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錐鑫++李超
摘 要 本文從技術組合、落點組合兩大維度對波爾比賽中戰術組合進行統計分析,嘗試對每一分球乃至每一板球處理的技術、路線、落點、旋轉等要素的特征進行清晰、準確的描述,探尋波爾在比賽中戰術組合特征和其習慣性規律,為我國乒乓球男隊隊員比賽和訓練提供模擬分析對手的數據,為乒乓球項目的發展,進一步提供數據支持,以及豐富我國乒乓球發展的理論資料。
關鍵詞 乒乓球 波爾 戰術組合 特征分析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q
本研究以德國名將波爾比賽中戰術組合構成情況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查閱了大量中國知網(CNKI)2001年至2013年核心期刊中關于乒乓球的文獻。通過文獻分析與整合,認真查閱和借鑒有關技戰術方面的優秀研究資料,為了了解本研究領域的過去式、現在式以及未來式,歸納總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筆者的觀點和看法。
2.錄像觀察法
觀看并收集中國乒乓男隊頭號勁敵德國名將波爾2008年-2012年12場大型比賽視頻,其中有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以及國際乒聯職業巡回賽。對波爾在比賽中每一板球的技戰術運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3.數理統計法
數理統計法是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在引用和參考了北體大碩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經過了設計統計表、劃分技術與得失分屬性、確定統計方法、采集統計數據、整理并分析、呈現統計結果等六大環節。仔細、嚴謹、科學地進行每一個環節,爭取反映出比賽中戰術組合的現實效果。
使用率=具體戰術使用頻數/所屬戰術階段戰術使用頻數之和×100%。
得分率=具體戰術得分之和/具體戰術使用頻數×100%。
二、結果與分析
(一)波爾戰術組合特征總體分析
波爾比賽發球輪與接發球輪各戰術及戰術組合使用情況調查顯示,波爾發球輪中一三板戰術組合的得分率和使用率都高;七板包括七板后戰術組合的得分率都較低,但是使用率較高。接發球段的二四板戰術組合得分率和使用率同七板包括七板后戰術一樣,得分率較低,使用率較高;二四六板戰術組合不僅得分率不高,使用率也低;八板及后戰術組合得分率和使用率同二四六板戰術組合一樣,得分率不高,使用率低。發球直接得分率高;接發球戰術得分率較高,使用率高。因此推測前三板是波爾比賽獲勝的關鍵。
(二)波爾發球段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1.發球戰術運用特征分析
波爾發球戰術運用特征分析顯示:波爾發球戰術使用中,以逆旋轉發球為主,輔以使用側上旋、側下旋發球;線路以正手為主,反手為輔;落點分布以短球為主,輔以長球牽制。
2.一三板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經分析顯示:波爾一三板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中,以控攻組合戰術為主,得分率和使用率均高;其次為控控組合,得分率一般,使用率較高。波爾一三板戰術組合發揮穩定容易得分,得分率較高,以進攻得分為主(83%),控制得分為輔(17%);失分方面:進攻失分>控制失分>防守失分。以進攻失誤為主(64%),控制失分次之(21%)。戰術運用的特征表現為非攻即控。波爾一三板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發球以短球為主,用長球牽制對手。短長組合是最主要的落點組合(55%,85%),落點組合運用合理,得分率與使用率都高。
3.一三五板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1)一三五板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特征
波爾一三五板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使用率前三位從高至低分別是,控攻攻組合最高占47%,其次是控控攻組合占16%,控攻防組合第三;得分率前三位從高至低分別為控攻攻組合最高占52%是主要的得分手段,控控控組合第二占45%,控控攻組合第三占43%,比賽進入到五板以后,戰術運用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攻防結合。
(2)一三五板戰術組合的得失分構成特征
波爾一三五板戰術組合得分率不高,進攻為主要的得分手段,得分率從高至低分別是進攻得分最高,控制得分次之,防守得分最少;失分率從高至低分別是進攻失分最高,防守失分次之,控制失分最少,主要是進攻失分和防守失分。并且進攻得分相對于進攻失分要多,控制得分相對于控制失分稍低,防守得分明顯低于防守失分。
(3)一三五板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特征
波爾一三五板落點組合得分率排在前三位的是近網短球-半出臺球-底線長球組合最大,半出臺球-半出臺球-半出臺球組合次之,近網短球-底線長球組合-底線長球組合排在第三;使用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半出臺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最大,半出臺球-半出臺球-底線長球組合第二,近網短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排在第三位。說明波爾一三五板戰術組合落點組合運用的有欠考慮,合理性不夠,不夠謹慎,得分率與使用率表現為相反的狀態。
(三)波爾接發球段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1.接發球戰術運用特征分析
波爾接發球戰術主要是進攻性技術,用控制性技術作為輔助。其中,得分率從高至低依次排序為反手擰最高,反手拉第二,正手拉第三,正手挑最低。使用率從高至低排序依次為反手擰最高,正手挑、正手拉并列第二,反手拉最少。在控制性技術中,波爾的擺短得分率和使用率都遠遠高于劈長。
波爾接發球戰術得分率較高,進攻得分為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控制得分次之,進攻得分大于控制得分;在失分方面上,進攻失分大于控制失分,并且進攻失分使用率最高,其次為控制失分。經過比較發現,進攻得分大于進攻失分,控制得分大于控制失分。
波爾接發球主動上手,擅長處理臺內小球,接發球戰術線路主要是反手位為主,正手牽制為輔;落點集中在以底線長球,半出臺球為輔,沒有近網短球。
綜上所述,波爾接發球戰術的技術和落點特征表現出其接發球積極主動,反應迅速,并擅長運用反手技術,發揮較為穩定,效果突出,能給對手造成威脅。反手拉球技術和反手擰拉技術運用恰當合理,是得分的主要手段。經統計比賽發現波爾接發球時習慣性移步到中路偏正手位使用反手擰技術壓制對手。因此這項技術堪稱是波爾的特長技術,使用率和得分率都相對較高。
2.二四板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1)二四板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特征
波爾二四板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中,以控攻組合為主要得分手段,得分率為100%,控攻組合得分率為53%,得分率最低的是控防組合僅占4%。使用率最高的是控攻組合占33%,使用率最少的是攻控組合僅占1%。因此波爾二四板戰術主要以進攻為主,進攻得分是主要的得分手段。
(2)二四板戰術組合的得失分構成特征
波爾二四板戰術組合得分率并不高,進攻得分為主占總比例的78%,控制得分第二占總比例的16%;防守失分最多占53%超過總比例的一半,進攻失分次之占41%,接近總比例的一半。進攻得分大于進攻失分,控制得分大于控制失分,防守得分遠低于防守失分。說明波爾二四板戰術組合進攻的得分、進攻失分都偏高。
(3)二四板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特征
波爾二四板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中得分率從高至低為近網短球-底線長球組合最高,半出臺球-底線長球組合次之,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最少;波爾二四板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中使用率從高至低為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最高,半出臺球-底線長球組合次之,近網短球-底線長球組合最少。波爾二四板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以底線長球為主,落點集中在底線區。
3.二四六板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1)二四六板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特征
波爾二四六板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中,使用率排在前三位的戰術組合,最高的是攻攻攻組合占19%,其次是控攻攻組合占18%,控攻控組合、控防攻組合占12%,主要以進攻為主,從中可以看出波爾能攻即攻,不能攻,控一板再發起進攻。
(2)二四六板戰術組合的得失分構成特征
波爾二四六板戰術組合以進攻得分為主占82%,控制得分為輔占18%;以防守失分為主占48%,進攻失分次之占44%。進攻得分高于進攻失分,控制得分略高于控制失分,防守得分遠低于防守失分。
(3)二四六板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特征
波爾二四六板戰術組合得分率從高至低分別是近網短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與底線長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并列第一,半出臺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次之;使用率從高至低分別是底線長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最高,半出臺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次之,近網短球-半出臺球-底線長球組合與半出臺球-半出臺球-底線長球組合并列。落點主要集中在底線區,波爾擅長回擊對手底線區,落點戰術組合以底線長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與半出臺球-底線長球-底線長球組合為主。
(四)波爾相持段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1.相持段戰術組合的技術組合特征
波爾在相持段習慣用攻攻類戰術組合其使用率高達60%,控攻類組合第二占15%,由此表現出的技術組合特征為:非攻即控。
2.相持段戰術組合的得失分構成特征
波爾在相持段戰術組合進攻得分是唯一的得分手段;在失分方面,進攻失分大于防守失分,防守失分次之,控制失分最少。并且進攻失分使用率相對較高,其次是防守失分。
3.相持段戰術組合的落點組合特征
在相持段以后,主要是對拉,或者一拉一防為主,球的落點主要在底線區,為底線長球。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前一戰術組合的運用效果直接影響到后一戰術組合的運用,波爾發球好,一三板戰術組合運用效果好;接發球戰術得分率一般,二四板組合及后戰術組合運用效果不理想;相持段戰術組合使用率高,得分率略有上升,反映出波爾發球好,上手積極、搶攻和相持能力強。
2.發球以逆旋轉正手短球為主,發球好,發球搶攻能力強,控攻組合和控攻攻組合運用效果好;控制技術較好,反手反拉能力突出,常主動變向化被動為主動,防守和防反能力強。
3.波爾接發球以進攻性技術為主,控制性技術為輔。臺內小球控制嚴密,上手速度快,連續進攻和防守反攻能力強,二四板攻攻組合、控攻組合、控控組合,二四六板攻攻攻組合、控攻攻組合、控攻控組合、控防攻組合等得分率較高;比賽進入到相持后,戰術組合運用表現為非攻即控。
(二)建議
1.波爾發球多為逆旋轉正手短球,有上下旋變化,旋轉強、突然性好,上手速度快,搶攻、連續進攻能力強;反手反拉能力突出,常主動變向化被動為主動,防守和防反能力強。因此,在對陣波爾時要接好逆旋轉發球,搶先上手,力求在前三板解決問題。
2.波爾上手速度快、搶攻和連續進攻能力強,其加轉弧圈拉得又低又轉,常以節奏和旋轉的變化讓對手很不適應。因此,在與波爾對陣時,注意主動迎前擊球,控制板形防止球飛出界。
3.波爾上手快,進攻強,但卻力量不大,且中路較為薄弱,對陣時可先給追身球后伺機正手突破,或迎前反拉波爾力量不大、質量不高的拉球。
參考文獻:
[1] 吳煥群,張曉蓬.乒乓長盛的訓練學探索[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2] 李超.中外優秀男子乒乓球運動員比賽中戰術組合特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
[3] 唐建軍.乒乓球戰術體系:技術動作的戰術形成及其運用模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4):105-107.
[4] 李今亮,蘇王仁.對部分世界優秀男子乒乓球進攻型運動員技術實力的評估:兼談十項指標評估法的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35(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