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臻
摘 要:小說《滄浪之水》表現了當代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間精神上的焦慮和心靈上所遇到的困境,小說著重解構知識分子的理想承擔,價值判斷,以一種犀利的筆觸,獨到的視角剖析并思考了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承接和現實墮落歷程,豐富了知識分子終極命運這一話題內容。
關鍵詞:池大為;知識分子;滄浪之水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02
閻真的《滄浪之水》出版于2001年,一經出版便成為了文學評論界關注的焦點,而其分量也在同類小說中顯得格外厚重。這部小說通過描寫知識分子池大為畢業后步入社會在省衛生廳的職場沉浮深刻的反映了當代知識分子在社會現實中的抵抗,屈服和轉變的心靈歷程,而其背后所折射出來的關于知識分子集體失衡以及體制下所暴露的弊端更加令人深思。閻真在小說中很明顯地表達了對于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的困惑,他是“通過池大為書寫他的認識過程和自我掙扎,這本書就是他自己的呻吟和叫喊。”[1]作為一個學者型的作家(典型的知識分子),他不僅僅傾向于把自己看到地感受到的以客觀視角的敘述進行呈現,他試圖對現象做出合理性的解釋,渴望以知識分子的心態感同身受并進行深度的心靈剖析,《滄浪之水》中大量的心靈自我對話也重復的疊加著對于知識分子的困惑表達。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將池大為看做一個個例,要考慮其所處的整體環境和所代表的人物群體,這樣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池大為的蛻變過程如此艱難,也如此順理成章。
一、現代知識分子的墮落歷程—以池大為為例
滄浪之水中塑造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池大為,“并且形象地展示了一個有志有為的青年知識分子,如何在“官本位”的毒化下,一步步地放棄人格堅守,最后成為一個獲得高位死了靈魂的失敗的成功者。”[2]池大為出身于農村,具有平民身份和平民意識,在其父親池永昶的影響下,初步具備了一個知識分子堅守自我情操,心系天下蒼生的高貴品質,而父親去世時遺留下的《中國歷代文人素描》則成了一種時時的寄托,這種寄托中既含有繼承父親志愿的想法也包含著鞭策監督的效用。考上大學之后,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不管是和胡一兵和劉躍進的農村田野調查,拒絕和戀人許小曼繼續在一起還是后來放棄在北京繼續發展回到老家工作都反映了池大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最簡單的目標和最本能的反應。
池大為在省衛生廳的經歷則是其知識分子與社會現實之間矛盾性的集中體現,“小說的可貴之處在于深刻地寫出了池大為最終與現實達成和解的艱難的心理歷程。”[3]前期池大為在省衛生廳目睹了人性的丑陋,權力的傾軋,特別是看到以丁小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放棄節操,阿諛奉承的嘴臉時,他把社會作為知識分子精神的一種磨練石,無論是馬垂章態度的轉變還是省衛生廳同事對他的疏遠和警告他都置若罔聞,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后他雖然感受到了馬廳長“身上真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但是他還是能做到像一個斗士一樣對黑暗和不公進行著英雄的反抗,因為他還有退路。中國傳統文化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成了他捍衛自己精神清白的有力武器。
中期池大為在省衛生廳則被調到了中醫學會,成為了一個邊緣人角色。“邊緣人的角色意味著自由。自由是個意蘊豐富的概念,可以說是真正知識分子的靈魂。”[4]池大為從激烈的權利斗爭中抽身而出,獲得了“自我”的自由,他可以去干自己喜歡的事,琢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種自由給他帶來了隱士般的快樂,使他的知識分子情結得到了暫時性的舒緩。于是他在這個時期變得開朗,也是在這個時期,找到了妻子董柳,生下了孩子池一波。正是妻子和孩子的到來迫使著池大為進行著改變,如果說前期的抗爭還帶有著個人英雄主義的情結,是抱有著我毫無牽掛的心態的話,此刻他便是真正的要融入社會。妻子的善解人意讓他稍稍寬心,但是孩子的出生,岳母的到來所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則打破了這種平衡感,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必須要認識社會的規則,必須要懂得社會的規矩。無論是池一波被燙傷,單位房子的歸屬,幼兒園的安排問題,一件件現實的事情壓迫著一個知識分子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在現實之存在的合理性的無情迫壓之下,所有對價值理想(包括道德、良知、責任)的向往最終都被證明為虛幻和無價值。”[5]很難說清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但是過多的壓力迫使著池大為一步一步放棄了作為知識分子的操守,而他對父親《中國歷代文人素描》中孔子等人的價值取向懷疑則可以視作他最終的繳械投降,一句“孔子大概真的死了吧”不僅僅是文人毫無意義的喟嘆,更是他作為對過往理念堅持和從父親那里繼承過來的道德標準的最終否定。而其表象和墮落的背后我們也不能忽視的是他內心中究竟需要“哪種自由?”中國歷史給予知識分子的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最高追求,在獲取“小自由”的同時他放棄了這種“大自由”,他的心里始終也是對自己的不用于世和才不遇主耿耿于懷,所以適應社會而改變即是客觀條件的需要,也是潛在主觀意識的訴求。兩者一明一暗,一虛一實,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改變著池大為,最終促成了他立場的轉變。
池大為立場轉變的外化事件是馬廳長孫女渺渺的生病,妻子董柳一針到位拉近了池大為和馬垂章之間的距離,于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池大為的地位和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最終在步步為營的精心設計下獲得了馬垂章的位置。他在獲取權力的過程中背叛信義,獻媚討好,幾乎成為了他當初最不想成為的人,池大為從清高到失守的墮落過程并不是個體案例,這是一個縮影,一個知識分子必須承擔的社會道德背負的無可奈何丟棄,知識分子是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極高的專業素質,這從池大為轉變立場后迅速適應環境獲取成功即可得證。但是知識分子的歷史包袱和思想包袱注定了知識分子是具有社會不適性的,理想信念和殘酷現實的巨大反差不得不迫使他們在生存面前低頭,這種情形下,他們往往就成了社會運轉中所被見證的犧牲品。
二、知識分子墮落背后的思考
書中的結尾池大為燒掉了父親池永昶的肖像畫和那本《中國歷代文人素描》。這被視作“完成了與傳統道德的徹底決裂和自身人格的徹底嬗變。”[6]《滄浪之水》中知識分子形象大致被判別為兩類,一種以孔子,屈原等歷代文人和池永昶為代表的形象,他們堅守著知識分子的高貴與豐滿,他們不屈服于現實,做著令人熱血賁張的抗爭,然而都死了;一種是以池大為,胡一兵,劉躍進為代表的形象,一步一步至于墮落,喪失了應有的氣節和尊嚴,然而卻活著。知識分子的人格規定性,在本書中以生和死明顯截然不同的方式界定著。“知識分子的人格規定性,就是更加講究人格操守,說得大一點,是專注于君子小人之辨。”[7]由是更加可以看出本書聚焦的并不僅僅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焦慮及其現狀,而是對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固有的知識分子生態模式弊端的思考與反思,池大為那句“三千年一大變局”除了于當下的意義之外有更為遼闊的意義包涵。知識分子為了改變這種延續至今進行著改變的嘗試,從而出現了種種異變,這種異變侵蝕著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也對社會進行了嚴重的腐蝕。
小說結尾沒有給予更多的解答和方向性指引,因為作者正為此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但是我們或許能從書中找到一點對于現世保有的期望,書頁中那點最后在黑暗中跳動的光彩奪目絢爛,是否也“說明在世俗化大潮中隨波逐流的當代知識分子心中對道、對精神的守望欲求一念尚存,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自守與自救就沒有理由過于悲觀”[8]呢?
參考文獻:
[1]湯晨光.士人精神的時代性陷落—論閻真《滄浪之水》[J].南方文壇,2003年(3).
[2][6].盧學英.“官本位”意識毒化靈魂的透視[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8).
[3]黃偉林.批判現實主義的力量及其局限-論閻真長篇小說《滄浪之水》[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10月第42卷 第4期.
[4]陳子林.精神懸浮中的知識分子的焦慮和裂變—評《滄浪之水》[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4月第27卷第4期.
[5]梁振華.彷徨者的哀痛和歸途—評《滄浪之水》[J].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2).
[7]閻真.為當代知識分子寫心—《滄浪之水》寫作隨想[N].文藝報(京),2001-12-11
[8]譚桂林.知識者精神的守望與自救[J].文學評論,2003年(2).