都提前確定好主題,邀請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教科院、常州市鐘樓區教育局等單位的課程專家與學校24位非遺課程骨干教師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每次至少由一位教師進行非遺課程教學,以課例研究的方式圍繞非遺課程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關系、各類課型的教學結構、如何備課、如何開展課堂交往、如何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為課程的育人實效發揮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4.由一門課程的創生到學校特色文化的彰顯
“春江非遺文化”課程是學校的特色課程,只有與其他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相融合才能實現它應有的育人功能。我們除了每周利用地方課程中的一課時進行專門的非遺課程教學外,還向所有學科課程滲透:春江童玩課程向體育課滲透,春江故事向品德與生活課滲透,春江人文地域向綜合實踐課滲透,春江農耕副業向科學課滲透,春江民風美食向德育活動滲透……。同時,我們還努力用春江非遺元素提升改造整個校園環境,學校“春曦園”地面有顯示農耕文化的二十四節氣圖,墻上有體現春江過去與未來的青銅浮雕“長江之春”,“春暉園”和“春華園”景觀中點綴著本地特有的漁船、漁網、石磨、涼亭……這些既是校園非遺景觀,也是兒童們課間休閑玩樂的場所。這樣,“春江非遺文化”就不只是一門校本課程,而且還成為了一種特色、一種文化。
四、“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的成果
從2010年10月開始,“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已經實施了6個年頭,從一個場館到一門課程到一種特色再到一種文化,本課程的實施已經滲透到學校課程頂層設計、課程整合實施、課程評價、學科教學、德育活動和課程資源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之中,春江非遺文化深深影響著每一位師生成長,促進了學校的整體、持續發展。
1.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體系
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課程,在推進“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調整優化整個學校的課程體系,如今學校圍繞“有根新人”的培育目標,構建了“閱讀與表達”、“思維與探究”、“品德與生活”、“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世界與未來”六大課程群。其中“世界與未來”課程群包括“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和夢想課程,共同指向“有根新人”培育目標的達成。學校課程結構合理,具有鮮明的校本特色,初步形成了“潤澤和融”的課程文化。
2.明晰了“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實施的具體路徑
為了讓“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實施路徑更加清晰,我們邊實踐邊思考,在相關專家與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圍繞本課程指向的學生核心素養——情感素養、人文素養、藝術素養和科學素養,形成了“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實施綱要。明確了課程的性質、課程實施的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和內容設置,同時也較為詳細地提出了七個方面的課程實施具體建議。為課程的規范實施、科學評價提供了較為具體的實踐路徑。
3.架構了“春江非遺文化”課程的內容體系
我們把“春江非遺文化”化為一個個故事、一次次親歷,每一節課按照“讀—說—試—問—評”的結構進行設計與呈現。還把教材分為長課時教材(40分鐘)和短課時教材(20分鐘)兩類,形成了涵蓋一至六年級的教材內容序列。我們還把“春江非遺文化”課程的實施與學校各類學生活動相整合,形成了全學年共九次的春江非遺文化學生活動序列。
4.積累了課程實施的具體策略
我們通過每月一次的系列教學研討,逐步生成了非遺課程課堂教學模型——“誦、學、議、唱”,初步提煉出了認知互學課型、游學感悟課型、品賞體驗課型、技能展演課型、視頻賞析課型六大課型,同時在非遺課堂教學觀課議課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嘗試。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已經成功把“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向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進行滲透;每周三、四、五下午第三節課,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分別上選修課,學生按年段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去自由體驗;彩陶、方言、春江美食、傳統游戲、唱春……,這些課程都由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校內教師、民間藝人、家長義工施教,既保證了非遺項目建設的專業性,又充分發揮了學校、社區、家長、校外實踐基地的教育合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豐富了課程評價方式
課程評價的設計是決定一門課程能走多遠的關鍵環節,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從三個維度設計了本課程的實施評價:(1)對課程建設的評價。從學生喜愛程度、課程實施規范性、課程實施成果等方面進行優秀校本課程評選,并給予相應獎勵。(2)對教師發展的評價。通過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每學期評出若干“非遺種子教師”并給予相應獎勵,通過評價促進教師專業發展。(3)對學生發展的評價。通過每月、每學期、每學年的“非遺金牌解說員”、“非遺小能手”、“非遺小達人”、“非遺故事王”等評選促進學生四大核心素養的提升。為了充分發揮過程性評價的作用,我們也形成了三個較為成熟的展示性評價平臺:第一是每周五的“如春舞臺”,學生自我申報、自主展示;第二類是與社區和媒體共建的舞臺,挑選精品項目定期展示,旨在弘揚“春江非遺文化”;第三類是每學年一次的“春江非遺文化節”,與六一兒童節整合,全面展示一學年來的課程實施成果。通過三類活動平臺的創設,有力推進了本課程的高質量實施,兒童們也在知非遺學非遺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成長體驗。endprint
6.提升了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
“春江非遺文化”課程項目的實施不僅優化了學校整個課程體系,促進了課程整合實施的深度推進,而且也徹底顛覆了學校硬件建設的理念,學校硬件建設不再隨意、不再被動。目前利用非遺元素建設整個校園,讓景觀含情、讓墻壁說話、讓場館育人,使整個學校成為一個大的春江非遺文化體驗中心的理念正得到切切實實的執行,課程資源不斷優化,更重要的是資源的育人價值得到不斷提升。
一是場館育人。新建了一千多平方米的地球村,這是一個集科技體驗、特色社團活動、標本展示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場館,與“非遺館”相呼應,通過多種多樣的體驗活動促使學生成為既有民族情懷又有國際視野的“有根新人”。把校門口陳舊的櫥窗改換成了具有春江民居風格的文化展示墻,以學校課程建設、學生發展、教師發展三個板塊的內容展示如春教育的自信與自豪。
二是墻壁說話。把原來的陳舊的電子顯示屏改換成為“長江之春”大型青銅浮雕,展示了春江的過去與未來,既體現歷史的厚重又有現代的多元開放,與學校的育人目標相呼應。把原來的鵝卵石路面改換成刻有“二十四節氣圖”的時光大道,展示春江地區“春種秋收”的農耕文化,每個節氣圖都刻有圖案與諺語,學生樂于觀察樂于朗誦,體現了與學生對話的兒童立場和課程資源意識。
三是景觀含情。在校園綠化帶中刻著“仁、誠、勤、孝、善、禮”經典故事沙雕——季札掛劍、程門立雪、臥冰求鯉、鑿壁借光、張良搭鞋,生動演繹著學校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把正對校門的花壇改建成黑色大理石浮雕,一群具有“愛心、善心、慧心”的教師引領著“向陽、向善、向上”的如春學子在長江之水的滋潤下共同成長,隱含了學校師生發展目標。
五、“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的困惑
在取得成果的同時,“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建設還存在一些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如何取舍?
在課程目標的確定上,泰勒早就提出要區別“適合教育滿足的需要”和“適合其他社會機構滿足的需要”。如“唱春”不僅是春江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傳承有一定難度,傳承一定要在學校以課程的形式進行嗎?傳承一定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嗎?我們是不是應該把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探究學習能力作為課程實施的育人目標?還有其他如春江曲藝的學習、春江方言的學習等,從課程建設角度去思考我們應該放棄什么?突出什么?……學什么從某種意義上講比怎么學更重要,對于課程育人目標的舍取需要一線教師的智慧判斷。
2.如何包容?
實施“春江非遺文化”課程,如何兼顧占學校二分之一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子弟的“鄉愁”?在分享一個個春江故事的同時,是否也可以讓他們講講自己家鄉的趣事?在學習春江方言的同時,是否也可以讓他們說說自己老家的“土話”?在體驗春江美食的同時,是否也可以讓他們帶點老家的“味道”?……面對多元文化,如何做才不是“侵略”而是“包容”?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一種更大的挑戰。
責任編輯:楊孝如
Abstract: As the saying go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a local environment always giv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o its inhabitants”, school education must be roo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al soil to fulfill the goal of morality and education. Our school makes full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local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depending on the exhibition hall to develop Chunjiang intangible courses. The implementing of such courses promotes the overall course system of our school, formulating distinct school curriculum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with signal growt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urriculum innovation.
Key words: Chun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re 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unique cultur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